2010203011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何实现计算机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呢?将信息技术融合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情境,丰富的猜想和联想。生动、具体的再现时代背景设置动态教学,让学生主动的探索突破难点利用网络,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主题词:现代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新的活力,我们很多老师利用现代化技术,上出许多精彩的课。正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对教育产生着影响。语文教师应当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揉合”的含义,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所谓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呢?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形式的整合即将信息技术无缝的融合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已成为现实,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提供了机会,给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现代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本区别,就是一个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另一个是"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指导思想,采取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个教师面对着全班不同智力、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学生,按照同一进度、同一方法进行教学,即使教师希望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适应其能力的个别教育,他也是很困难实现的,由于处在不利的学习环境中,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主动建构为指导思想,采取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使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真正实现个别化的教学。如果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可以通过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与学生,甚至与认知工具之间的交互得到解决。当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教育领域同样面临挑战。信息技术对语文教育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辅助教学的问题,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将产生深刻的变化。《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由于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的展示功能,在教学方面,完全可以提供一个便于学生学习的理想教学环境,它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学资源,学生能够随时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共享非常广泛丰富的各种资源,而且能够彼此协作、进行适应个别化的学习,同时进行网上交流。通过电子邮件或视频、音频、文字的会议系统,教师可快捷地与学生通信、交流。所以现代媒体对于教师解决各种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模式的整合即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设计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在更高的层次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备课时,就要考虑怎样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整个教学计划中,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参与学习,还要考虑怎样把丰富的教学经验、最佳的教学策略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在原有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去探索。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比,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更具特殊意义。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过去的历史在小小屏幕中再现,突破了课堂狭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键盘、鼠标的触击更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多媒体技术是中学语文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例如:《边城》一课中,学生对湘西是怎样的风情,边城所展现的那种湘西小城的美究竟是怎样的模样,他们是不清楚的。教学中适时地播放根据《边城》改编的片段,通过这样一种情境的再现,他们仿佛置身于湘西小城风光当中,自然对小说描绘的情境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学生不仅记住了课文内容,理解了文字的作用。他们对于湘西小城的样子,对于翠翠和傩送是怎样的样貌,他们都了丰富的想象,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多媒体技术也可以应用上去。如:《天净沙秋思》一课中,在音乐声中让学生闭上眼睛尽情想象,把脑海中听到音乐想到夕阳西下的画面画出来,并且请学生自由发言听到这个音乐,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个什么画面。这对激发学生的想象,给了他们一个很大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去发挥他们认为的夕阳西下的场面是什么样的。经过这样的激发,学生脑海中夕阳西下就不是课文上面仅仅有的那个图画,可以有很多的场景。这样的话,对他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觉都得到了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是无穷无尽的,学生的思维已经在多媒体的过程中得到了突出体现。因此,视、听、触多感觉结合的多媒体技术势必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手段。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方法的整合即通过计算机的强大功能让学生的学习具有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生动、具体的再现时代背景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学生面临的大多是文字。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肯定有一个接受程度上的难度。多媒体最大的作用就是将这些情境再现,能够创设更好的情境,便于学生去理解和把握文字内容。比如我们学习一些小说,尤其是年代久远的小说,对它的时代背景却不太清楚。《药》那个年代是怎样的学生可能不太清楚,如果这个时候能放一段影片,把他们那个时代的情景再现,学生可能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人物一下就领悟了。设置动态教学,让学生主动的探索突破难点初中学生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一些问题由于客观的局限性只能言传却不能直观。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点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让他们更深入、更快捷地去掌握它。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及路线,对于我们理解课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对于这个故事情节、络线图并不熟悉,而计算机的出现却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设计动画将静态的想象变为动态的形象、直观,我们可以利用动画制作软件FLASH、GIFANIMATOR、AUTHORWARE、3DMAX等设计出林黛玉的行走路线,将人们想象的东西变为实际的、模拟操作的东西,即将静态的想象变为动态的观察。在走的过程中,把人物关系基本上理清楚了,林黛玉的心态基本上理清楚了,难点也就突破了。从而变抽象为直观,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巩固了知识,取得动感、美感、直观、易学的效果。这是一般的教学媒体效果和计算机的效果无法相比的。另外,信息技术的引入也让教师在互动教学中向学生学习。教学深化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就是数字化学习的目标,教师通过改革又有了新的认识:师生之间不是老师倒学生装的关系,而是老师的“大桶”与50个“小桶”连在一起形成的连通器。老师通过教学设计把知识之水送过去,激发学生去思、去想;学生又通过主动的探索与教师的知识交融。所以信息技术带给这个平台一种互动开放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尽情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给老师创设了无限研究的空间。利用网络,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校园网络的推广,使得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发展的前景,而且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它很大的优势。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应了解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性、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交流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等,这些都要在教学中进行选择和运用。比如:我们在校园网或教师的个人主页上,延续课堂教学的内容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答案”。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发布。这样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所以,网络环境下开放的教学设计,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较灵活,能够支持和帮助学习者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总之,教师和计算机在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时都显示了他们的实力,两者既不能互相完全代替,也不能互相排斥,而是应用一种新的方法把他们结合起来,减少各自的不足,使两者的优势变得更加有效。 
“文发网”可以提供免费的参考文献 直接在百度输入就可以找到 摘 要: 多媒体计算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优化了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但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崇尚工具理性,追求规范化、完整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失落。人文精神,以高扬人的价值,重视终极追求,强调人的自我完善为核心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超越性。社会越发达,就越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人文性思考 多媒体计算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优化了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但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崇尚工具理性,追求规范化、完整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失落。比如:学生情感冷漠,缺乏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审美情趣淡薄,想象力贫乏,视野狭窄,缺乏创新意识;意志薄弱,容易被困难吓倒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精神,以高扬人的价值,重视终极追求,强调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核心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超越性。社会越发达,就越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我在进行“小学语文学科四结合教改实验”研究的同时,从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角度,对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作了一些人文性的思考。 一、教育主体不应超过“人”这个对象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语文课堂教学,引起了教育主体观念的变化。一些开展“四结合”研究的老师提出了“语文三元论”,即教师、学生、计算机同时为教育主体的观点。他们把计算机提升到教育主体中一元的地位,认为人同计算机的地位是平等的,都能充当教育者,甚至都需要接受教育。将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到极端,忽视教育的人文性,这样教学的结果必将使学生成为缺乏情感、缺乏意志、缺乏创新能力的“现代机器人”。我认为,教育应科学性与人文性并重;教育的主体范围不应超过“人”这个对象,教师和学生应同时为教育主体。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中,学生享有思考的自由,可以独立自主地活动,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创设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中自主探究活动。在这里,计算机只是一种辅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 按照这种教育主体观,教师在课堂上以图像、声音、动画和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经验、意向、需要、情感、兴趣等来决定。教师利用计算机技术帮助学生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与材料,维持某种学习气氛,建立一种全新的主体性、开放性的小语课堂模式。我通过实践,觉得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充分考虑以下两点:第一,课件版块设计符合“人”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每一版块都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教学《春游中心广场》为例。在教学之前,我带领学生实地游览了风景如画的温州市中心广场。那独具特色的美丽风景当时曾吸引了学生,但并未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具体的印象。于是我又制作了双向互动的《春游中心广场》课件,其中有许多经过处理的中心广场景点的照片。上课时,我一边启发学生:“昨天,我们游览中心广场,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物?”一边点击课件中的图像按钮,那美丽的广场钟、奇特的树形灯、金灿灿的大花圃、苍老挺拔的枫杨等一一呈现。然后我告诉学生:你最喜欢哪一个景点就重点描写这个景点,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没有统一地指导,过多地束缚,这跨越时空的、活生生的素材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起了学生的写作激情,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写作。教师和学生利用计算机一起学习,其乐融融。第二,教学流程要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接受程度。主体性、开放性的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流程、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必须考虑学生的差异。《春游中心广场》每一个版块都设计有返回按钮,并随时可以链接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下水文”,以方便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随时返回上一板块重新观察、学习领悟。对于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则提出较高的目标:写好重点景物后,写其它次要景物,甚至可以连段成篇。这些全由学生自己掌握。通过教学,发现以上的教学设计是切合学生实际的,符合他们作文的心理过程,有助于他们在交流中相互提高。 二、学习材料的呈现要多融入“人”的情感 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传统的学习材料呈现方式被革新,有些人感慨计算机的无穷魅力,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展示他们精心制作的依据课文语言文字设计的图像、动画、声音等。一时间,教室成了一个小电影院,好不热闹。从实践层面上看,这些教师强调教师传授为主导,以追求效率为主要目标,充分利用计算机呈现图像形象、逼真等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某一形象。这些“电影院”式的语文课堂教学令人十分担忧,因为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塑造的一个又一个逼真的形象,以这些形象激发人们去想象、体验,进而产生共鸣。文字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视频图像更具生命力。如果不加考虑地选择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总是把课文语言所描绘的情景以图像形式展示给学生,就会剥夺学生充分想象思考的机会,减少他们自主参与活动的机会,压抑他们想象的灵感。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学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充分注意教学过程中人文环境的建设,使课堂教学努力转到以学生活动为主,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目标上,使科学与人文有机整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语言文字,在直觉与灵感之间感受语文的鲜活形象。 这里的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的预留,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呈现课文中的文字,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感受、体验,在头脑中树立形象,产生真情。有位教师在上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林海》一文时,把大兴安岭那如诗如画的景色经计算机扫描成视频图像,再配以优美的音乐,课堂上三番五次地呈现给学生。一开始,在鲜明画面及优美的音乐的刺激下,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随着画面呈现次数的增加,学生的热情锐减。反思这堂课,如果我们少依托或不依托多媒体,而是让学生去读、去品味作者原汁原味的语言,与语言面对面地接触,那么可以肯定教学效果会更佳。 有些学习材料,教师还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现给学生,这种融入了人的情感的呈现方式有着计算机无法比拟的优势。计算机无论怎么先进,都仅能按人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反馈应答,它没有生命,更不用说顾及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人是需要情感交流的,灌满一个知识容器可以只靠电脑,而点燃一个学生心灵的火炬却需要教师的情与爱。所以在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上,人文环境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它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与沟通,从而促进学生完善的人格的形成。 三、“人文养育点”的挖掘要有“人”独特的体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教材中人文荟萃,浓缩了古今中外社会的、历史的文明精华,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利用计算机技术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养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独特的“人文体验”。这种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发展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说茶》一课时,确立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在感受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祖国的茶文化。上课时,该教师身着旗袍,宛如一位茶道表演者,营造了散发芳香的茶文化氛围。她又从因特网上下载一些茶道表演和江苏宜兴紫砂壶的图像资料,把它们存储在浏览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点击菜单欣赏茶道表演。然后教师利用TOP98电子教室系统将形态各异的紫砂壶呈现在学生的计算机屏幕上,让学生给这些紫砂壶命名。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引用古诗句、古筝曲名、成语等,取出了很多精彩的名字,如“一叶孤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渔舟唱晚”、“龟仙壶”、“长寿壶”、“万寿壶”、“井底之蛙”、“深藏不露”、“青蛙望月”等,各具特色。这是一次文学、音乐、美术文化的整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末了,教师为学生沏茶,学生有滋有味地品茶,这又是一种人格平等。我们不奢求通过上了《说茶》一课,每个学生都喜爱上品茶,但日后哪怕他们只要有一次在不经意的饮茶中品出了生活的乐趣,说不定就会成长为具有生活情趣的文化人。 我们要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结合多媒体计算机的特点,开展艺术、审美的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关心文化的变革与发展。要把语文教学同其它学科联系起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走大语文教学之路,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进,最终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可以供你参考使用哦 发表就要侵权了哟 还有几篇 给你发到你的邮箱了 查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