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rtang2010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强调积极进取,道家主张看漩放下,两家学说各具意义,浸润着历朝历代不计其数的文人骚士。 首先,中田古代士大夫都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他们胸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远大抱负,秉,持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美好信仰,渴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然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得志的。士人们或因直言上谏被治罪,或因不受皇帝恩宠被贬谪,或被同僚诬陷遭流放。内心苦闷抑郁,无人理解。于是他们倾向与道家学说,倾心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中国古代士人于是便不断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作着艰难的抉择,不断在“进取”与'“看淡”之间徘徊,不断在“执着”与“放下”之间纠结。 其中令我尤为敬佩的是苏轼,即便被贬,仍能为当地百姓谋利,所到之处皆能看见百姓安居乐业;而又能自适于山水之间,得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真埋。最终实现出世与入世之向的自由切换,而苏轼的豁达情怀也化为了江间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与世长存。 儒家与道家学说都极大程度地影响了苏轼。我们今天何不效仿之?以一颗出世之心,为入世之事!就像史铁生说的那样:放下占有欲望,执着于行走的努力。 在如今这样一个万象更新高速发展的社会,真要做到一切都看淡,都放下,恐怕不合适,更加不可能。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能把自己的工作、职业放下吗?我们能把家庭、情感看得如水一般淡吗?不能!我们需要努力,进取,执著,去实现、挖掘自我的多重份值,去为社会、为国家,基至力这企亡阔的世界,为全人类谋求幸福!我们应该去努力践行儒家学说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另一方面,切勿太过极端,一心追求,却忘记初心,而钻入“利益”的牛角尖。执着,却执着于贪、嗔、痴,执着于欲望的实现,多么可悲丨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才是我们真主运该追求的境界——豁达坦然地放下可怕的贪念与欲望。 就让我们学会执着,学会放下,做一个方写的“人”行走于这浩渺天地间! 
1)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 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 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 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 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老子说:“上善苦水”(八章),孔子以山自比,老子以水自比,生动地表现了仁者 与智者之异。山的形象巍峨雄壮,草木兽虫以之生,云雨风雷以之出,仁慈而伟大。水的形 象柔顺而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绵绵不绝而攻坚强考莫之能胜,谦虚而深沉。山岭育养生 物,静中有动,水势任其自流.动中有静。孔子乐山.老子乐水,孔子好静(化人以德不以 力),老于好动(因势利导不阏滞),不亦宜乎。 (2)人性论比较。儒家人性论有孟子性善说,苟子性恶论,董仲舒性三品说,杨雄性善恶混 说,程宋天命之性气质之性说,陆王良知良能说等,其共同点是强调后天道德教化,认为无 礼乐法度之修饰,人性不能臻于完美,如苟子所说,人性“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 治”(《苟于·性恶》),而正治的标准在于合乎宗法伦理。道家人性论有老庄人性恬谈朴素论, 描康人性清高自适论,郭象人性自足安命论,《列子》人性任情肆欲论等,其共同点在于强 调自然天真,排除人工的雕琢和礼法的强制束缚, 越是自发自成, 越是纯真完美, 如《庄子》所说;“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骈拇》)。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 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 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 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3)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 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 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 以天下为己任, 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达则兼善天厂,穷则独善其身,亦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 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告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 生观, 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 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 既反对心为形役, 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 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相孺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 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或院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 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4)思维方法比较。锦道皆糟于辩证思维,看到矛盾的对立运动与转化。但儒家的辨证法尚 刚主动员有, 注意生命的基勃前进之轨迹, 人则以自强不息为务, 易于抓住矛盾的主导方面; 道家的涝证法则尚柔主静贵无,善于觉察事物发展中的曲折、反复和否定因素,重视生命内 在底蕴的积累培育,对于负面的作用,无形的重要,柔静的品性,有深刻的把握。儒家之历 短,正是道家之所长。儒家的思维比较肋近现实人生,哲学的思考不离人伦日用;道家的思 维弘通开阔,调想于天地之先、六合之外,探究于生死之际、是非之上,思辨性极强。所以 儒学的社会道德学发达,道家的自然宇宙学发达.换一种方式说,儒家长于实学,迢家长于 虚学。
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柔克刚、因俗简礼、宽刑简政、依道生法、依法治国等政治、军事策略,以及逍遥自在、见素抱朴等生活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历史发展1、起源:《汉书·艺文志》曾记载,道家书籍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与黄帝、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关。另外,与儒家文化起源于周文化不同,道家学者多出自宋、楚、秦、齐等国,暗示道家思想与殷商文化密切相关 老子画像。2、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经》的问世为标志,道家思想已经完全成型。3、兴盛:战国时期,道家形成三个派别,杨朱派、黄老派和老庄派,除了老庄派外,杨朱派和黄老派都曾兴盛一时,其中以黄老派最盛,其时,黄老思想不但成为田齐的治国思想,并通过百家争鸣对诸子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楚国和吕不韦统治时期的秦也发挥过一定作用,以至于在战国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4、挫折:秦国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组织人员编撰《吕氏春秋》,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显然,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并在统一中国后不久焚书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5、辉煌:汉朝建立后,由于长期战乱的破坏,在反思秦统治思想的基础上,开始选择道家作为治国思想,并造就了一个名为“文景之治”的盛世。6、压制:汉武帝执政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家罢黜百家”,道家的发展暂时受到压制。7、复活:魏晋南北朝时期,谈玄之风兴起,道家思想重新复活,不过这一次的重点不是黄老,而是对老庄的重新阐释,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魏晋玄学。此后老庄成为道家正统,一直延续至今。8、潜藏:魏晋南北朝后,虽然道家思想屡次成为大乱之后治国的急救包,也是部分士大夫失意之后的精神寄托,但它绝大多数时候处于边缘化状态,只能在文艺科技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另外,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禅宗;而道家对儒家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形成,也起过重要作用。9、复兴:晚清,随着西方的冲击,儒家统治秩序受到强烈冲击,再加上道家与西方自由民主等观念多有相合之处,故道家思想再次复兴。1991年,董光壁先生首先提出了当代新道家的概念,并得到陈鼓应等人热烈响应,此后有唯道论、道商、天道自由主义、自化论等新的理论出现,其中像道商这样的理论还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