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80677
桃夭(国风周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释】夭夭:桃含苞貌。一说形容茂盛而艳丽。一说形容少壮的样子。灼灼(音茁):鲜明貌。华:花。归:妇人谓嫁曰归。宜:与仪通。仪,善也。室家:犹夫妇。男子有妻叫有室。女子有夫叫有家。有:语气助词。蕡(音坟):实之盛也。蓁蓁:(音真):草木茂盛貌。【赏析】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家的诗。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朱熹《诗集传云》:“然则桃则有华(花),正婚姻之时也。”可见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盛开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就说如《毛序》等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为今人所不取。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明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婚姻。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比美人,冰不过。自此以后用花比没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诗》之十三:“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唐崔护《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相思,桃花脸上开。”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里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有小,运用又巧妙而已。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精心打扮的新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面绯红真有人面桃花亮相辉映之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种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我们还能在农村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她结的果子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娘婚后生活的幸福美满,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的确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做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诗人在歌咏花之后,更以当时的口语,道出贺辞第一章云“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个姑娘要出嫁和和美美成个家。第二、三章以为押韵关系改为家室和家人其实含义很少区别。古礼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男女结合才能组成家庭。女子出嫁是组成家庭的开始。朱熹《诗集传》释云:“宜者,和顺之意。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实际上是说新婚夫妇的小家为室,而与父母等共处为家。今现代汉语释为家庭,更为一般读者所了解。本篇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炼。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复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他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这个“宜”字掷地有声,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代替。卷耳(国风周南)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比周行。涉彼崔崽,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涉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涉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痛矣,云何吁矣。【注释】卷耳:又名苍耳,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呈枣核型,上有勾刺,名“苍耳子”,可做药用。嫩苗可食。顷筐:浅而易盈的竹筐。一说斜口筐。嗟:叹词。寘(音置):搁置。周行(音杭):大道。涉:升;登。彼:指示代名词。崔嵬(违):山高不平。虺隤(毁秃):疲极而病。姑:姑且。罍(音雷):器名,青铜器制,用以盛酒和水。永怀:长相思念。玄黄:马过劳而视力模糊。兕觥(音四公):一说野牛角制作的酒杯,一说“觥”是青铜制作的牛形酒器。永伤:常相思念。砠:(音居):有土的石山。瘏(音途)因劳致病。痛(音扑):因劳致病。云:语助词。吁(音嘘):忧。【赏析】《卷耳》是一篇书写怀人的名作。其佳妙处尤其表现在它匠心独用的篇章结构上。旧说“后妃怀文王”、“文王怀贤”、“妻子怀念征夫”、“征夫怀念妻子”诸说都把诗中的怀人情感解释为单向的;另外,日本的青木正儿和我国的《诗经》专家孙作云还提出过《卷耳》是由两首残简的诗合为一诗的看法。这些看法反映出对《卷耳》篇章佳秒布局认识不足的缺陷。《卷耳》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备受旅途辛劳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犹如一篇表演着的戏剧,男女主人公各自内心的独白在同一场景中展开。诗人坚决地隐去了“女曰”、“士曰”一类的提示词,让戏剧冲突表现的更为强烈,让男女主人公“思怀”的内心感受交融合一。首章女子的独白呼唤着远方的男子。“不盈顷筐”的卷耳被弃在“周行”——通向远方大道的一旁。顺着女子的呼唤,备受辛劳的男子满怀愁思的出现;对应着“周行”,他正行进在崔嵬的山间。一二章的句式结构也因此呈现出明显的对比和反差。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复沓,带有变化性的复沓是《诗经》中最常见的章法结构特征。这种复沓可以想象为是一种合唱或重唱,他强有力地增加了抒情效果,开拓补充了意境,稳定地再现了音乐的主旋律。第四章从内容分析乃是男子的口吻,但与二三章相差很大。我把这类《诗经》中经常用的手法称为单行章断,比如《召南采蘩》、《行露》,《周南霭覃》、《汉广》、《汝坟》等诗中都有这种手法。这类手法是合唱手法的遗存,可以想象这是幕后回荡的男声合唱。其作用是渲染烘托诗篇的气氛,增强表演效果。《卷耳》的语言是优美自然的。诗人能够熟练地运用当时的民谣套语。《周易。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女承筐,无实”正与《卷耳》首句“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对应。把民谣用作套语,像一个套子一样放在诗章首句。为诗章奠定韵脚、句式的基础和情感思绪的习惯性暗示,这是《诗经》起兴手法的一例。诗人善于用实境描画来衬托情感。旅途的艰难是通过对山险阻的描摹直接反映出来的:诗人用了“崔嵬”、“高冈”、“砠”等词语。而旅途的痛苦则是通过对马的精神刻画间接表现出来的:诗人运用了“虺隤”、“玄黄”、“瘏矣”等词语。而描摹山刻画马都意在衬托出怀人思归的惆怅。“我姑斟彼金罍”、“我姑斟彼兕觥”,以酒浇愁便是对这种悲愁心态的提示。全诗是以一种类化的自问自答体收场的:“云何?吁矣!”它既是对前两章“不永怀”、“不永伤”的承接,也是以“吁”一字对全诗的总结,点明“愁”的主题,堪称诗眼。怀人是世间永恒的情感主题,这一主题跨越的人和事,它本身成了历代诗人吟咏的好题目。《卷耳》为我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一支——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当我们吟咏徐陵《关山月》、张仲素《春归思》、杜甫《月夜》、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张好问《客意》等书写离愁别绪、怀人思乡的诗歌名篇时,都可以回首寻味《卷耳》的意境。 
《桃夭》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桃夭》属于汉唐古典舞,表现了姑娘待嫁的心情。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看过这样的舞蹈不禁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正如诗经中《桃夭》所展现的一样逃之夭夭,灼灼其华。整个作品中完全展现了待嫁女子的羞涩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诗》之十三:“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唐崔护《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而已。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我们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随着充满待嫁少女梦幻气息的汉唐古典舞《桃夭》,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整个舞蹈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舞者妙曼的身姿为观众塑造了如同小桃树一般的少女形象。少女们轻盈跳跃着,如同桃之精灵一般,整个舞蹈充斥着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取自《诗经》的舞曲《桃夭》中待嫁少女艳若桃李的面容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四月盛开的桃林之中,妙龄少女们嬉戏玩闹着,少女的清脆笑声伴着桃花的香味扑面而来,充满着生机活力的舞姿如同枝头桃花般在这美丽的世界怒放。 粉绢白衣和粉嫩的妆容,待嫁少女那娇羞的眼神,掩面时流露出的女儿家的羞涩……被舞者们用完美的舞姿一一演绎,伴着的曲调如行云流水般素洁高雅,紧跟而后的快板却表现了少女们独有的调皮与活泼,明媚的眼眸、红扑扑的少女羞脸庞伴着那身桃色绢裳,观者无一不被这桃树精灵所吸引。 舞者们挥舞着桃色透明的衣袖,粉纱翩翩,在一片片桃花花瓣中蕴藏着的是少女们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与期盼:“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美丽如桃花的少女对于未来的美好生活,有着最最美好的想象。 我作为外国语文娱部部长,在迎接学院50年校庆之际,选择了《桃夭》作为表演节目。在排练过程中我作为这支舞的负责人,对《桃夭》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 作为汉唐古典舞标志性的动作——抛袖和翘首折腰在《桃夭》中频频出现,在舞者们翘首折腰的动作中,少女们一颦一笑被刻画的淋漓尽致,更让人感受到了独属于少女的那种妩媚,就像四月盛放的桃花,在舞动中让人嗅到了春的气息。 “翘首折腰”这一动作表现在以舞袖、折腰为主题动作的艺术舞蹈中,注重腰功与袖式的变化, 以柔软的腰功显示舞蹈魅力。随时有快节奏的技巧表演昂扬的气势, 但其基调是柔美轻捷长, 色彩明丽, 极少萎靡, 颓废的情绪。以《桃夭》、《踏歌》为代表的汉代舞蹈具有上述的风格特征, 一方面体现了汉代兴盛向上的时代气息, 另一方面也是表现了这类舞蹈的主要观众———皇室贵族、文人文士的欣赏趣味与审美要求。 在服装的制作上,我们以原版的服装作为模板,花费了1300元做了衣服,可以说几乎和原版里的衣服一样,一手是水袖,一手是手绢,但排起舞来,水袖和手绢并不是十分容易就可以甩上去的,其实还要求舞者手臂的力量和技巧。并且这个舞蹈排练起来对队形和前后间距的控制要求很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偏台和站错位置的现象。并且在个人技巧方面也要求很高,尤其对主舞的要求更是很高,无论对身形,还是柔韧度和个人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 在音乐上,伴奏和旋律充满了唐代时期的特征。很有汉唐时期的宫廷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