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绕指
迈克尔·波特对“战略”的注释是“战略”的内容而不是“战略”的定义,而探讨“什么是战略”应该从“战略”的定义入手。探讨“战略”的定义并不容易,因为“战略”目前已经有了好几种含义。 “战略” 最初指的是军事战略,只用在军事领域。笔下认为,其本义是对战争的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谋划。对战争的谋划有两种:局部性、短期性、具体性的谋划是战术,而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的谋划是战略。军事战略、军事战术和军事技术都是军队不可缺少的东西。它们各有各的特点,也各有各的用处;既互相对立,也互相依存。 后来,“战略”这个词的词义被人们引申了,目前至少有三种引申义:第一种引申义指的是对企业竞争的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谋划。无论是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论》,还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就是对“战略”第一种引申义的具体运用。对“战略”含义的第一种引申具有重大意义,否则,人们就很难思考与交流企业竞争战略问题,而这个问题对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的第二种引申义突破了企业竞争领域,泛指对各种行为的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谋划,例如,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某些城市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某些行业或产业发展战略,某些地区招商引资战略,某些企业的发展战略、营销战略、技术开发战略,以及战略重组等等,就是对“战略”第二种引申义的具体运用。“战略”第三种的引申义,指的不再是对某种行为的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谋划,而是指谋划出来的某个重要结论。例如,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去”战略、“城镇化”战略、“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 “人才战略”,以及许多企业提出的这个战略、那个战略,就是对“战略”第三种引申义的具体运用。 “战略”既然已经有了好几种含义,那么在探讨“什么是战略”的时候,应该首先声明要探讨的究竟是哪一种“战略”,否则人们很难统一对“战略”的认识。 
文章表明,迈克尔·波特这一次探讨的“战略”还是“竞争战略”。他对“竞争战略”内容的注释也值得商榷。竞争战略是对竞争的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谋划。既然是这样一种谋划,就不能简单地用“定位”、“取舍”和“配称”这三个方面来概括,虽然这种概括比战略=定位的传统观念要先进得多。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获胜,需要进行的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谋划是复杂的、易变的、个性的,简单地用上述三个方面来概括,容易使人们以偏概全、认识僵化和千篇一律。竞争战略像军事战略一样讲究灵活机动,战略无定式,其内容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被简单地概括出来。即使认为概括一下对帮助人们系统地理解“竞争战略”不无好处,也应该事先声明这种概括只是相对的,而不能让人们相信这就是答案,更不能自称这是“完整的答案”。 有一个点需要指出:把“在竞争中做出取舍,其实质就是选择不做哪些事情”视为“竞争战略”的三项内容之一,存在着逻辑方面的毛病。因为“定位”本身就是在“取舍”,“定位”与“取舍”存在包涵关系,而存在包涵关系的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不能被并列的。 还有一个点需要指出:把搞好“配称”即搞好各项运营活动之间的“关联”,或“建立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联接的链”,视为“竞争战略”的三项内容之一,也存在着逻辑方面的毛病。竞争战略实施需要管理但本身不是管理。搞好“配称”虽然依赖管理,但不宜把这些管理都囊括在“竞争战略”之中。如果这么囊括的话,恐怕“竞争战略”的内涵就过大了。迈克尔·波特在文章开始,就特别强调了企业的“运营”与“战略”的区别,在这里却又把“管理”与“战略”混淆了,实在令人费解。
《竞争优势》在于企业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撇开自己的劣势。书中,波特提出一个有效且独特的分析工具———“价值链”。他认为认为,诊断竞争优势并且寻求改善企业竞争力的基本工具就是价值链,价值链把企业运营的各种活动,划分为以下几种——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管理、营销手段和交货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这个企业的管理团队整体的管理能力,是一种人的能力,而产品有竞争力,营销有竞争力。这样一个价值链能帮助企业有效的管理与竞争,如何利用这样一个价值链尤其重要。竞争战略执行成竞争优势。从竞争战略讲到竞争优势原则、产业内竞争、企业战略与竞争优势,最后讲述进攻性和防御性竞争优势,实际上是结构-行为-绩效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遵循产业结构—产业对比—进入/推出壁垒—壁垒后的行为这样的结构来阐述整个理论。波特始终认为产业结构和产业定位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整本书也围绕着这两个重点来展开的。抓住这点,读起来会相对轻松一些。波特对竞争优势的研究经历了从企业和产业层次向国家层次、从参与国内竞争向参与国际竞争演进的过程。此时,竞争优势理论对传统的由比较优势引发国际贸易的理念提出了挑战: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究竟哪个是国际贸易的真正动因?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梳理代表国际贸易理论主流的比较优势论与新兴的竞争优势论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明确国际贸易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大部分章节都读得不是很细致,我只是想通过这本书管窥一下经济学理论。该书最引人入胜的是对竞争对手的分析部分,起码对我来说是这样。我们谈到竞争对手,往往就想着如何整死它,但是波特认为,竞争对手可分好坏,好的竞争对手能够有助于你实现许多的战略目标,增加你的持久竞争优势,并且改善你所处的产业结构。书中甚至列出了15条好竞争对手的特征供你参考。我想努力使自己成为对手的好竞争对手也很重要,关键是大家要遵循游戏规则,要有可沟通性和目标温和性。我感兴趣的其他部分还有:成本的构成及成本驱动因素、差异化战略的实现和防御战略。虽然这是本纯经济学的书,但是我在阅读之余还是忍不住与日常生活做个比较,从中还是感悟到了许多经济学之外的东西,真可谓是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