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
近五年来,本人曾担任六年级语文教学、年级组长工作;现担任三至六年级的数学、健康教学工作。角色在转变,但对教育事业的一片热忱没有变;迎接挑战,勇攀新高的情怀没有变。为了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本人恪尽职守、谦虚谨慎。广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学科基础知识,采撷他山之石充实自己;深入践行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提高实践能力;积极反思、总结,撰写教育博客,提升理论水平。一、育人为先,以德化人。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工作中,我深知虽然学科不同,但育人本质却是完全一致的。品质优秀、好学上进是从事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担任班主任、年级组长、少先队分队辅导员工作期间,我以活动为主渠道,让师爱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用师德感染孩子们的心灵。能力强的孩子,我为他们提供机会、搭建展示的舞台。得意时,以警醒;挫折中,促奋进;困惑时,拨谜团。而处中游的孩子,多了些老师的“暗中保护”与“加餐小灶”;树立信心、坚定决心。对于那些发展不均衡的孩子,我总是饱含期待,关注最多;耐心地守望迟到的春天。教过的学生时隔多年仍念念不忘小学恩师,这个孩子的故事被我记录在一篇教育叙事《呦,我的傻儿子》上。该文在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的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担任数学、健康、语文教学工作期间,我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学习品质;训练孩子们常态的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强调孩子们在校、在课堂的一日常规,无论是读书的姿势还是作业的规范,点点滴滴严格要求;水滴中折射出良好习惯的光芒。二、笃学乐教,独树一帜。经过多年教学工作的锻炼与磨砺,我逐渐形成了创新、笃行、乐教的教学风格。课堂气氛民主,学生兴趣浓厚,在区上的监测考试中教学质量良好,获得学校领导的肯定与赞许。我的教学语言亲切、幽默充满智慧,以春风化雨的细腻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在语文教学中,我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与内化,提倡忠实内心的本色写作。开辟读书时间、佳作赏析,以身作则,培养了一批批热爱写作的文艺少年。近四年从事数学教学,更不敢怠慢。授课前,认真研读教材,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外在联系,类比迁移,由点及线、由线及面,教会方法,为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善于发现问题,利用问题的积极面,对典型题型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讲解,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解题思路,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要求。在一个个活泼有趣的数学情境中,鼓励学生交流、分享、倾听、互助、反思,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激发兴趣,树立信心,从而体现了数学的价值。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思维缜密、环环相扣,随着课程的加深,学困生会增加。针对这部分学生,我不强调、不放弃,不制造紧张气氛,让他们和大家有平等自由的学习空间。设计游戏激发兴趣、借助直观教具分解难度,师生、生生一对一讲解。同时联系家长,为其树立端正的育儿理念,介绍科学方法,用教师的良好人格影响学生、家长。时代对数学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我总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唯有读书、演题、每天进步一点,方能让自己稳稳当当地站在讲坛上。在2008年、2009年我两次代表学校数学组参加莲湖区教师基本功比赛并入围复赛。这样的比赛让我收获了丰富的参赛经验,见识了数学大家胸襟与气度,更坚定了远行的信念。在多学科的教学中,我发现只有教师充分地享受了“教”的过程,学生才能够快乐地学。教师对于本堂课的知识点的深度诠释、教师对于已知和未知世界浓厚的兴趣、哪怕是对于学生错误的关注都深深地包含着一种爱。热爱知识、热爱生活、热爱他人,而这种爱是会传染的。感染给孩子们就是快乐的学生,从而使我们的工作充满了诗意和情趣。三、学习反思,活水源头。十二年的教育工作,使职业的使命感深入骨髓。无论何时、身处何处,我总是以教师的心去感悟、以教师的脑去思考。我常常观察身边的孩子们的喜怒哀乐,静听每一节课花开的声音;胸中常常盛满感动,像泉水一样汩汩涌出。于是,想将这些东西记录下了。在我的教育博客里,有自己的时评小议(如博文《我们向雷锋学些什么》)、有对孩子们最新鲜的观察(如博文《值周的观察》)、有课堂教学的尴尬(如博文《小庐的烦恼》)、有读书札记。写着写着,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就水落石出般的暴露出来了。这样由自发到自觉地读书、学习状态最好。读中外教育名著明理,读学科教学论文导行,和同行沟通交流认识自己,浏览家长网页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以上是常态的学习,除此之外,我把握每一次校本培训、外出培训以及网络培训的机会;认真倾听专家前辈的经验总结,感受大家的风采,记录精辟独到的见底。常常被他们思想的火花点燃,同他们的灵魂一同起舞;在返校的路上,不断对比反思、明确自己需要改进加强的地方。唯有学习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像常青藤一样绿意盎然,唯有反思才能认识自我、认识差距。所以,我将更加坚定的在此路上渐行渐远。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碰到这样的事情:如果今天学习用分数乘法来解决问题,孩子们就逢题必乘,不管题目是什么。而且,往往这样的做的孩子是又对又快,其得意之态不必描述。如果是学习加法呢?也是每题必加,甚至连纯粹的计算题都不看看符号。依此类推,不再赘述。今天,孩子们这种奇怪的表现又出现了。我们学习的是用方程来解决有关分数的问题。为了让孩子们理解做法,我引导着他们一步步地经历了解题的思路与过程:找关键句——圈单位“1”——想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方程——写答语。原以为孩子们已经理解透彻,没问题了。可课本中出现了一道直接根据分数乘法意义列算式就可以解决的题目,除几个孩子外,几乎全军覆没,列成方程了!真让人哭笑不得。孩子们为什么会马马虎虎不想动脑就做题呢?这固然与孩子们的思维特点有关,但也与课本的编排有关。孩子们年龄小,直观形象思维占据着主要地位。他们才不喜欢听老师有条有理地分析题目呢。拿到一个题目,他们关心的是怎么写?结果得多少?我做的对吗?只要是能做对,步骤可以丢三落四,字迹可以潦潦草草,也可以借鉴一下同学的作业,抑或是书上的****。(如果讨论例题,很多孩子总是偷着看书。)为了防止下次不会,有孩子千方百计把****写到书上,屡禁不止。小孩子就是这样天真,只关心结果不关心过程,只想得到“鱼”从没想过还有“打鱼的方法”——“渔”。课本的编排呢?都是一个类型在一起。这好像也无可厚非,路要一步步地走,知识要一点点学,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总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吧?各种知识都混杂在一起,让孩子们怎么找到它的入口?为了让孩子们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某类知识,我们还常常会在例题的后面跟着配套练习。没想到,这却给了那些不动脑筋、只想比着葫芦画瓢的孩子自鸣得意的机会,居然做得又对又快!貌似全班谁也比不上他!这又强化了孩子的意识:没有必要去仔细分析,认真动脑,只需要照搬即可,不就是换换数吗?可是,这种得意是不会长久的。虽然在当时,老师、家长、同学都看着他很会,还以为他很聪明呢。如果出现了一道其他的题目,他十有八九是会错的。这时他就抓耳挠腮,不知所措了。如果是****,他就更傻眼了,只有加减乘除地乱蒙。所以,一定要解决这些孩子利用小聪明根据感觉做题的问题。我觉得应该抓住孩子们丢丑的题目,让他们学会动脑,顺便回忆刚才所学知识,仔细分辨两者的异同,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梳理清晰知识脉络。也要借机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使他明白:有些省劲的小窍门是不能用的,要想学好知识,只有脚踏实地。当然,课本的编排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不时夹杂几道不同的题目,也会在每一单元专门安排综合练习,有时还特地把两种易混的题目放在一起对比,这也加深了孩子们对知识的理解。我们相信:只要用心,孩子们会把知识学好。这里还有好多的原创教师教育随笔
总说永恒,期盼永恒,其实哪会有什么真正的永恒。人易朽,文字也易朽。如前所述,写作和其它种类的艺术一样,只是人的一种生命享受与精神自救。写作之初就心存“文章千古事”的觉悟与抱负的人,十有八九成不了写作的好手。用一颗善良之心,真诚之心去贴近平常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触摸时代的脉搏,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并忠实地将其诉诸笔端,这才是我们生活随笔写作的正途。把发生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没有日记那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