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97

airqm7233528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云南傣族历史文化论文摘要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JK

已采纳
傣族历史档案研究书籍作者:华林图书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0-12 傣族史书傣文《泐史》该书所记从傣历五四二年(宋淳熙七年,1180)一世帕雅莫起,至傣历一三一二年庚寅(1950)四十四世或作三十六世召孟罕勒(汉名刀世勋)止,共七百七十年事。详记各世召片领姓名、生卒年、在位时间及其配偶、儿女与封地、俸禄等,对于制度、历史大事及与泰、老、缅等邻邦关系,也有所记述,颇类边疆土司的谱牒,为研究中国西南边疆地方史和傣族史的重要史料。现存的汉译《泐史》有:①《泐史》(1947),繁本,李拂一译,。②《车里宣慰世系考订》(1947),简本,李拂一著,。③《车里地方志》,繁本,傅懋勣、刀忠强译,1962年云南省历史研究所有油印本。。④《叭真以后各代的历史记载》,简本,刀国栋、吴玉涛、张亚庆译,。⑤《西双版纳傣族近百年大事记——续泐史》,繁本,张公瑾译,以上三种,于1982年编入西双版纳傣族社会调查资料丛刊第三辑出版发行。另外,还有《西双版纳召片领世系》和《西双版纳召片领四十四世始末》。《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2)》~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 (编者),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 (编者)

云南傣族历史文化论文摘要

184 评论(14)

shin1210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远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就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称其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期,称其为“金齿”“黑齿”“花蛮”“白衣”等;元明时期,称其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人过去自称为“傣那”“傣雅”“傣绷”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 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代称"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傣族地区属益州郡管辖。公元69年,傣族地区属永昌郡。至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废除世袭土司,改由临时官员(即流官)统治的“改土归流”政策起,傣族地区渐归朝廷直接统治。民国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了县,设置了局。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节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355 评论(11)

JiayingWang

傣族历史 傣族是红河州10个世居民族之一,也是红河州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红河州傣族共有98164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郾37%。居住区域呈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弥勒、元阳、红河、石屏、建水、泸西、个旧、河口、绿春等市县,蒙自、开远、屏边等市县也少量分布。傣族历史悠久,自称和他称较为复杂,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居住区域有不同的自称和他称。 一、历史源流 傣族历史悠久,与属壮侗语族的壮族同祖,与水族、布依族、黎族、毛难仡佬族等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一同来源于古代“百越”族群,以“文身断发”为共同习俗,而且相互杂处,“各有种姓”,秦汉时期傣族先民就已经繁衍、生息在红河地区。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开发西南夷地区,建立政权,设置益州郡,其西南边疆一线正是傣族居住地区。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汉朝在哀牢山设置永昌郡,并同时期在“滇越”或更广大的区域里已经存在傣族先民的政治组织“掸国”。公元一、二世纪傣族先民被称为“掸”人,而“掸”人与永昌郡的“鸠僚”有着共同的族源关系。“掸”人有一部分是居住在今越南广治省及老挝和泰国北部一带,也是当年曾向东汉王朝“贡献”,并与东汉王朝建立了隶属关系。 唐代时期称“金齿”、“银齿”、“黑齿”等。“白衣没命军”参加南诏军队进伐安南都护府,为今红河州境内傣族的一部分。据《新唐书·南蛮传》说:“大中时(公元847~860),李琢为安南经略使,苛墨自私,以斗盐易一牛,夷人不堪,结南诏将段酋迁陷安南都护府,号白衣没命军。”这里的“白衣没命军”是指“白衣”组成的军队,他们因不堪忍受安南都经略使李琢的苛刻剥削,于是结南诏段酋迁陷安南都护府,不再与安南都护府往来。他们就是汉晋以来兴古郡内居住的“鸠僚”,分布在安南都护府北部和南诏的东南部即今越南北部与文山州和红河州南部接壤地带,与滇西永昌郡一带的“金齿”、“茫蛮”等是同一民族。南诏国之后的大理国时期,聚居在滇西和滇南地区的傣族被称为“金齿”、“银齿”、“黑齿”、“茫蛮”等。居住在红河流域一带的傣族被称为“白衣”。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说:“安南国……西有陆路通白衣蛮。”赵汝适《诸蕃志·交趾图》说:“西通白衣通”。此时“白衣”分布在大理国东南部和南部地带。《元史·本纪》记载至元十五年夏四月丁丑招降临安白衣城寨;二十五年四月“……自发中庆,经罗罗,白衣入交趾,往返三十八城”。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在今文山州、红河州至越南北部一直有傣族居住,同时也有“和蛮”(哈尼)等民族交错相居。 有文献说,此时期傣族地区已跨入了比较成熟的阶级社会,经济生产有了明显发展,为其壮大政治力量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南诏后期“金齿”等贵族势力崛起,傣族部落不断扩大发展。《元史·地理志》“金齿”等处宣抚司说:“……及段氏时,白夷诸蛮渐复故地,是后金齿诸蛮浸盛。”“威远州……其后金齿、白白夷蛮酋阿只步等其地。”红河地区的傣族在宋代向新平、墨江、蒙自、建水等地迁居。这时傣族的分布区域扩展到红河、元江及盘江一带,成为云南少数民族中较为强大的一个民族。 元代称“金齿”、“白夷”。李京《云南志略》说“西南之夷,白蛮最盛,北接吐蕃,南抵交趾,风俗大抵相同。”“黑水以外,澜沧江以东,红河以北百夷最盛。”即今西藏与印、缅交界处往东南到越南南北部地带都有傣族居住。民国《泸西县志》第二卷记载:“……元初内与齐民杂处,男女青年裹头,花饰五色线,编竹丝帽……。”又据《元史·世祖本纪》载:“至元十五年(1278)夏四月丁丑,云南行招降临安路白衣、和尼分地城寨一百九所。”可见,今红河两岸傣族与其他民族交错而居的状况,公元十三世纪以前即初步形成。 明、清两代沿称“百夷”。清代对云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在沿袭明代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继续和发展“改土归流”政策。具体地说,于清雍正四年开始,清王朝在西南地区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改土归流”运动,并具体实施“江外宜土不宜流,江内宜流不宜土”方案。于是红河傣族地区同红河其他民族地区一样,江内傣族土司制度彻底“改土归流”,甚至瓦解。而江外傣族土司虽保留了土司制度,并仍实行封建土司制度,但也是“改土”“设流”进行统治。这个时期,红河傣族居住环境已基本定局,很少有迁徙和流迁现象。据清《临安府志·土司志》卷十八载,明洪武十五年(1382)西南设大小土司委管,其任职世袭,其中就有亏容司、阿邦司(包括曼车)。清代后称“摆夷“,解放后统称为傣族,按居住地和服饰分别称为“水傣”(白傣)、“旱傣”(包括花腰傣)。 另外,有傣族历史文献记载,傣族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并以傣族历史记录划分年代。第一时期他们称为“滇喇萨哈”。又称“橄榄时期”。根据傣历对照的公历推算,大约在公元前540年左右,这个时期是傣族社会无官、无佛寺、无剥削的时代。第二时期叫“摩喇萨哈”,又称“食米时期”,大约从公元前540年~公元700年之间,这个时期已有官、有佛寺,但没有剥削。第三时期叫“弥喇萨哈”,大约从公元700年~1950年,这个时期傣族社会是有官、有佛寺、有剥削的时代。虽然这一传说的年代并非准确,但也概括了傣族远古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 二、族称 (一)历代傣族称谓 傣族自定居红河起,到今自称和他称,因居住区域和风俗习惯以及迁徙线路的不同而复杂纷纭。在汉文史籍中记载的傣族称谓有:“僚族”、“鸠僚”、“白衣”、“百夷”、“金齿”、、“银齿”、“黑齿”、“绣面”、“茫蛮”、“棠魔”、“傣”、“大傣”、“小傣”、“大百夷”、“小百夷”、“摆衣”、“大摆夷”、“小摆夷”、“旱摆夷”、“水摆夷”、“旱傣”、“水傣”等。 1、“僚”。即“僚族”,是从“百越”族群部落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据《后汉书·西南夷·夜郎传》记载:“夷僚咸以竹王(夜郎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可见,夜郎王统治区域以“夷僚”即僚族为主。当时的郡十七县,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其地区包括今贵州的黄平县以西地带、云南的曲靖地区、红河州北部和东南部、文山州及广西的百色县以西地带,在这个广阔的区域范围内,普遍有夜郎王的辖民“僚人”部落。可见,作为傣族先民的“僚族”,西汉时期就分布在红河境内了。 2、“鸠僚”。“鸠僚”是从“僚族”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兴古郡,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置,属县十一,……多鸠僚、濮……。”蜀汉初年设置的兴古郡在今文山州、红河州南部一带,并与“濮人”等杂居于此地。也就是说,东汉时期从“僚族”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称为“鸠僚”。尤中在《云南民族史》说:“新出现的‘鸠僚’显然是从僚族中出来的。所以名称上仍然带有‘僚’。这部分‘鸠僚’只能是文山州、红河州境内傣族人的先民。” 3、“白衣”。张九龄在《敕安南首领爨仁哲书》中记有“僚子首领阿迪”。阿迪所辖的僚族,居住在接近安南都护府的地方,即今文山州、红河州南部一带,属于汉晋时期兴古郡内的僚族。但到唐朝中期及其以后,鸠僚出现在原地,被称为“白衣”。 4、“金齿”、“银齿”、“漆齿”、“绣面”、“茫蛮”。据《云南民族史》记载,汉晋时期兴古郡内的僚和鸠僚的分布区,是东部的僚和鸠僚。南北朝及其以后,西部的永昌郡,当地的鸠僚闭关自守,当时的汉族对傣族知之甚少,故不见记载。南诏把原来的永昌郡再统一之后,其内部的鸠僚即被称之为“金齿”、“银齿”、“漆齿”、“绣面”、“茫蛮”等。当时,这些族群一部分就已居住在红河境内了。 5、“棠魔”。《蛮书》卷四里有“棠魔”分布在“去安南管内林西原十二日程”处。林西原即今越南老街省。则去“林西原十二日程”的“棠魔蛮”即在金平县至越南莱州省一带。有人说,“棠魔”乃“僚勐”的对译。“僚勐”是傣族中的一部分,因傣族大多自称“傣族”。 6、“傣”。据《云南民族史》说:“傣族则自唐朝以来就自称为‘傣’。元朝时期亦然。‘金齿’、‘百夷’,仍然是汉族对傣族的称呼。”今居住在河口县的傣族和元阳县部分傣族自称“傣”。 7、“大傣”、“旱摆夷”、“小傣”、“水摆夷”。此称乃近代以来对德宏州境内居住的“傣德”为“大傣”或“旱摆夷”,对西双版纳州境内居住的“傣泐”为“旱摆夷”或“水傣”,或者“水摆夷”。今红河境内的傣族中也有称“旱摆夷”和“水摆夷”。 从以上傣族的称谓看,各地傣族自称“傣”,而其他称谓都是某些史学家就傣族文化生活中的某些表面现象对傣族的称呼。 (二)现代傣族称谓及其人口分布 现在红河境内的傣族自称和他称复杂纷繁。有“傣”、“傣尤”、“傣拉”、“傣朗”、“傣卡”、“傣尤倮”、“傣倮”、“鲁傣鲁南”、“傣娄”、“傣洛”、“傣端”、“布莽”、“傣雅”、“摆夷”、“摆依”、“把依颇”、“阿簇啪”、“阿簇”、“依”、“比玉”、“朴丹”、“黑傣”、“白傣”、“普洱傣”、“水傣”、“旱傣”、“水摆夷”、“旱摆夷”等20多种自称和他称。 1、“傣”。自称“傣”,红河各地傣族先民的自称。居住在河口县桥头乡傣族和元阳县部分傣族,至今仍自称“傣”。自称“傣”的傣族,共有14个自然村,人口约1400人。 2、“傣卡”。原本是他称,现已成自称。傣族称汉族为“卡”,“傣卡”为汉族融合而来的傣族。居住在石屏县异龙镇五朗沟河流域、新城乡花龙河流域和绿春县骑马坝乡渣吗河流域的傣族,至今自称“傣卡”。自称“傣卡”的傣族,共有51个自然村,其中汉、彝、哈尼等族杂居的有14个自然村,人口近万人。 3、“傣拉”。原本是他称,现已成自称。“傣拉”是“傣朗”的别译。居住在红河县勐龙傣族乡勐甸村委会、大羊街乡新村村委会的傣族,至今仍称“傣拉”,共有5个自然村,1200多人。 4、“傣尤”。原本是他称,现已成自称。居住在红河县勐龙傣族乡的勐龙、勐甸、大黑公、元阳县的乌湾、丫多、者那、麻栗寨、大瓦遮、马龙、杨系、芒铁、芒巩、逢村岭等傣族,至今仍称“傣尤”,共有64个自然村,1300多人。 5、“傣尤倮”。原本是他称,现已成自称。居住在元阳县马街乡的牛街和中寨傣族,至今仍称“傣尤倮”,约700人。据调查,他们与居住在石屏县五郎沟河的傣族,其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基本相同。 6、“傣倮”。是“傣娄”、“傣洛”、“傣罗”的别译。原本是他称,现已成自称。居住在红河流域和藤条江流域的傣族,至今大多自称“傣倮”,并与自称“傣尤”的傣族交错定居。共有30多个自然村,人口约1700人。 7、“傣泐”。原本是他称,现已成自称。居住在金平县勐拉乡新勐村委会的普洱上寨、普洱中寨、普洱下寨等三个自然村傣族,至今自称“傣泐”,人口约1140人。 8、“鲁傣鲁南”。原本是他称,现已成自称。为水的儿女。居住在金平县的金水河镇、勐拉乡、者米乡、老勐乡等大多数傣族,至今仍称“鲁傣鲁南”,共有34个自然村,人口约1440人。 9、“摆依”。是“摆夷”的别译。原本是他称,现已成自称。居住在建水县的曲江镇、甸尾乡、南庄镇、陈官镇、个旧市的倘甸镇、鸡街镇、乍甸镇、弥勒县的弥阳镇、巡检司镇、朋普、,泸西县的午街铺镇等傣族,至今仍称“摆依”,共有111个自然村,其中:与彝、汉、壮、苗等族杂居的有76个自然村,人口38800余人。 10、其他。“把依颇”是红河县彝族尼苏颇支系对当地傣族的称呼,意为“生活在河水边的人”。“阿簇”是红河县哈尼族对当地傣族的称呼,含义不详。“阿簇啪”是元阳县哈尼族对当地傣族的称呼,含义不详。“依”是河口县桥头乡苗族对当地傣族的称呼,含义不详。“比玉”是河口县桥头乡瑶族对当地傣族的称呼,含义不详。“朴丹”是河口县桥头乡壮族对当地傣族的称呼,含义不详。“黑傣”和“白傣”是金平县当地汉族对傣族的称呼,以服饰着装称呼。“普洱傣”是金平县汉族对当地部分傣族的称呼,意思是他们来自西双版纳。“水傣”和“水摆夷”是金平县汉族对当地自称“鲁傣鲁南”、“白傣”、“傣泐”、“普洱傣”和红河县汉族对“傣拉”等3个傣族支系的称呼,因他们大多生活在河水边,故名。“旱傣”和“旱摆夷”是石屏、红河、建水、个旧、金平、元阳等县汉族对当地自称“傣尤”、“傣倮”、“傣卡”及个旧、弥勒、泸西自称“摆夷”的傣族的称呼,因他们大多生活在离河水稍远的地方,故名。 以上20多种自称和他称、其他称带有大民族主义的民族歧视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党的民族政策,不仅废除了大民族主义歧视性的他称,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而且“名从主人”的原则,依据广大傣族人民的意愿,决定统称为傣族。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红河州成立了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州县,也成立了红河县勐龙傣族乡和元阳县南沙傣族乡(现已撤乡设镇)。同时,傣族人民同其他兄弟民族团结一致,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迎来安定、团结、平等、繁荣的生活。 三、流迁状况 红河境内的傣族因居住区域不同,又自称和他称有异。居住在南盘江上游的建水、个旧、弥勒、泸西等市县自称“摆夷”的傣族,明末清初就和汉族杂居在一起了。清乾隆《弥勒州志》记载:“摆夷性温良,依水而居,平地而耕。通汉语,风习亦近似。”可见,这一带的傣族文化,被汉文化逐渐同化。据《泸西县志》记载:“泸西傣族系南诏、大理国时期由永昌西南迁入定居,至今已有600余年。” 居住在红河县勐龙傣族乡坝罕村自称“傣拉”的傣族陶氏家族老人说,他的祖先是南诏、大理国时期,从大理迁入石屏县牛街镇虾洞(红河流域北岸),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有一部分从坝罕迁往罕龙和元江县境内。 居住在红河县勐龙傣族乡刺通寨、曼版、旧寨等地自称“傣尤”的傣族阮氏家族和刀氏部分家族,据传,他们的祖先是从越南老街省迁入个旧市蛮耗镇,经元阳县南沙,顺猛龙河而上,在勐甸定居至今。 居住在元阳县傣族据《元阳县志》记载,“多为公元1278年前后,自西双版纳一带迁入”。可从当今傣族地名中的“勐”和传说中的“大象”、“孔雀”等得到证实。 居住在石屏县异龙镇五郎沟河自称“傣卡”的傣族,据他们家谱记载,从广西太平府江州县湘州所分支,经浙江金华府浦江县,又经江苏松江府金山县、山东云府文山县、陕西甘泉县、陕西阻谷县、安徽庐江县、云南临安府曲江镇、峨山县、石屏城东,最后定居在此地。而范氏家族,清嘉庆十八年,一部分留居在此地,一部分从此地迁往本县者那新寨,还有一部分从此地迁往今绿春县骑马坝乡定居。据《石屏县志》载:“1957年刀志过老人说,刀姓是明代从(元江县)因远坝迁来的。最先是刀姓的插播、渴爱两兄弟迁出,途中,一个死于(元江县)三马头。两范姓则是从建水迁入,最后迁入的是柏姓。又据上了年纪的石屏县文人说:石屏异龙湖畔有鞍摆夷(傣族)居住,据康熙《石屏州志》所载村名有“百夷龙井”、“百夷寨”、“百夷冲”,这些村寨,疑先前即为傣族居住的地方。 居住在金平勐拉乡普洱上、中、下三个自然村的傣族,据考证,他们从西双版纳一带迁徙而来。居住在金水河、曼棚、南窝等傣族村寨,是从越南莱州省孟来县和清河县迁徙来的。总之,红河境内的傣族来自于四个地方,如自称“傣尤”的傣族来自保山地区和越南老街省;自称“傣卡”的来自广西太平府;自称“傣泐”的傣族来自西双版纳;自称“鲁傣鲁南”的傣族来自越南莱州省孟来县和清河县。
159 评论(9)

我是好好学生

酸肉。傣族传统风味菜肴,用牛肉经过腌制,而后炒制而成。特点是酸香味浓,可帮助消化。制法是将新鲜的黄牛肉用淘米水洗净,切成大片放入盆中,加入鲜花椒叶、盐、米饭拌匀,装入瓦罐,淋入白酒压实,上盖,用草木灰与泥巴合泥密封罐口,腌渍一个月即成。将腌好的黄牛肉切成丝,与青蒜苗炒熟。火烧鱼。傣族传统家常风味菜,,特点是软嫩鲜甜,原汁原味。制法是将鲜鱼去鳃和内脏,洗净,将葱花、姜末、蒜末、青椒末、青姜叶末、芫荽末、野花椒叶末、薄荷、茴香叶末、香茅草叶末、草果粉、味精、盐、料酒拌制成馅,装入鱼腹,头尾折拢,再用香茅草捆成十字,外面包以芭蕉叶,埋入木柴烧后的炭或热灰中烧熟,取出去掉芭蕉叶和香茅草,装盘即成。腌牛头。傣族传统家常风味菜。其制法是将牛头、牛脚去毛、去蹄壳,砍成块煮烂,去骨,切成肉条,入盆加入淘米水浸泡3—4小时,取出改用冷水洗净,再将野花椒叶、红辣椒粉、生姜和蒜泥放入牛肉盆内,加盐、白酒拌匀入味,装入瓦罐压实,盖上盖密封,半月后即成。食时可蒸、可炒,是佐酒凉菜,脆嫩酸香、麻辣清凉。
330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