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chi
对李鸿章的评价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人们总是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但 是,当我们平心静气、理性来思考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将倾的尴尬境地的时候,李鸿 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 细数李鸿章的一生,他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 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什么黑锅 总是让他背,就算说他卖国,也是光绪、慈禧他们逼他去卖的!如果朝廷的军费都到位, 如果皇帝确实落实海防, 那时日本鬼子会攻的进来吗?他们敢侵犯台湾吗?而后面签约 都是别人逼他去的,清朝政府那么多文武大臣,哪位有能力去签?《马关条约》只是让 他成了朝廷的替罪羊。换一句话说,如果清王朝统治者不同意割让台湾,李鸿章签不签 约有用吗?看来看去,我感觉李鸿章真的很冤。 在经济现代化方面,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北洋舰 队、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矿务局、派遣中国第一批学生留美等等。这些实业对中 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洋务运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改革开放。 在外交现代化方面,可以说,中国的现代化外交就是从李鸿章开始,历史上的中国 外交都是进贡关系,真正与世界列国平等外交应该是从李鸿章开始,李鸿章应该可以说 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先行者。他出使日本,晚年有周游列国,与各国政要交往,各国对李 鸿章的评价都相当高。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 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为千夫所指,失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职务。开始 了他的环球旅行: 1896年6月他到达柏林。为讨教强国之策,李鸿章专门赶到汉堡附近拜访已经下台 的俾斯麦。对于“东方的俾斯麦”的来访,俾斯麦提供了建立强国的要诀:建立一支强 大的军队。显然,这符合李鸿章的改革取向。但是,这并非是中国自强的根本之计。 1896年8月28日李鸿章抵达纽约。正在海滨度假的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特地赶来会见 李鸿章。纽约港到处挂起了大清帝国的龙旗,可谓礼炮轰鸣,万人空巷,受到了“史无 前例的礼遇”(《纽约时报》)。李鸿章在回答美国记者提问时也展现了一个卓越的外交 家的敏锐的国权意识和现代意识: ??他认识到国际经济的互利性质。当记者问到对华投资时,李鸿章认为,在华投资 是双方互利的事,并表示清政府非常欢迎任何资本前来投资,建立当代工业企业。他同 时说:“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 任何人危及我们神圣的权利。” ??他对于妇女的教育问题表达了开明的立场。 美国记者问及“阁下赞成妇女受教育 吗?”时,他说:“在我们清国,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所有有经济能力的家 庭都会雇请女家庭教师。我们现在还没有供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也没有更高一级的教 育机构。这是由于我们的风俗习惯与你们(包括欧洲和美国)不同,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 们的教育制度,并将最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内,这确是我们所需要的。” ??他认识到报纸或者新闻媒体应该揭露真相。他说:“清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 是……清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时十分吝啬……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 我们的报纸也 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 这,就是李鸿章,一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矛盾的人,一个处于夹缝中的人。戊 戌变法的健将梁启超曾评价李鸿章到, “吾……敬李之才, 惜李之识, 而悲李之遇也”。 李氏认为自己不过是个“裱糊匠”。适逢内忧外患,从里到外都烂透了的清王朝,“裱 糊匠”将一个破屋(清王朝)装饰一新嘘嘘人尚可。偶有小风雨修修补补也能看得过去, 但真的遇到大风雨,破屋必然原形毕露,又岂是一个半个“裱糊匠”所能补补贴贴支撑 起来的呢? “天下惟庸人无咎可誉”这句话说得好,出错的人往往都是多作事儿的人,而不作 事儿是不会犯错误的。“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历 史与真实的差距确实很大,其实多做实事的人未必能流芳万世。李鸿章并不算是真的卖 国贼,而是中国近代的一位很值得敬佩的伟人。我赞同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对他的评 价,说国人全体不努力,然后归咎于一人,这种劣根性至今未变。 本文根据《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历史理论与知识,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历史的 客观性出发,结合作者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与体会,写了这篇以我个人的看法 对李鸿章的评价,通过学校开设《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一门课,对于国家的近现代历史, 了解到很多的历史知识,让我更深刻到中国近现代史风云变幻与厚重的使命感和责任 感,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现在的生活。望采纳 
今年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要看到,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较为复杂,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下半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的势头,为明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基础,就显得尤为紧要。一、我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结构逐步优化、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基本恢复到了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水平。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二是从经济运行环境来看,物价总体上温和可控,基本稳定。三是就业形势较好。四是经济增长质量较高,四大收入基本保持较快增长。五是重点领域的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尽管国际上经济复苏比较缓慢,欧洲的债务危机仍在蔓延,国内也面临着自然灾害多发的重大挑战,但是中国经济总体上还是保持了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这样一个良好的发态势。据此,对当前经济形势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基本判断:一是今年整体经济走势将呈前高后低态势;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然很脆弱,不确定因素增多。三是我国经济正处于由政策刺激驱动向市场内生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二、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当前宏观调控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两难”:一是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之间存在着“两难”。二是政府投资和重化工业主导的经济恢复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是房地产调控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两难”。四是经济刺激政策退出与避免经济复苏夭折甚至出现二次探底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把握好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为:一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三上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四、继续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的落实随着政府一系列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出台,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总之,对房地产业,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房地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坚定不移地治理房地产市场混乱的现象。五、继续做好管理通胀预期各项工作今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就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六、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上下功夫一是应在促进消费方面储备一些接续政策。二是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是抓好促进民间投资政策的落实。四是正确处理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问题。此外,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