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yer1904
认识一个人很容易。逢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与我们擦肩而过的人是太多了。可是从擦肩开始,要与一个人交往下去,无论是维持以书信或见面作客的形式,都可以敞开心扉相与细论者,可就少而又少了。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确,朋友能交至莫逆,在成为知己后,关心你,爱护你,在你困难的时候宽慰你,成功的时候祝福你,忘形的时候提醒你,灰心的时候鼓励你,酒可以一起醉饮,山可以一起乱爬,那就已经是非常非常地难得了。我想,没有一个人会不愿倾己一生一世交这么一个朋友的。好的朋友,可以点缀你的生命,使你体味情感的丰富层次,生活的斑斓色彩,更加生气蓬勃,肯定生命的价值。 要在茫茫的人海中觅到朋友,觅到知己,除了那不可解的缘分(即此时此地此人以及此机遇)外,最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修养和努力,就像要吃果子得先栽果树一样。朋友不会自己无缘无故地来找你,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就与你成为知己了。要得朋友,必须首先使自己成为一个比较容易为人欣赏的人,这种欣赏当然包括容貌、风度。但更重要的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和修养,例如宽广的胸怀,善解人意等等。 交了朋友之后,始终能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假如有一个朋友很欣赏你,在各种场合、各种时候、各种情况下非常地关心和爱护你;而你只是很舒服、很感温暖地享受这份友情,却不懂得也应该以同样的真诚去回报他;那么这一段本来会发展得枝繁叶茂的友谊,也许就会中途夭折。付出以心相许的情感,才能得到终生不渝的友谊,故古人云:百心不可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 交友贵在真诚,要有一种以做到无怨无悔地付出的心怀。希望自己能交到一个为你生为你死的朋友,首先自己要具备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素质。假如自己对朋友做不到这一点,那就想也不要去想啦!同时又要重信,不能想像一个食言的人,会拥有真正的朋友。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乎!” 
古人有这样一句话:“交友须胜己,似我不如无。”大意当然很好理解,意思就是结交朋友应当寻找那些比自己更贤能的人,这样便能在交往中获得更多的教益,如果其贤能与自己一般水准,那不如不交。初读此话时,觉得颇有几分道理,至少表达的是人应当有积极向上的理念。可以,今天有网友突然提出来,我忽然觉得这句话是非常之“不合逻辑”。之所以说它“不合逻辑”,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悖论,原因非常简单:假如人人都遵循这个“定律”,那么,你想要结交比你贤能之人,他是不能与你结交的,因为你比他差,他一旦与你结交就违背了这一“定律”。因此,这句话古今中外实际上是没有人在遵循的,否则人类不会有“高山流水”之说。写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中学的时候,我个子特别小,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一期间,一直是坐在教室里的第一排的。而且,我生性是一个老实人,至今好像从未与人打过架。我这样一个老实人甚至好长时间还是到外地插班读书,但一直没有受到当地“坏小子”的欺负。这有一很简单的秘诀:我与这些“坏小子”的关系铁呢。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我找到“保护伞”。说实的,在当时情况下,我真的有这么一点“自私心”的存在——依靠他们保护自己。由于他们都知道我是“弱不禁风”,他们要打架也不会让我参加,因为我可能不会为他们带来力量的支持,反而可能是拖累,但他们好像从来没有看轻我的意思。如今,与我还保持着较为密切联系的一些中学朋友,还不少是这些当年的“坏小子”呢。相反,中学时比我“贤能”者,他们好像真的信奉“交友须胜己,似我不如无”的定理,后来很少会成为朋友。人的天赋有所不同,能力也有高低之分。但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一个人或许综合能力并不高,但其突出之长或许正是一个综合能力高之人之所短,与之结交岂不同样能够获得教益?其实,读书多了,你会发现古人的不少所谓“名言”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例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与“金钱如粪土”;“交友须慎重”与“人至察则无徒”等等。写到这儿,我突然想起毛泽说过一句话:“让蒋介石当总统总比胡适当总统好。”是的,在我看来,政治家哪怕有时会变得残酷无情甚至“毫无人性”,但在历史的某一阶段,应当比“一介书生”来得更为理性,安邦定国决非“怡情文章”或“自命清高”所能担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