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羽2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也有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立场、观点看待国学,是关涉到国学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毋庸讳言,中国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一样也有自身的局限与不足,民主传统缺乏、权利意识淡薄使我们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提倡,人们在讲“同情理解”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对传统文化负面内容的检讨与反省,从这一点讲,提倡批判精神仍有其积极意义。但我们提倡批判,最终目的仍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所以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并不矛盾的。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政治、文化传统,如“大一统”的政治思维方式,追求统一的民族心理,多民族共同相处之道等等,它们构成了中国国情的一部分,对于这些内容就不能简单地贴上王权的标签了事,而应深入分析其形成的心理机制、社会原因并加以调适、转化、引导,在此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道路”来。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国学,文化是有阶段性、时代性的,“经济发展的程度大体也决定了文化的发展程度”,而国学、儒学的内容“是上个历史时期的东西,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看,其中固然有可取的养分,但从体系看,更多是阻力。当前国学的使命就是创造出与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民主、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这当然需要通过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同时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合、创造之来实现。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积极弘扬,本身就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客观分析之上的,包含了对传统负面内容的批判。我们只有首先了解了哪些是传统的积极面,哪些是消极面,然后才能去做正面的弘扬。同样,我们提倡、弘扬正面的价值观,也就是对传统消极内容的批判和否定。例如,我们提倡仁爱、和谐的价值观,就是对传统的“窝里斗”、“酱缸”文化的批判和否定;我们提倡民主、人权的政治理念,就是对专制政治漠视人的生命,践踏人的尊严的抗议和控诉。传统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创造转化中“从历史中走出来”,并发展为当代的新文化。刘先生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旨和核心价值不可能来自于国学、来自传统文化”,又说古人讲的和谐是差别、等级下的和谐,与今天的社会是不相容的,这就让人难以理解了。刘先生讲没有一成不变的民族文化精神,是对的。但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我们对古人的思想有继承同时有发展,“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注入新的生机,升华新的境界”,使民族文化精神得以延续、发展,否则,哪还有民族文化精神呢?刘先生何必要画地为牢 
谈谈对于国学的认识、态度、感受办法总比困难多,看了南柏论坛讲座,让我们知道企业家怎样才能拥有平衡的真正的成功,突破经营格局的陈旧思维,东方智慧南柏引领我们深刻剖析企业发展经营中所遇问题
何谓国学?曰:国有学之谓国学。(《礼记•学记》:“术有序,国有学。”)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 两汉经学、 魏晋玄学、 隋唐道学、 宋明理学、 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 汉赋、 六朝骈文、 唐宋诗词、 元曲与 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 “ 西学东渐”后相对 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如何对待以国学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毛泽东曾提出明确主张:总结整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毛泽东有一句名言:“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所以我们有时学的也不仅仅是知识,是学习别人怎样学,怎样用。前二天看分类,国学被分为历史文化的分类,如果这样,国学真没有前途了。国学是中国的综合学科,仅剩下文化了,原来的国学的基础学科都被排除了,那国学就离实用越来越远了。学国学的意义不在于国学本身,而在于如何应用国学。国学融百家,百家融360行,家家有长,行行有所精,国学只有百家,而却远离360行,国学无足矣,日渐远矣。国学与西方,本来就是中国与各国的对比。只是西学被整合成了一个西学,细分是各国,各民族。毛泽东反对拘于一家一派之言,主张“庇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取精用宏,根茂实盛”。循“博学于文”的学习之道,毛泽东博览群书,对各种学说“挈其瑰宝,而绝其淄磷”。 国有百姓,民有百言,百言之和即国学。国学是网,要不断的填充,才能实;西方是画,要不断的堆,就会丰满。一个是虚中求实,一个是实中实大。一个是全局中找细节,一个是细节连成全局。到一定阶段完全相同,只是过程不同而矣。国学体系甚至比西学的更完整,更能变通。国学是假证结果,由因求果的证明过程,西学是已知结果,由果求因的倒解释过程。看不起国学的,要好好从头学。国学是讲逻辑的,只是现在的国学大师都不讲。从“道”到“名”就是逻辑的开始。“名”的出现是混沌到清晰的开始,名的确立是分类、顺序的开始,“名”的作用是把不清楚的说清楚,讲明白。一切逻辑从有“名”开始。这才是真国学。道为术破,术为道用。术之高,可以破旧道,道之高,可以道御术。有派者,狭自现,无派者,心无边。《道德经》国学之父,《周易》国学之母,诸子百家比生于此,无论那派皆为其子孙。即使外来学说,也有在翻译与理解时受其影响,被其变化。强今势,各派相争,索本归源,派无争。五行八卦在国学中的作用,相当于西学中数学的作用,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基础没有了,所有的体系就瓦解了。道本容百家,当成为道家里,就容不下了。道为国学之父,易为国学之母。《道德经》是议论文,讲其何来何去,如何定义,是定义法;《易》是说明文,讲如何推演、替换,是穷举法,也叫枚举法。固定定义生百家。承认无知是认识世界的开始!每一种观点,每一类分析、每一个体系其实都有局限,类同盲人摸象。了解真相,必听百家之言。西方固然好,但国学不能少。西学主讲如何立,国学主讲如何破。不破不立,不立不破。道为无知,对于道的求解,取决于已知。已知越多,则未知数越多,即变数越大;已知越少,则定数越多,变数越小。道之解,在于用已知,求无知。识无知者,方会问道,知有知者,常关心于名。即问道者寻规律(忽略于名,关于逻辑与替换),而学知者常关心名(概念、名词)。想法=思考力,办法=执行力,做法=行动力。想法=道,办法=法,做法=术。其实事事皆有法可依。依法而行。所有翻译西方的相关管理、营销的书藉都要以用最传统的国学翻译,形成东西对照,从而合二为一。关于国学中的道、术,许多人都常提及,但其实都未能真正理解,何为道,何为术。其实很简单,同一件事可以是道也可以是术,道在术中,术在道里。它们是不断相互转化的。学与思时为道,行与用时为术。道与术存于任何的思考与行动之间。抽象是思,具象是行。思行结合,才效果最好。按国学的说法,抽象是道,具体是器。论具像就是以器论道。其实这个背后,还暗藏了二样没说,一个是法,一个是术。法是判断,在思考变行动中的取舍,术是抽象变具象的技术。我在学习以具象思抽象,以抽象做具象。一部《道德经》写尽天下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一个代名词,用来代表未知,所有能说出来的都不是道。道没有具指,也不是具象。道是一个假设,一个未知量,可以设为x,道是一个规律,一种结果,一种现象,一个方法。在不同的时期,道是不同的,因为未知,已知不为道。莫把国学也变成国术。中国的国学与国术一样,在几千年内是具有实际作用的,而在现在社会,国学变成与国术一样花拳绣腿,这种研究是可怕的。所有的哲学源自于生活,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就去论哲学,把哲学当成知识来学习与推广是可怕的!关于百家的说法,其实冯友兰有总结司马谈的意思: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士;名家者流盖出于辨士;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都流盖出于法术之士。对于其它未说,其实类推应是农家出于农士,佛家出于僧侣。所有百家其实是不同阶段的各类人。研究国学与研究科学一样,要心无杂念。善于假设去寻找事物关系,从面实现道存万物的关联。不要试图用用已知的知识去后拼凑完美的世界,要明白所知有限,而知无限,学会用现有知识去拼图,在不懂处留有空白,从而更加的准确还原世界。国学研究是要“寻出中国之魂”,在充分吸收外来学术文化的前提下,重铸中国传统学术与教育之魂,在世界之林闯出一条中国之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百年孤独中的国学命运,我们可以看到国学的消长升降与中华文明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国学的尊儒是因为管理者推崇,实际上中国提倡的还是百家争鸣,和争鸣后的万法归宗。西方提倡的是哲学,辨证法,思辨;而国学提倡的是易,相生、相克、相侮,是思变。辨注重的是论,而易注重的思。国学与西学的最大差别不在于哲学观上,在于对世界的认知假设上。国学的基础是道,道其实是一个对结果的假设,即无穷大或无穷小。道存于万物,道法自然。已知结果去找规律。西方的哲学源于对验证的假设,先假设再证明,最后得到结果。所以差别在于一个假设原因,一个假设结果,所以方法与验证方式不同。论中医首先得论国学,因为中医的医理在于中国的道,即全息世界观,所有的万物皆有联系。研究西医需研究科学,但要知科学除了已知技术,还有未知的探索与证明,只有证明有关系后才能成为技术。中国的道与西方的体系完全不同,所以无法用西方的技术论证,但西方的科学假设其实就是狭义的“道”,小假设!1920年毛泽东在一封信中写到:“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个半壁的地位。然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吾人似应先研究过吾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学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 ”毛泽东曾说过这样的话:《诗经》,是2000多年以前的诗歌,后来做注释,时代已经变了,意义已不一样。这或许是“诗无达诂”的意思吧!点评:知识没有应用边界的局限,任何一种知识思维都抽象为逻辑,可以通用于各种不同的领域,但都只适用于不同的条件与阶段下。毛泽东几乎都有所涉猎。正如他与黎锦熙的信中所说:我对于学问,尚无专究某一种的意思,想用辐射线的办法,门门涉猎一下,颇觉常识不具,难语专攻,集拢常识,加以条贯,便易达到深湛。30《淮南子》是诸子百家中杂家的代表作。那么,什么是“杂家”呢?有系统、有宗旨、成专门学术的,可称之为“家”。所谓“杂家”,就是杂采诸家之言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