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edc
参考一下把一、地震 我国地震活动十分活跃,地震频繁,强度大,分布广。历史上有记载的地震达4000多次,造成人员伤亡的有346次,死亡人数多达230余万。本世纪以来,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多次,其中0~9级地震98次,8级以上地震9次。建国以来,我国因地震死亡近4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每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16亿元。1976年7月28日唐山8级大地震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死亡2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由此看来,地震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确实十分惨重。此外地震灾害造成的间接损失也不可忽视。如强烈地震可以诱发山崩、地裂、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喷沙冒水等多种地质灾害,从而诱发地基失效、边坡失稳,加剧地面建筑的破坏可直接摧毁地面工程设施。此外,地震还可以造成火灾、水灾(供水设施破坏所致)爆炸、毒气蔓延等次生灾害。 二、水土流失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解放初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km2,目前为150~160万km2,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占世界流失总量(600亿吨)的1/相当于毁坏耕地100万亩。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0%~90%含沙量最高的是黄河,含沙量为6kg/m3,汛期达50kg/m3,黄河输沙量每年16亿吨,泥沙中养分(氮、磷、钾)价值几十亿元随之付诸东流。1982年美国科学家巴尔尼考察了黄河中游后说,黄河流失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黄河年均输沙量16亿吨,这不是微血管破裂,而是主动脉出血! 水土流失除造成土壤流失,土地肥力降低,耕地减少外;还造成河流、湖泊和水库淤积,使河床、湖床抬高、影响通航和泄洪能力。如黄河下游每年淤积泥沙达4亿吨,河床每年抬高8~10厘米,使河床高出地面4~12米,形成800km的“悬河”,对华北平原构成严重威胁。泥沙淤塞水库,损失库容,也是不容忽视灾害。以黄河和长江为例,陕、晋两省每年的水库淤积量达3亿m3,四川省的蓄水工程年平均损失库容1亿m3,均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大型水库,真是触目惊心。目前长江流域大、中、小型水库的淤积量已分别占库容的04%、36%和4%,淤积总量达78亿m3,即损失总库容近14亿另外,泥沙淤积使湖泊湖床淤高,湖面萎缩,降低蓄水分洪能力。如洞庭湖水面由解放初的4350km2,缩小至1977年2740km2,蓄水量也由293亿m3下降到178亿m3,减少了39%泥沙淤积河道严重影响了航运。如1957年长江水系总航运里程为7万公里,至80年代中期减为3~4万公里。 三、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 山区常见的一类由斜坡失稳所造成的地质灾害。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高原、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69%,河流纵横,沟谷广布,地势高差悬殊,在大气、地震及人类活动影响下每年都有大量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发生。如1981年7月一次特大暴雨,四川盆地北部10个县产生了崩塌、滑坡6万处。1982年7月一次大暴雨川东万县地区5个县调查统计,产生崩塌、滑坡8万处;据四川省统计,1981~1985年5年间,一次暴雨激发崩塌、滑坡在1000处以上的县有28个,10000处以上的县有14个,20000处以上的县有3个。泥石流灾害的情况更加严重,解放以来,泥石流直接造成的死亡人数3700余人。全国受泥石流灾害威胁的县城有70座,占全国2136个县城的3%1975~1984年的10年间全国18个省、市、区爆发泥石流造成死亡2136人,毁田38万亩,毁房07万间;中断铁路4164小时,直接经济损失16亿元。可以看出,我国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的灾情极其严重,据统计每年由这类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达80~90亿元。 
范文一:甘肃省城市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甘肃省境内泥石流、滑坡发育的基础主要是其特殊的自然条件。陡峭的地形、充足的松散土石和突发性水源是泥石流、滑坡形成的三大条件,另外地震作用也是造成滑坡的因素。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区,境内主要以黄土为主,而黄土由于结构疏松,孔隙大,渗透性强,具强压缩性和自重湿陷性,垂直节理发育,特别是极为发育的顺坡向卸荷节理,使边坡稳定性降低,易发生滑坡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量滑坡、崩塌等重力堆积物受暴雨形成的坡面流及洪水的冲刷,源源不断地为泥石流提供固体物质。 通过计算泥石流、滑坡作用强度和危险度,将城市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四个危险等级。经过对甘肃省灾害防治历史和治理现状的研究,提出存在问题,得到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发展趋势,强调防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根据对城市的分级,危险度高的Ⅰ级和Ⅱ级的城市应采取治理体系为主,预防体系和管理体系为辅的综合控制对策;危险度不高或较低的Ⅲ级和Ⅳ级的城市应采取预防体系与管理体系为主,治理体系为辅的控制对策;对于威胁城市安全的巨型滑坡和规模巨大的泥石流沟则采用躲避对策。 城市泥石流、滑坡防治规划的最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重点治理。对于不同类型的泥石流、滑坡建立不同的治理模范文二: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及其在地质灾难探究中的应用进展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难探究中的应用进展 目前,国内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探究国土和城市规划、地籍测量、农作物估产、森林动态监测、水土流失、地下水资源管理〔4〕和矿产资源勘查〔10〕、潜力评价及开发〔11〕等众多领域。GIS在地质灾难探究中的应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摘要:(1) 地质灾难评价和管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建立地质灾难空间信息管理系统[12,13,14,管理地质灾难调查资料,显示并查询地质灾难的空间分布特征信息,评价地质灾难的危害程度,分析地质灾难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减轻和防治地质灾难的办法,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地质灾难进行猜测〔15,16〕。戴福初等利用GIS对香港地区的滑坡灾难进行历史滑坡编录,分析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和静态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对滑坡灾难风险进行评价和危险区域划分〔17〕。(2) 地质灾难的危险度区划评价由于各种地质因素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地质因素之间相互功能的复杂性,在收集大量的基础地质环境资料前提下,利用GIS对这些基础资料进行有效地处理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通过选取合适的评价猜测指标〔18〕,运用恰当的数学分析模型〔19,20,21〕,对探究区进行地质灾难危险性等级的划分,从而为地质灾难的管理及防治和预警决策提供依据。(3) GIS和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GIS和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中,GIS所起的功能主要是管理时空数据,进行空间分析;专家系统所起的主要功能是利用专家知识和空间目标的事实推理判定灾难的危险度〔22〕。二者的结合将使专家经验得到推广,减少野外和室内手工作业工作量,使区域地质灾难的动态管理成为可能。4 结语(1)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了多种学科领域,从比较简单的、单一功能的、分散的系统发展到多功能的、共享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并向多媒体GIS、智能化、三维、虚拟现实及网络方向发展,新兴的地理信息系统将运用专家系统知识,进行分析、预告和辅助决策。(2)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从专业开发工具的组成结构上,可以归纳为集成式GIS、模块化GIS、组件式GIS和网络GIS等几个主要类别。其中组件式GIS在系统的无缝集成和灵活方面具有优势,代表了GIS系统的发展方向。(3)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难探究中的应用方兴未艾,尤其在地质灾难评价和管理、地质灾难的危险度区划评价和GIS和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方面进展很快。以上希望对您有帮助!另外这有个地质灾害论文的网址,可参阅:
去无忧在线(wwwvooyoocom)就好了,那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