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21

zhangjwjww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论文化遗产的归属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r.Yao

已采纳
准确的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该司成立于2008年。就目前来说,非遗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相关保护工作的组织和开展、相关名录的记录和建立、相关项目的研究和传播,都由非遗司来主导负责。目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抢救性保护。这一保护策略主要是针对处于濒危状态的非遗项目,或是尚未被列入遗产名录中的项目。抢救性保护主要是通过:调查、采集、整理、建档等方式进行遗产原真信息的记录、保存和研究。因为这一保存环节中涉及到对许多非遗信息的记录、存档和管理,因此传统的保护措施是对这些档案信息建立专题专项的博物馆、展示馆和传习所。但因为这一传统保护方式也有许多局限性,对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保护的方式开始被广泛关注,例如建立传承人数据库、利用大数据辅助保护主体进行非遗项目的管理,以及对非遗项目实现更广泛的传播与分享等;对于某些严重缺失下一代传承人的项目,或因其它原因传承有很大困境,快要消失的项目,可以通过对它们进行数字化的抢救与记录,建立起项目的数字化档案。另一种是对非遗进行资源图谱的绘制和研究,以图谱来记录非遗资源在发展历史、表现形式、分布状态和传承脉络等。生产性保护。这一保护策略主要针对于仍然具备传承条件的项目,即项目本身具备社会参与性、在现行的经济市场环境中可持续发展。对于这一类非遗可采用生产性保护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非遗生产性保护与工艺品的产业化开发不同,非遗生产性保护虽然倡导采用现代产业化模式,但它不以市场需求、利益最大化为导向,不能为追求利润而肆意改变传统的技艺方式和生产模式,尤其不能以机械化取代手工技艺。”(汪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年》,知识产权出版社:189)因此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一定要明确保护对象是否具备生产性的条件,也需要确保生产性过程中坚持核心技艺不变。整体性保护。整体性保护是将非遗置于其生存发展的文化语境中考虑,进行综合的保护。例如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生态博物馆,将某个区域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一同保护,包括其中的人、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与社会结构等整体进行综合保护。对于非遗的保护肯定不能只采用单一的保护措施,在对非遗建立一个清晰的分类体系后,应该针对特定的非遗项目采用最适合的措施。以上几种主要的保护措施中都离不开人作为主体的参与,鼓励社区人士主动关注并参与在地非遗的保护,才会推动非遗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论文化遗产的归属

219 评论(11)

roseblood

1、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应该归政府部门的文化主管部门管理。具体说就是归口于文化局事业管理局管辖!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管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06年9月14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挂牌成立;该机构是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机构;中心承担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具体工作,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咨询;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310 评论(10)

中兽医~~

要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版权的涉及内容的性质确定归属,有的属于个人,有的属于集体,有的属于政府。
141 评论(10)

wzy11100

事实上,这已不是中国第一次迎回在流离岁月里散落的民族瑰宝。2013年,圆明园鼠首兔首被法国皮诺家族归还中国;2018年,流落异乡的青铜“虎蓥”搭乘飞机回到故土;今年3月,美国决定返还361件套中国流失文物……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至少已有30余批次4000余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对于文物回归,网友们按说已经不再陌生。然而,几乎每一次相关新闻见诸媒体报端,无一例外仍会引发舆论场上巨大的情感激荡,这足以反映出人们对流失文物的深沉情感,对遗珠回家之心绪难平。每一件流失文物背后,都有一段曲折沧桑的故事,其中大多数携带着国家民族的屈辱与义愤。人们记得,20世纪初,在足足29箱、上万件中国敦煌莫高窟出土珍宝在英国出现后轰动世界,随即引来西方各国探险家,疯狂掠夺敦煌文物;人们更没有忘记,100多年前,当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眼见珍贵宝物,能拿走的都拿走,拿不走的就地毁掉……尽管每件文物流失的具体原因各异,但可以肯定的是:文物的命运与国运密切相连。当山河破碎、国将不国,连民众生活基本生活、正常权益都无法维护,文物也会遭受浩劫。
176 评论(10)

shiyunting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劫掠了包括圆明园在内的五园三山等皇家园林,从此,中国的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时至今日,这些文物的命运及其回归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究竟采取何种办法,通过何种途径,才能使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返还祖国,学界看法不一。综合国内外史实和国际法理,我们认为,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类型与途径不同,我们的态度和办法也应有所不同。对于所有非法出境的文物,我们都有追讨的权利。根据情理法理、文物的价值、成功回归的案例、回归的时空条件等情况,应确定先易后难、逐步索还或索赔的基本原则。对于流失海外的各类文物,当务之急,是追讨外国在侵华战争中掠走且至今仍为该国家所据有的这一部分珍贵文物。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尝试多种方式和途径逐步追讨其他部分。对于流失海外多年且几经易手,现持有者根据所在国国内法已享有 合法取得时效 ,致使原持有者失去追索时限的文物,我国政府在外交谈判之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国际公法私法、国际通行的文物保护道德规范以及国际社会舆论等多种资源,经由第三方出面,采取 仲裁 、 调停 、 斡旋 、 和解 等较为灵活的方式,尝试追讨流失文物的各种可能。……
312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