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子浩
鲁迅是中国的一颗璀璨明星,它是青年们永恒的导师,黑暗道路中的一团火焰,一个令敌人都敬佩的战士。他用笔做武器,用文字作军队,向旧社会一次又一次地发起冲锋。然而,若不是鲁迅在休息的时候写下了这本《朝花夕拾》,又会有几个人知道他那童话般美丽,却又充满了伤感与无奈的过去呢? 只是一部鲁迅的回忆录,只写了鲁迅的回忆。然而,鲁迅把这些看似毫无用处,只能被当成一种消遣的往事写了下来,却让我们发现,让我们明白,那些“琐碎”的背后,其实隐含着太多的旧思想、太多旧社会的错误以及许许多多希望改革的有志青年的无奈。不单如此,啼笑皆骂的鲁迅即使是在写回忆录,他也不会真正的休息。在“正人君子”和“青年人的领导者”面前,鲁迅敢骂,鲁迅要骂,他骂得酣畅淋漓,骂得人心舒畅;在守旧思想和军阀势力面前,鲁迅善讽,鲁迅定讽,他讽得对手无话可说,讽的邪恶有口难言。无论是什么时候,鲁迅都会让那些误导中国方向的人们,不,是“豺狼们”被打成“丧家的落水狗”。熟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周家这位树人,身上凝结了何止百年中有志之士的精神与力量啊,他分明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之中所有爱国之人、有心之士所凝聚而成的结晶,一束引领着中国青年向前,向着未来急速飞驰的强光。他在黑暗中用笔铺成一条走向光明的五彩之路,用纸垒成一堵排开黑暗的坚实之墙;他在困顿中用心中的利刃劈开一道道明亮的缺口,用手中的盾牌抵御一次次邪恶的反扑。纵然,他决定稍作休息,也会让那些在黑暗中爬行的“毒虫”不敢猖狂。 他,鲁迅,是真正的革命战士,一位不朽的树人,一点不灭的光源!篇一:评价历史人物——千古一帝——秦皇赢政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君王。但古往今来,人们对他的争论不断,褒贬不一。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更是一位昏庸无道的暴君。人们可以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但面对历史我们必须还以尊重和客观的态度。我认为秦始皇有对有错,有功有过,甚至在他所在的特定时代功大于过。 在连绵不绝的900年春秋战国之乱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是他“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仅用短短的九年时间,横扫天下,因而,我国第一位前无古人的皇帝横空出世,他,就是秦王赢政,也是他首创了中国第一个封建帝国之先河。军事上,“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长城——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象征,2000多年过去了,她依然光彩夺目,岿然不倒,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足以令每一位中华炎黄子孙世代引为骄傲;依然是他——秦王赢政,政治上,“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从而,结束“烽火连三月”的无休止争战,开辟了天下一统的旷世新局面;还是他——秦王赢政,文化上,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不也是空前绝后,蔚为壮观吗?他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哪一件不引以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不是吗?“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娇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倍受伟大领袖毛主席推崇的千古历史人物中,秦始皇首当其冲。凡此种种,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可见一斑。 然而,辉煌一时的秦王朝大厦却只短短的14年便轰然瓦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是什么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天下已定,“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秦始皇,“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因而,由于秦王朝的暴政和不得人心,也为这位千古一帝的功过落下了重重的不光彩一笔和付出了秦王朝早早夭折的巨大代价。 “创业容易,守城难”。当冷静思考秦始皇的是非功过的同时,我们客观地分析便可知,如果没有秦始皇的不顾当时的国力和不惜劳动人民的血汗,也就筑就不了今天依然闪烁着的“万里长城”、“秦兵马俑”之中华民族精神辉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许会就此消逝不存,也许秦王朝还能再存在一个又一个14年。因此,对于历史人物功过自可评说,但必须尊重历史,尽可能还以历史人物一个基本真实面目。 
鲁迅《题未定草(七)bai》: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du“静穆”,所zhi以他伟大。朱光潜《诗论dao》:渊明在情感生活上经过极端底苦闷,达到极端底和谐肃穆。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李调元《雨村诗话》:渊明诗清远闲放,是其本色,而其中有一段深古朴茂不可及处。乔亿《剑溪说诗》:陶诗混然元古,在六朝中自为一格。扩展资料:饮酒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咏怀诗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田园诗
天人武松水浒英雄我最佩服的是行者武松,他是英雄里的英雄,好汉中好汉。清代大文学家、评论家金圣叹对武松也极为推崇,他讲道:鲁达阔人也,林冲毒人也,杨志正人也,柴进良人也,阮七快人也,李逵真人也,吴用捷人也,花荣雅人也,卢俊义大人也,石秀警人也,然皆不如武松,武松具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绝伦超群,天人也!作为绝顶的英雄首先应该有英雄的相貌和英雄的身手,那么武二郎在这两方面如何呢?先看相貌,水浒传有诗为证: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话语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够用了,不说什么了。关于武松的身手,一直以来有个说法,梁山好汉,马上林冲,马下武松。作者施耐庵在这个最喜爱的人物上倾注了大量的笔墨,不惜用十回的篇幅来描写这位英雄。景阳岗打虎、狮子楼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夜走蜈蚣岭。其他还算罢了,蒋门神绝对非同小可,身长力大,武艺高强,以我所见,应该不在少年英雄九纹龙史进之下。可就这样的高手,在武行者的玉环步、鸳鸯腿面前竟不堪一击。上梁山后,几乎每次征战都有武松的身影,一双镔铁戒刀,所向披靡。征辽大破混天阵,遇到御弟大王、十一曜大将之首的耶律得重,武松一刀掠断马头,揪住头发,斩下首级。征方腊,杭州城下,武松与方腊手下猛将贝应夔在吊桥上狭路相逢,武松撇刀闪身,让过对方的长枪,顺手抓住枪杆,连人带兵器拖下马来,手起刀落,贝大猛将身首异处,真利落!真正的英雄当然不能光看他的外表和身手,关键要看他的为人行事。武二郎不贪钱财,不近女色,视兄如父,视友如亲,不惧生死,嫉恶如仇,真乃大丈夫!景阳岗打虎以后,阳谷县知县将大户们捐凑的一千贯赏钱奖给武松,武松说:“我是托相公的福荫,侥幸打得这只大虫,非小人之能,何敢受赏?我听说众猎户为这只大虫受了相公的责罚,何不把这赏钱散与众人?”当时的一贯钱能约三五朋友很像样的吃顿饭了,一千贯不是小数,武松竟然想都没想送了出去。知县相公一看武松忠厚仁德,当即决定聘他为阳谷县都头,相当于现在的刑警队长,一步跨进了公务员序列。大树十字坡,张青孙二娘临行送武松纹银十两,武松顺手送给了一直小心服侍他的两个公人。小叔子偷嫂千百年来一直是各类艺术创作的主题之一,金莲戏叔更为那些文人骚客们津津乐道,见于各类小说、剧本、传奇。水浒中的武二郎对嫂子尊重有加,第一次相见,面对比自己小三岁的潘金莲,推金山、倒玉柱,恭行大礼。送哥哥银两,给嫂嫂缎匹,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过起了日子,这可能也是武松人生中不多的一段幸福时光。可惜呀,千不该万不该,可怜的金莲看上了武松。武松也不是傻瓜,一忍再忍,忍无可忍,终于爆发:“嫂嫂休要恁地不知羞耻,武二是个顶天立地、噙齿戴发的男子汉,不是那等败坏风俗、没人伦的猪狗。倘有些风吹草动,武二眼里认的嫂嫂,拳头却不认的嫂嫂!”铮铮铁骨,神鬼可鉴! 水浒传中没有交代武松的父母,但大家一直认为武松自幼父母双亡,和哥哥相依为命,兄弟情深。书中写到,武松在阳谷县与哥哥武大相遇,二郎喜出望外,武大在外人面前也扬眉吐气。好景不常,为了不装哥哥的幌子,武松忍声搬出了紫石街。他奉命出差东京,临行放心不下懦弱的哥哥,硬着头皮回到家里,对哥嫂千叮咛万嘱咐。即便这样,武松意想不到事情还是发生了,老实本份的哥哥竟被奸夫淫妇谋杀了。半夜里,武松在哥哥的灵前放声大哭,哭的两边邻舍无不凄惶。在走正当的途径未果的情况下,武松开始了他的复仇行动,剖金莲之腹,断西门之首,将王婆送上了木驴。 真正体现武松性格的应该是在孟州牢城。按太祖武德皇帝旧制,新到配军要打一百杀威棒,一百棒下去,不死即伤。梁山好汉被发配充军的不少,即便是好汉林冲在挨了差拨一顿臭骂以后,也是低眉顺眼把钱送上。而武都头的态度是,要是他好问我讨时,便送些与他,若是硬要,一文也没。前来索要的差拨指手画脚,神气活现,武松根本不买他的帐:“你指望老爷送人情与你,半文也没,我精拳头一对相送!金银有些,留了自买酒吃,看你怎地奈何我?”到了点视厅上,武松依然不惧,告诉打手们:“我要躲闪一棒不算好汉,我要叫一声也不算好汉,不要人情棒,打的我不快活!” 得知蒋门神恃强霸占了快活林,武松第一反应就是:“蒋门神几颗头,几条胳臂?若有三头六臂,我便怕他,既然不是,却如何怕他?”“我凭胸中本事,平生只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真好汉也! 血溅鸳鸯楼,怒杀张都监、张团练和蒋门神,一十五口性命,如砍瓜切菜,“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粉墙血字,快意恩仇,武松,天人也!
西游记 猪八戒性格特点 八戒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嘴巴甜。但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惑,难分敌我。猪八戒贪吃贪睡,自私自利,好进谗言。他常常想捉弄人,但不是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就是作茧自缚。为什么连这样一个人也最终修成正果,被如来佛封为“净坛使者”。这与猪八戒的知错就改,能听取领导和同事的意见有重要联系(其实这与悟空的‘督促’有很大关系),做到了悬崖勒马、甚至是浪子回头。在取经事业中的他对师兄的话还算得上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总算是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才有净坛使者的美好结果吧。 人物评价 凡事都有因果,对八戒的成才经验,总结出与他的名字有关系,也就是根据猪八戒的优点粗略统计一下,在各路的神仙领导、唐僧组长、孙悟空师兄、沙和尚师弟等方方面面,对八戒的及时监督和管理,猪八戒扎扎实实做出了八戒表现。 八戒贪吃,险象环生。若不是悟空及时阻止,八戒早已成为群妖口中的美味。在“猪八戒吃西瓜”这一段中他的特色最为突出。此乃戒贪吃,应该是八戒之一也。 八戒见到青年女子,总是心花怒放。多亏唐僧苦口婆心的教育,孙悟空、悟净的善意捉弄,才使其不良行为有所收敛。尤其是四位菩萨的精心点化,让八戒终生难忘。(不过他痴心不改地追求高小姐,嫦娥这种精神还是可嘉的。)此乃戒贪色,应该是八戒之一也。 取经路上每每遇到挫折困难,八戒总是惦记着私分悟净肩上的集体财物。悟空的痛打辱骂,悟净的挖苦谴责,才一次次打消了他分包袱的念头。此乃戒贪财,应该是八戒之一也。别看八戒对除妖降魔一筹莫展,但在领导面前打小报告却有一手。多亏唐僧心中有数,悟空、悟净的及时揭发谴责,才使八戒的阴谋一次次落空。此乃戒嫉贤,应该是八戒之一也。 针对八戒的弄虚作假行为,悟空采取变化紧盯,跟踪偷袭的办法及时予以揭露和纠正,从而为唐僧正确决策提供详实的依据。戒做假,应该是八戒之一也。 在孙悟空被赶走的这些时候里,它又因为贪睡,害得唐僧误入妖怪的洞穴。每逢八戒偷懒时,悟空要么变化对其捉弄以示警戒,要么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从而带动八戒积极工作。这样一来,弄得八戒心有余悸,不敢也不好意思再偷懒。此乃戒偷懒,应该是八戒之一也。 遇到困难后当八戒打退堂鼓时,老是爱提各走各的路。唐僧、悟空、悟净都及时从思想上予以助威鼓劲,从工作上为其排忧解难,激励八戒增强信心,心甘情愿的献身于取经事业。此乃戒畏难,应该是八戒之一也。 对付八戒的贪功恶习,唐僧的做法是实事求是,公开公正,论功行赏,悟空、悟净的态度是居功不傲,不卑不亢,心平气和。从而保证了取经队伍的团结一致。此乃戒贪功,应该是八戒之一也。 李逵(水浒传)直而无礼则绞 李逵的耿直一直为人所称道,但在梁山好汉中,耿直并非他独有,鲁智深难道不耿直?武松难道不耿直?但为什么李逵的耿直那么招人喜欢,主要是因为他的耿直很纯粹,没有半点矫饰的成分,但是往往带有暴力的成分(但愿人们不是因此而喜欢他),最典型的几个地方,一是在菊花宴上,宋江又提招安把李逵给惹恼了,他“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跌做粉碎。”宋江要杀他,他“道:‘你怕我敢挣扎?哥哥杀我也不怨,剐我也不恨,除了他,天也不怕!’”(第七十一回)李逵尽管独服宋江,但他也偶尔有自己的想法,因此,他反对招安便发作起来,也不管宋江爱不爱听,但是他又毫无修养,因此才会打打闹闹,同样是反招安,武松就只提意见不动手。第二个地方是李逵误信人言,以为宋江强抢民女,他也不问青红皂白,抡了大斧砍倒“替天行道”的杏黄旗,“抢上堂来,迳奔宋江。”(第七十三回)把宋江给狠狠地骂了一顿,要不是众人拦住,宋江恐怕早被砍了。李逵的耿介于此确确大放异彩。但是,前文已经说过,他的耿直中有严重的暴力倾向,从而也常常因此成了别人灾难的根源。在四柳村捉鬼时,发现主人的女儿与人偷情(倘以现代眼光看是自由恋爱),便将两人都杀死,致使主人悲恸欲绝,李逵居然还有脸要人家谢他!(第七十三回)李逵的耿直还表现在他知道自己错了,也愿意承认,他骂宋江骂错了,就去负荆请罪。(第七十三回) 耿介当然不是坏事,但是,也得有个度,倘若把耿介当成粗鲁的借口,那要这耿介又有何用?所以,孔子说:“直而无礼则绞。”没有最起码的修养,耿介只会把事情弄得一塌糊涂。耿介对李逵来说,实在是一件宁可其无的东西,当然,李逵若连耿介都没有的话,那他也就没什么可取的东西了。第七十三回有首诗夸李逵:“梁山泊里无奸佞,忠义堂前有诤臣。留得李逵双斧在,世间直气尚能伸。”作者把李逵的耿直上纲上线到如此高度,是很可笑的,甚至是扯淡,人们往往把李逵在第七十四回闹公堂的故事当笑话来看,李逵让人扮成打官司的,然后自己来断案,他是怎么断案的呢,他说:“这个打了人的是好汉,先放了他去。这个不长进的,怎地吃人打了?与我枷号在衙门前示众!”在这里,李逵完全是一个颠倒黑白的人,连最起码的是非观念都没有了,他崇尚的除了他的拳头和斧头,还有什么?以我之见,若由旋风抡双斧,人间曲直鬼画符。 “谁鸟耐烦,见着活的便砍了”——人生至乐唯人死! 李逵一出场便以遇赦的杀人犯身份登台亮相,宋江与戴宗在江州的酒楼上喝酒,李逵来了,戴宗向宋江介绍说:“这个是小弟身边牢里一个小牢子,姓李,名逵,祖贯是沂州沂水县百丈村人氏。本身一个异名,唤做黑旋风李逵。他乡中都叫他做李铁牛。因为打死了人,逃走出来,虽遇赦宥,流落在此江州,不曾还乡。为他酒性不好,多人惧他。能使两把板斧,及会拳棍,现今在此牢里勾当。”(第三十八回)戴宗并没有介绍李逵杀人的原因,但是,以李逵的性格论,其争强斗狠杀人的可能性占了八成。历代批评家对这段叙述的评论都很少,没有从这段文字里点出他一个泼皮的本质,更没有指出李逵杀人问题,可见他们的糊涂。 宋江给了李逵十两银子,李逵嗜赌如命,拿了就去赌,结果输了个精光,平时他的赌德不错,输了便输了,可这回耍起无赖,硬要取回,又引得一场打架。李逵为了对宋江表示好意,去江边讨鱼,但他不是好好的要,而是大声喝道:“你们船上活鱼,把两尾与我。”(第三十八回)渔民们告诉他,得等到渔牙主人来了才可以,但是李逵性急,不给便自己去抢,结果胡七八搞,把他们的鱼全给放跑了,双方因此打起架来,这时张顺(即渔牙主人)赶来,两人又打起来。最后,李逵经不起激将,被张顺诱到水里喝了一肚子水。打完架以后,他们接着喝酒,这时卖唱的宋玉莲来卖唱,李逵因被搅了豪情,“李逵怒从心起,跳起身来,把两个指头去那女娘子额上一点,那女子大叫一声,蓦然倒地。”(第三十八回)说良心话,李逵确实没想打她,但动了手,也是真的,没有冤枉他。《水浒传》第五十三回,李逵和戴宗在饭店里吃饭,李逵拍桌子把一个老人的面条打翻,老人揪住他说理,李逵就要打他,幸好被戴宗劝住,否则,说不定那老人又要被李逵打死。第六十七回,李逵想立功,暗中出走,路经韩伯龙的饭店,吃了饭不给钱,被韩伯龙揪住,李逵索性将他一斧砍了。 从这些地方看李逵,他不是流氓是什么?不对,他不是流氓,他是强盗!他跟那个被杨志一刀砍了的牛二又有什么大的区别?有区别,李逵的小名叫铁牛,牛二跟他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豆腐牛二见了铁牛二还岂不是要叫爷爷?当然,倘若牛二被宋江带去调教调教,虽然不见得会有李逵的武艺,但做一个好汉恐怕还是够格的。实际上,这些流氓习气几乎是所有强盗身上都有的,他们动不动杀人跟这种无赖气有着最紧密的关联。 李逵从来没把杀人当回事儿,无论从他说的还是做的都可以看得出来。戴宗埋怨他因为抢鱼而跟别人打架,李逵却说:“你怕我连累你,我自打死了一个,我自去承当。”(第三十八回)他根本没把人的生命放在眼里,甚至所谓的承当也是一句谎言,否则,当年打死了人,为何又要逃跑?根本就不是一个敢作敢当的人。《水浒传》第五十二回,李逵为柴进出头,打死殷天锡,李逵说:“我便走了,须连累你。”(第五十二回)柴进告他自己有办法,于是李逵就走了。由此也可见得李逵并非那种一人做事一人当的好汉!殷天锡是个恶霸,可是李逵又能好到哪里去? 如果说李逵打死殷天锡是因为他行事卤莽,况且,殷天锡也是罪有应得,那么李逵为救宋江,在江州劫法场时的所作所为就完全是一个强盗的行径。书中写道:“只见他第一个出力,杀人最多。”(第四十回)晁盖喊他他也不听,“那汉哪里肯应,火杂杂地抡着大斧,只顾砍人。”(第四十回)又说大家跟着李逵,“当下去十字街口,不问官军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推倒倾翻的,不计其数。”(第四十回)后来,晁盖阻止李逵别滥杀百姓,可是,“那汉(即李逵)那里来听叫唤,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第四十回)李逵这时的杀人纯粹就是以此为乐。如果说前面杀人还是为了救宋江,情有可原,那么,到这里,宋江早已救走,无须再杀人,尤其不能再杀无辜的百姓。而且,晁盖也在阻止他,显然,劫法场的好汉里,就这李逵嗜杀无度。尤其可恨的是,他根本不听劝阻,依然,我杀我的,你说你的。李逵的嗜血病不仅仅在这个地方发作,在梁山好汉第三次打祝家庄时,李逵更是不放过杀人的好机会。李逵到宋江面前请功:“祝龙是兄弟杀了,祝彪也是兄弟砍了,扈成那厮走了,扈太公一家,都杀得干干净净,兄弟特来请功。”他又说:“我砍得手顺,望扈家庄赶去,……他家庄上,被我杀得一个也没了。”(第五十回)宋江埋怨他杀戮过分,问他抓了几个活的,李逵说:“谁鸟耐烦,见着活的便砍了。”(第五十回)宋江因此而抹去了他的功劳,可是,“黑旋风笑道:‘虽然没了功劳,也吃我杀得快活。’”(第五十回)由此可见,李逵之杀人与争取功劳无关,只是跟他的心态有关,对于他来讲,别人的命就不是命,只要是人,他就有杀的兴趣,杀人是他最大的人生乐趣,只要有人可杀,不管男女老少,他都欢迎,他都不会天良发现,下不了手,扈三娘一家除了扈三娘、扈成以外,被他全部杀光,这里面当然包括那些老人和孩子们,其嗜血成性已到何等地步!梁山好汉中除了他以外,还有谁这样嗜血如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