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53

开拓者517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我国科技论文发展情况表

6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bookwormlh

已采纳
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采回的样品移交中国科学院,开启月球样品与科学数据的应用和研究。我国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我国“海斗一号”无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实现最大下潜深度10907米。“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同一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我国率先实现水平井钻采深海可燃冰,并创造了“产气总量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87万立方米”两项新世界纪录。我国科学家首次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并成功将其转移至小麦品种中。该基因在小麦抗病育种中具有稳定的赤霉病抗性。我国研究人员构建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了“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我国科学家研究获得全球第一条高精度古生代3亿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变化曲线。我国最高参数“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电。我国科学家发表关于高维凯勒里奇流收敛性的论文,率先攻克哈密尔顿-田猜想和偏零阶估计猜想等几何分析领域多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我国研究人员将智能超算与物理模型相结合,通过高性能计算和机器学习,将分子动力学极限提升数个量级,达到上亿原子的体系规模。

我国科技论文发展情况表

188 评论(8)

潇洒王子

新中国成立52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1.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2000年国内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896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0%,跃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在R&D经费总支出中,基础研究占5.2%;应用研究占17.0%;试验发展占77.8%。其中各类企业支出占国内 R&D经费总支出的60.3%,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表明企业逐步成为我国R&D活动的主体。 目前,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17个(其中包括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0个)、国家工程中心 188个,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94个;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44536篇,本国居民的专利授权量92101件,其中发明专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47亿美元;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工贸总收入6774.8亿元,工业增加值1476.2亿元。 2.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正在转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企业科技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242个国家级技术开发类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转制工作,多数科研机构的运作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崛起,技术市场发展迅猛;宏观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体制初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展开。 3.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成果。人类基因测序、纳米碳管和纳米新材料、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微机电系统研究、南海大洋钻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学非线性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等八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4.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载人航天技术、运载火箭及卫星技术等航天高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两系法杂交水稻、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动植物、重大疾病的相关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等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水平接近发达国家。高清晰度电视、"神威"计算机、大尺寸单晶硅材料、皮肤干细胞再生技术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在相应领域跃入世界先进行列。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增强国防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国防工业的技术进步。 5.工农业科技获得进展。农业科技方面,仅"九五"期间共培育出600多个新品种,单产增产10%左右。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节水技术、ABT植物调节剂和小麦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等重大技术,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粮食增产目标的实现。 工业科技取得了若干重大技术突破,提升了重点产业技术水平。数字程控交换机、氧煤强化炼铁技术、镍氢电池、非晶材料等的产业化方面获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结合三峡工程、国民经济信息化、集成电路、泰山核电站二期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了若干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药物、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小康住宅、夏商周断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中国科技馆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设施的建设,为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成就 (一) 背景材料 1.人类基因研究成就巨大 (1) 1999年12月1日,由英、美、日等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宣布已被译出首对人体染色体遗传密码,这是人类科学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历史上与曼哈顿原子弹工程及阿波罗登月计划齐名的人类三大科学工程之一,但其价值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远远超过前两个计划。 (2) 2000年6月26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基因组草图终于绘制完成,我国科学家参与并高质量地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百分之一的测序任务表明中国科学家有能力起跻身国际科学前沿,并做出重要贡献。 (3) 2000年2月12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六国科学家联合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其分析结果,人类基因组的完成图将于今年绘制出。绘制出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图谱,破译出人类全部遗传信息。这一计划的实施将为人类自身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旧,给医药产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变化,将促进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及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航空航天技术发展迅速 (1) 2000年12月2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它与2000年10月31日发射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起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将拥有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个系统建成后,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 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 2001年1月1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1月16日,“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准确返回并成功着陆。这是中国航天在新世纪的首次发射,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它标志着我国向实现载人飞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在纳米技术领域屡创佳绩 我国科学家在纳米科技研究方面,居于国际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发现纳米金属的“奇异”性能—超塑延展性,纳米铜在室温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绕,被誉为“本领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无空隙纳米材料是如何变形的”。从总体看,目前我国有关纳米论文总数排行世界第四,在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 4.超级计算机智能化 2000年11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台具有人类外观特征、可以模拟人行走与基本操作功能的类人型机器人,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首次亮相。类人型机器人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机器人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5.国家“863“计划15周年成就展览举行 2001年3月,国家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了“863”计划15周年成就展。“863”计划自1986年3月实施以来,共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000多篇,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863计划重点支持的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距离明显缩小,开始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术从无到有,如今已进入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另有25%仍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原来的基础上也有很大进步。 (二) 与教材结合点分析 1. 从经济常识看: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 (2) 财政的巨大作用。经济发展靠科学,科学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这些事业单位的发展必须依靠财政的大力支持,背景材料中所列举的大量科技成果与财政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3) 当今国际经济的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是其中重要的表现。人类基因组草图从一开始就是个国际合作计划,由美国启动,英、日、法、德、中科学家先后加盟。 2. 从哲学常识看: (1)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由于科学家尊重了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他们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2)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应坚持两点论和两分法。如人类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必将促进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及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人们又面临着基因垄断、基因成果被过分用于追求商业利益等新问题。 (3) 认识深化发展的观点。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人类基因技术的研究过程和我国航天技术发展情况等事实,都是认识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 从政治常识看: (1) 国际竞争的实质。当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2国家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职能和组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的职能。国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并运用到经济建设中去,促进经 济的发展。
127 评论(9)

tahaomei

当前,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特别是科技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总体说来呈现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人力资源雄厚,科技资金来源多元化,民生科技产业兴起这样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中可以发现,我们要注意产品进口依赖度高的问题和进一步引导产业技术创新链形成中的诸多环节,以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和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最近十年间,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1998年我国专利申请量为2万件,2001年达到4万件。一批重要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新品种的诞生,使我国在人工晶体研究开发方面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我国科学家独创性的“量子避错码”和“量子概率克隆机”等研究,被国际权威专家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10兆瓦高温气冷核反应堆并网发电成功和“神舟”号系列飞船点亮宇宙般地圆满发射等等表明,我国在部分重点和关键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龙芯”系列通用芯片研制成功,CPU方舟3号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使我国结束信息产品“无芯”的历史迈出了关键步伐;联想万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使我国超大规模计算机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1]。2002年,SCI、EI和ISTP三大国际科技检索共收录我国科技论文5万篇,国际论文数排序跃居世界第六。企业在实践中也越来越体会到科研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一些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开始围绕产业技术链的构建,进行跨行业、跨领域的”产学研合作”[2]。一是在产业领域内以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开始出现。如由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清华大学等10家单位组成的新一代煤化工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钢铁研究总院、宝钢、北京科技大学等10家单位组成的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二是跨行业、跨领域集成创新的产学研合作开始出现。如由一汽、奇瑞、吉利、西南铝业等12家单位组成的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三是围绕产业新兴技术及标准的研发与应用开展产学研结合
152 评论(12)

dwdmyl1987

我国的科技,相比一些西方国家还是比较晚,但我国的发展速度快
326 评论(11)

樱子wing

图为杂交水稻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虽然依旧偶有疫情的侵扰,但总体上,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这一整年中还是稳中向好的,除了你我在内每个认真生活的平凡人之外,过去一年还有这些科技圈的大事值得关注,新年伊始,就骄傲地盘点下中国在2021年实现的科技成就,其中有八大突破,样样让国人挺直腰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开创了建造巨型望远镜的新模式,建设了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射电望远镜,灵敏度达到世界第二大望远镜的5倍以上,大幅拓展人类的视野,用于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图为中国“天眼”2021年初,中国团队在世界顶流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文章,阐述了目前人类主要食物来源之一的栽培稻已经丢失了部分有利于提升产量的“祖先”基因,而中国团队利用研究找回了这部分稀缺的基因资源,并计划由此为基础,改良出产量更高适应性更强的新品种,26日,中国首度攻克火箭长筒段研制技术,首个国产35米直径运载火箭长筒段贮箱正式下线并通过了一系列强度和性能测试,此技术在节省五分之一资金成本的情况下大幅增加了近三成的生产效率,对日后中国航天事业高密度的运载火箭发射大有裨益。之后,中科院宣布位于中国贵州世界上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FAST射电望远镜将于8月份开始对受邀的全球天文学家开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的指导下,中国将主动担负起属于自己的这份科研责任,开放硬件资源惠及全球,4月,中科大宣布其技术已经能使光存储时间突破1小时大关,要知道在2013年,德国团队首次宣布掌握这项技术时,给出的光存储时间仅仅为1分钟,而仅仅在八年后,中国团队就将这个数字翻了整整六十倍。图为光纤另外,中国人造太阳“东方超环”EAST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实现了可重复的2亿摄氏度101秒和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标志着中国在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上实现了技术飞跃,研发水平冠绝全球,6月,神舟十二号载着3名宇航员再探“天宫”,并最终顺利完成和天和核心舱的对接任务,世界太空站进入中国时间,这次,终于等到美国人上门求着我们合作了。图为“东方超环”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首个地球系统模拟大科学装置正式启用,这种装置俗称地球模拟实验室,有了它,中国科研团队就能用定量的直观模拟手法来还原地球上亿年的演变过程和物种进化的各个阶段,7月中国宣布成功制备出了高质量冰单晶微纳光纤,零下50摄氏度的工作环境中它依旧能维持形态并高效导光,可以说该技术是摸到了通信行业目前的天花板,未来这样的材料一旦被大规模投入使用,那信息化时代的红利将会愈发被凸显出来。过去的一年,中国科技界真正做到了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其实除了上述八大成就外,还有类似于超级计算机、量子芯片技术等等这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成就没有展开讲,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崭新开启的2022年,中国的科研事业将会继续攀上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158 评论(11)

f18301787065

1999年10月,中星微电子在中关村一个不起眼的办公楼里成立。邓中翰选择了当时空白的数字多媒体芯片行业为切入点,避开了较为成熟的CPU芯片和存储芯片。  2001年3月11日,“星光一号”研发成功,这是中国首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超大规模的数字多媒体芯片。重要的是两个月后,“星光一号”就实现产业化。  “我们现在以1300多项的国内外专利,过亿的芯片销量,占据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领域拥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邓中翰说。  2001年10月13日,我国第一款通用式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龙芯”问世,改变了中国计算机的无“芯”历史。此后,龙芯电脑、服务器相继问世,而16核的龙芯芯片也将在2009年年底推出。  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inux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及办公套件等相关产品,在电子政务建设和行业信息化推进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0年来,我国计算机事业经历了风风雨雨,每一点进步都是自主创新的结果。”说这番话时李国杰信心满满。  除了技术上的创新突破外,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也已经成为中国IT业的常态,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深层次改革让中国的IT业充满生机。  作为第一个将硅谷模式引入中国的企业,中星微以知识产权以无形资产入股,形成一家产权极为明晰的企业,在发展思路、经营思路上做到了完全自主。这在改革开放仅仅20年的中国无疑是一次跨时代的创新。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载体,也是自主创新的动力之源。”刘积仁说,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企业只有眼睛盯着市场,心里想着市场,才能使技术创新找到生命的源头,才能使技术创新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89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