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308774
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涉及到我国金融市场稳健完善程度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在经济货币化,金融化的今天,经济的运行离不开金融的稳定与健康。人民币汇率的改革对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是一系列大的考验,金融系统是否稳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的稳定,进一步影响着我国税收的安全,这样人民币汇率改革其实与我国税收安全有着内在的联系。一、 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与税收安全(一)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与金融风险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现状与趋势我国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正朝着逐步市场化的方向迈进。从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后到2005年,我国实行的一直是市场化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际上是盯住美圆的被动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7月21日,我国改革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单一的浮动汇率制度为市场化的,参考一揽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是我国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在市场化的道路上前进的一大步。以后改革的方向是最终走向完全的市场化,逐步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下的可兑换。人民币汇率改革带来的金融风险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总体方向是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前进,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前进,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将不断在社会各层面显现,如我国现在的商业银行改革,以前遗留历史问题带来很多经营和管理上的包袱与问题,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是对我国银行体系的风险管理能力的考验,银行风险管理的健全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成败,决定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可以说,在过去金融对外封闭的历史中,金融风险在我国金融系统和我国的经济中是一种积聚,人民币汇率改革就好像慢慢拧开了释放风险的阀们,市场化进程越快,这种释放对我国金融体系的考验越大,对人们观念与思想的考验也越大。(二)金融风险与我国的税收安全金融风险与我国的经济实体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选择金融风险的存在,只能选择管理风险的方法。系统风险是无法避免与管理的,非系统风险则能通过资产组合等方式分散。大部分理性的经济体都是风险中性或者风险厌恶的,在市场经济中他们会选择各种方法来管理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如企业,个人,政府,国外投资者,投机者等,他们选择的风险应对将对我国的经济产生影响。经济实体风险应对与我国税收安全面对金融风险带来的不确定,不同的经济体会选择不同的风险应对与管理办法,比如在汇率更加市场化的情况下,进出口企业将会选择远期交易等衍生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能会改进风险控制与识别水平,引入更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等,而这些管理理念仍然是存在风险的,等等,可以肯定的是,风险给我们的经济体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对我国的税收安全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二、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我国税收影响的各层面分析人民币汇率改革给我国的税收安全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分析这种不确定性并进而得出应对方法是很复杂的过程,首先要基本了解影响的各个方面,通过分析各个层面的影响途径和后果,我们可以对症下药,维护我国的税收安全。(一)人民币汇率改革在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层面对我国税收的影响汇率风险与进出口贸易进出口贸易受汇率变动影响很大。在我国实行盯住汇率体制下,以美圆结算的大部分进出口贸易基本不受影响,进出口企业对于汇率风险基本不敏感。而在我国汇率基本实现市场化后,汇率更多的表现市场因素。在汇率波动对贸易影响的一般分析中,意味着货币贬值将改善贸易收支,反之货币升值会使贸易陷入恶化的境地。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一些经济体在汇率波动过程中,当货币贬值时却没有达到改善贸易收支的目的,反而使贸易收支转向了相反的预期。在追寻这种冲突原因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汇率传递理论(imperfect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对于汇率传递程度,许多经济学家对汇率传递系数进行了实证估计,发现汇率传递是不完全的,即汇率变动后进出口价格不同比例的发生变动,汇率传递系数不等于因此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具体在出口环节,我国出口产品主题还在于纺织品,初级加工品和部分电器设备,在大型机电项目,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志性台阶。外国对于我国的产品需求弹性很小,在价格优势下,人民币目前2%的小幅度升值不会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升值预期存在的情况下,更有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未来50年乐观的预测,这种升值力度会继续增加,幅度将会是缓慢的,在这种升值预期的长期存在下,出口环节资金周转会加快,企业会创造更多的利润。另外在进口方面,我国长期表现为内需严重不足,利率变动对我国储蓄的影响不大,消费品市场长期处于轻度通货紧缩的态势,生产资料市场在未来10年内仍将是供应大于需求的态势,进口环节不会有很大的增长,外贸环节税收会随着进出口企业的贸易增长而增加。汇率变动并不完全由于市场本身的变化,还有很多人为的因素,比如国际热钱和游资的干扰。我国目前处于金融改革的关键阶段,关系到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成败。由于我国金融系统承受着巨大的历史包袱,积聚了巨大的金融风险,人民币市场化改革前进的道路上困难重重,这对我国的税收安全增加了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外汇汇兑损益风险对经济体的影响外汇汇兑损益也是影响进出口企业和有外汇交易的企业的风险。由于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强制结售汇制度,企业保有的自主性外汇很少,进出口企业要完成进出口交易,需要经过结汇和售汇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都存在着本币和外币的相互兑换,在汇率市场化变动的情况下,兑换中会发生汇兑损益,这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风险,同时对我国的税收造成风险。在我国近期推出远期交易后,企业可以通过掉期交易等远期交易规避这部分风险。(二)人民币汇率改革在国际收支资本项目层面对我国税收的影响人民币汇率改革在资本项下逐步实现完全可兑换,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而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进而得出的不可能三角理论,一国不可能同时达到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的目标,只能同时达到其中的两个。在我国的未来的汇率制度选择中,偏向于弹性更大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必然要求我国的资本项目下资本不是完全自由流动的,而事实上,很多国家和地区为了防止国际资本的冲击,对国际资本流动都做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资本自由流动与我国金融风险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金融风险是金融系统的不稳定和金融脆弱性的增大。资本自由流动在提高交易效率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的效果,比如国际投机资本的恶意炒作和游资的蓄意冲击。 
中国的国企改革、产权制度改革是财政断粮和银行断贷的双重压力下逼出来的国企改革始终在争论中不断推进。如何看待国有企业改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则是最好的答案。目前对国有企业改革有三论:一是悲观论,对国企改革丧失信心,对国有经济的作用持否定态度;二是速胜论,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问题已经解决;三是持久论,悲观论与速胜论都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历史是最好的医生。有些人认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是在新自由主义思潮和理论指导下推进的。我认为不是这样。从历史看,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产权制度改革是财政断粮和银行断贷的双重压力下逼出来的。国有企业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地方突破?地方政府直接面对各方面的压力,直接面对"工厂要冒烟,职工要就业,财政要税收,社会要稳定"四大难题。当面临这些压力的时候,他们别无它法,只有推动改革。现在从全国情况看,中央企业改革落后于地方企业改革,大型企业的改革落后于中小型企业改革,经济情况好的企业落后于困难企业改革。二十多年的国企改革能试的办法都试过了,国有企业经营者自主决策权之大也是"世界之最"但决策者并不承担决策失误之责,因为国企改革是在出资人缺位的情况下推进的。国有企业改革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国有企业经营方式的市场化,二是国有企业制度体制市场化。前一个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基本解决了,人财物产供销基本实现市场化配置,第二个问题正在解决当中。2004年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争论,反映了各方面对国企改革的不同认识,总体上看是有积极作用的。各方面都在关注改革改制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这样可以促使我们的法律法规更加完善和规范。目前抽样调查情况看,改制后的国有企业70%以上实现了盈利。1998年到2003年,国有企业减少到了8万户,职工从7500万人减少到4300万人,年实现利润从213亿增加到4000多亿。在改革大潮下,必然是泥沙俱下,这是一个探索和博弈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积极推进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地方经济和整个中国经济不会有今天的状况,就会丧失历史机遇。现在已完成改制的企业,改制前求生存,改制后求发展。它们现在进一步在考虑和推进二次改制了。问题是改革中发生的,只能通过改革来完善。从现实看,国有企业改革目前进入了制度体制变革阶段,已由浅层次改革进入到了深层次改革,我们要切实看清目前的情况下国企改革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十六大解决了出资人机构到位问题,但还没有解决出资人职能到位问题。其二是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问题。十五大提出国有经济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但究竟如何体现,如何落实?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三是国有职工劳动关系的调整问题。国有职工对国有企业的制度依赖,是国企改革最难解决的问题。除上述之外,还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企业分离办社会、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国有企业的债务重组/不良资产处置、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和产业整合、国有企业治理结构、集体企业改制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