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城市简史论文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43

林承言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城市简史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ejinzhang

已采纳
东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建郡,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民族英雄袁崇焕、抗日名将蒋光鼐、著名画家邓白、举重冠军陈镜开等都是东莞籍人,著名的岭南画派也发端于东莞可园。东莞1985年撤县建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现辖28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386个村委会、205个居委会。全市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截至2008年底,常住人口98万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87万人,外来常住人口11万人。截至2009年,另有海外华侨近30万人、港澳同胞超过85万人,是著名的侨乡。  东莞历史源远流长。史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辈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地。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 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入晋,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初名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更名东莞,县治置于涌(今莞城)。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东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6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写下中国近代史的光辉篇章。抗战时期,东莞是东江纵队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民国期间,先后隶广东省粤海道、粤中行政区、第一行政区和第四行政区。 1949年10月17日,东莞全境解放。初期属东江行政区管辖。1950年3月,东莞县隶珠江专区。1952年,撤销珠江专区,东莞县隶粤中行政区。1956年2月,撤销粤中行政区,东莞县隶惠阳专区。1958年11月,东莞县曾短期隶广州市。1959年1月,撤销惠阳专区,东莞县划归佛山专区。1963年6月,复置惠阳专区,东莞县又隶惠阳专区。1985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东莞县,设立东莞市(县级),仍属惠阳地区管辖。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复将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  我在东莞生活过两个月 那真的很美 很安逸!

城市简史论文

186 评论(9)

wyd小猴子

开封的历史就是一部城市堕落史的最佳例子,由首都变为省会,由省会变为地级市。现在郑汴一体化,说不定不久后就是郑州市下面的县级市。。。
201 评论(14)

liangjian208

北宋对外交往活动中,与西夏王朝维持着一种特殊的政治经济关系。就经济关系而言,主要有三种形式:官方的贡赐贸易,沿边的和市,以及走私买卖等。在官方的贡赐交往中,其使节之频繁,贸易额之巨大,影响之深远,都曾引起史学工作者的重视。这种交往是在两国之间进行的,但同时主要在宋都开封与夏都兴庆之间架起一道闪光的桥梁。从两个城市之间的联系来看,既具有开创性,又具有高潮性,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夏文化得以长足进步,大放光彩,而同时使宋文化广为传播,展示其博大的胸怀及应有地位。回顾历史,瞻望未来,有助于让两个城市互相借鉴有益的经验,再创辉煌。 一 宋使在夏国及兴庆的主要活动 在宋夏交往中,从开封派出的宋使,据笔者不完全的统计,有四十余次,这不包括以边帅名义派出的人员。从使节名目上看,除押送“岁赐”不计外,主要有持节册封使(或曰册礼使)、旌节官告使、加恩官告使、起复官告使、押赐冬服使、赐生辰礼物使、致祭使(祭奠使)、吊赠使(吊慰使)、诏(招)谕使、议和使、赐皇帝及太后遗留使等等,名堂可谓繁多。 从宋使的活动上看,主要是政治性的居多,同时也有用“赐”的形式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二者兼行,加强了双边关系,下边略举数例: (1)册封。景德三年(1006年),宋真宗遣张崇贵、赵湘为旌节官告使,任夏主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兼侍中,封为西平王,赐袭衣、金带、银鞍勒马、银万两、绢万匹、钱三万贯、茶二万斤,“给俸如内地”。公元1044年(宋庆历四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宋仁宗册封元昊为夏国主,以张子奭、张士元为册礼使,赐对衣、黄金带、银鞍勒马、银二万两、绢二万匹、茶三万斤,以及“夏国主印”等(注:《宋史》卷485,《夏国上》。)。1087年(宋元祐二年、夏天仪治平元年),宋哲宗遣刘奉世、崔象先为册礼使,册封谅祚为夏国主,哲宗与皇太后降诏,特依庆历八年例,赐银绢各三万(匹、两),钱三万贯(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本书以下简称《长编》)卷394,元祐二年正月乙丑。)。以上仅举数例,大凡夏主即位,都求得宋的册封。这种册封本属政治性的活动,但其间的经济意义不可低估,银、绢、茶的数量如此巨大,这是夏国所迫切需要的物品。史载:“册封之使入境,金钱币帛相属于道,边人父老观者太息……”(注:戴锡章:《西夏纪》卷19,元祐三年底记事。)从每次赐物数量上看,仅次于“岁赐”,而高于其他诸使的贸易活动。 (2)恩赐官告。每加恩官告,则赐袭衣五、金荔支带、金花银匣副之,银沙锣、盆、合千两,锦彩千匹,金涂银鞍勒马一匹,副以缨。(注:《宋史》卷485,《夏国上》。)宋每遇吉庆大礼,与百官加恩升级,夏主照例受赐。 (3)祭奠、吊慰。每遇夏国主卒,夏遣使告哀后,宋照例遣使祭奠与吊慰。如明道元年(1032年)十月,夏主德明卒,宋遣孙祖德、冯仁俊为祭奠使,赐赙布三百匹、绢七百匹及酝米羊面等物,葬时“赐物称是”(注:《西夏书事校证》卷11,明道元年十月记事。)。另外,宋皇太后也赐一份厚礼。再加1048年(宋庆历八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元昊卒,宋遣曹颖叔为祭奠使、邓保信为吊慰使,赐绢一千匹、布五百匹,羊百口、米面各百石、酒百瓶。及葬,又赐绢一千五百匹,“余如初赙之数”(注:《长编》卷163,庆历八年二月丁丑。)。大体上说,夏国主丧,宋或单遣祭奠使,或祭奠与吊慰二使同往,都按一定规格赐予物品。 (4)赐遗留。宋制规定,皇帝及皇太后亡故,都向百官赐其遗留之物,夏国主照例获取一份。如1085年(宋元丰八年,夏大安十一年)宋神宗卒。哲宗遣使押赐遗留夏国主银器一千五百两,绢一千五百匹。(注:《长编》卷357,元丰八年六月戊子。)有些赐遗留没有载明具体数目,此暂从略,不过,所赐银绢之数不会相差很远,这是可以肯定的。 (5)“岁赐”。宋夏于庆万四年订立和约之时,双方商定,宋每年给夏银、绢、茶共二十五万五千。这其中包括下列几项: “岁赐”,每年为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 “贺圣节”,回赐银一万两,绢一万匹,茶五千斤。 “贺正旦”,回赐银五千两,绢五千匹,茶五千斤。 “赐仲冬时服”,银五千两,绢五千匹。 “赐生日礼物”,银器二千两,细衣著一千
118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