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i1024
康德与西方古典人本哲学的精神救赎意识 包括文德尔班、罗素在内的许多西方哲学家,都将西方古典哲学理解为某种远离日常生活、拒绝世俗功利的智慧。但是,当心灵真正浸润于西方古典人本哲学之中时,我们却在令人赞叹的智慧背后领悟到一种对人类精神深沉而执着的救赎意识。从古希腊的知识哲学、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到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可以说,精神救赎意识始终贯穿在西方古典人本哲学之中。作为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创始的康德哲学,其救赎意识上承古代传统,下开当代哲学精神救赎之先河,意义十分重大。 一、知识、信仰与灵魂救赎 苏格拉底开启了古希腊哲学以探寻自然到思索人本的重大转型。在苏格拉底看来,确立人之为人而不是自然应是哲学的根本性问题。人所以不同于自然是因为人有灵魂,而灵魂的基本规定性是理性。这就决定了追求真理应成为人生的终极意义。一个人只有用理性对待自己、对待世界,才能够正确地行动并在正确的行动中不断发现真理、不断生成理性、不断确立灵魂,从而卓立于自然之外。古希腊思想大师柏拉图认为,灵魂作为人的本质是客观的,但又是潜在的。人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能发现客观存在着的灵魂并将灵魂从潜在状态变成明确而现实的理念。因此,柏拉图反复强调人类最大的善行就是认识理念、塑造灵魂,否则人将沉沦于动物之中。亚里士多德继承并光大了前辈们的思想,更明确地指出,没有灵魂的人就不是真正的人,灵魂是人的本质界定。而人要想获得灵魂就必须依靠知识,知识是人获得灵魂的唯一途径。正是基于此,亚里士多德高度关注知识问题,最终完成了古希腊知识哲学的建造。从上可见,古希腊知识哲学重视理性、关注认识的动因之一就在于试图通过设立灵魂,拯救人类于自然之中。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在当时特殊的宗教文化背景中更关心人类灵魂问题,虔信人类的苦难源于灵魂的失落,唯有拯救灵魂才能在苦难中救赎人类。但是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不相信理性、认识、知识可以找回灵魂。在基督教哲学看来,灵魂的失落正是人类滥用理性而导致“原罪”的结果。灵魂的复归、人类的救赎只能依靠对上帝坚定信仰和对教规的严格遵守。正是在这其中,精神救赎变成了灵魂再生,哲学成为神学。 二、普遍立法与道德救赎 自意大利文艺复兴,西方社会逐渐进入近代工业化时代。在康德之前,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在科学技术推动下的工业化背景中,西方近代人本哲学集中体现为理性主义哲学。近代理性主义哲学恢复了古希腊哲学传统,重理性、重逻辑、重知识。但是,康德发现,科学技术只是人类自然力量的增长、延伸,并未在本体意义上完善人性。相反,近代工业化进程中人性正日愈沦丧。同时,康德意识到传统宗教信仰由于不能给人类以实际的知识,无异于同义反复、自言自语,所以他断定传统宗教信仰也无法真正解决人性问题。而古希腊知识哲学和近代理性主义哲学所倚重的理性、认识、知识,只能在人的现象界中发挥作用,而在人的本体界中无效,同样不能解决人性的问题。在康德看来,人性的修复只能通过道德救赎才能实现。 康德要求人们将在现实世界所遵奉的道德视为一种“普遍立法”,对人的行为起指令和监督作用。它与日常伦理根本不同的地方在于,道德的“普遍立法”出自人性的内在力量,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的显现,是真正的心声。而日常伦理则是外在的,是父母、教会、国家和公众舆论等权威意志投诸内心中的反应。真正的道德是自主的,依据自己对生命、社会、历史的理解、体验,而决不是履行某一权威的命令、承诺。这样,道德便成为个人自我创造和自我完善的表现,成为对属人的自由的召唤和实现,而不是自我本质的疏远与异化。在道德的普遍立法下,人避免了把自己的存在与本质依附到外在于自己的他物上去,成为他物的奴隶而失去自由。每个人通过道德把握到自己,从而也就意识到自己不再属于现象界无休止的因果联系的一部分,意识到自己属于理性世界或理想世界,洞达到自己正从感觉的现象中发现了本体的自我。世界不再是外我的、冷漠的、不可把握的物自体,而成为我的亲和的无机身体,成为确证我成为自由人的对象。 道德必定化为行为。只有行动才能最后实现人应做什么的真理,行动的依据决不是幸福而是义务。康德将这义务视为意志自律。意志自律是一切价值的宝库,它为人的行动规定了范围,并使人们的行动符合道德。义务的意志自律不存在假设,也不会造成按意志自律行动的人的压抑。相反,意志自律是实现自由的关键。每个人只有实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真正地成为自由人。而人们的自由所以能导致普遍的立法,正在于人们永远不奴役他人、无视他人的自律。在这里,对他人的义务指明了人性存在的可能性,对自己与他人的自由权利的尊敬与忠诚成为道德。尊重的对象不再是物化的功利和幻想的上帝,而是铭刻于心的责任品格。康德批判哲学中涌动着的这种道德救赎意识,在扬弃了古希腊、中世纪人本哲学灵魂救赎意识中朴素、迷信因素的同时,保留了它们的人道主义传统,并对克尔凯廓尔、海德格尔、萨特等当代哲学家的生存救赎意识产生了强烈影响,甚至深深地感动了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三、艺术活动与审美救赎 无论古希腊还是近代,西方古典人本哲学都十分重视艺术活动,把艺术活动看成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将艺术理解为对人类实行审美救赎的第一人却是康德。 康德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审美在有限的形态中生成着无限的本体。当人们处于审美中时,时刻体偿并拥有着全部生命力的洋溢和灵魂的升华,具有着解放的性质。审美不服务于任何具体功利却内在地指向某种总体性目的。这个总体性目的就是人的自由。正因为此,审美对人的生存而言具有必然性,它必然地使人产生审美愉快。这种审美愉快是人在现象界中显现了本体自由的欢悦,是对日常生活中受到各种物的束缚与遮蔽的人的解放的肯定。因而,艺术不是自然的产品,它是人类有目的性活动的成果,它在现象的、感性的具体经验中显现并确证了本体的自由。康德指出,艺术活动与科学不一样。科学是人类认知能力对经验的建构。科学活动必须以经验为界域,一旦超越了这个界域,科学便失去真理性而成为谬误。所以科学根本上是现象的、有限的,不可能表达本体的自由而只能揭示自然的必然。同时艺术也不同于一般的手工活动。手工活动是为挣得报酬,而艺术仿佛是一种游戏,不象手工活动那样被迫、痛苦。艺术的活动是真正非异化的活动,它的全部意义寓于整个过程之中,而这个过程正是通过现象的创作冲动和审美意象表达着主体的自由本质。在这个意义上,艺术的审美意象只可体悟、领会而不能分析、言达。正是在领会、体悟的创造性活动中,有限的现象显现了无限的本体,日常生活中实现了自由的拥有、享受。 在康德审美救赎意识的直接启发下,席勒创立了著名的审美教育学说,而且康德的审美救赎意识也深刻地触动了马尔库塞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引发他们在审美的维度上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无疑,康德开启的审美救赎意识已成为西方近现代人本哲学文化精神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世界是可被认识的,认识事物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真理是不断积累和完善的,有条件的。楼主这是作弊啊。就算我们真有人找到一千字的了,也是复制来的,何苦呢。没有人会在这里为了这个分而帮你写一千字的啦。去论文网看看吧。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历程和趋向(张煦) [摘要] 本文内容分三部分:首先说明无线移动通信与有线固定通信一同快速发展的趋势;然后 着重讲述无线动通信蜂窝网从模拟至数字和即将进入第三代系统的快速发展历程和今后趋向; 最后简单说明无线卫星通信微波通信也要加快步伐继续向前发展,以发挥重要作用。 [ 关键词]无线通信;移动通信;蜂窝网;卫星通信 1无线移动通信与有线固定通信一同发展 人们常把有线固定通信和无线移动通信作为信息基础结构(NII/GII)的两大组成部分。近 年来它们都以明显的快速步伐向前推进,而且进入新世纪后将更加快速发展,为兴旺的信息时代 作出贡献。传统的有线固定通信网是“公用交换电话网”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长期来一直保持平稳扩大建设,促使人们普遍装用固定终端的电话机。但是,自90 年代中期起,国际互联网Internet兴起,使全世界的传统通信网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广大 的通信用户开始普遍装用计算机,数据通信的业务量每年急剧上涨,其增长率远远超过传统电话 的每年增长率。按照这样的势头,进入新世纪后的五年左右,全世界的数据信息业务量总数将追 上电话信息业务量总数,而且以后超过的越来越多。因此未来的通信传送网将是以数据信息为重 点的分组交换网(Packet Switching),并且承担电话通信的传送,不再利用原有的电路交换 ( Circuit Switching),但仍保证电话特有的业务质量(QoS)指标。随着计算机技术改进和 功能加多,数据通信将延伸至包含音频、视频信息配合的多媒体通信。这样,未来的有线固定通 信网,将能承担所有信息业务传送的统一通信网,必将是大容量通信网。 无线移动通信网主要是各地城市的蜂窝网(Cellul Network),每一城市分成若干个蜂窝 区, 每区中心设置无线电基台(Base Station),区内所有移动终端和个人无线手机各与基台直接经 由无线线路连通,称为无线接入(Wireless Access)。移动通信原来是只通移动电话,近来也 和有线网一样,容许移动用户于需要时接上Internet,传送数据信息,并且随着计算机的改进, 将来也要传送包含音频、视频信息配合的多媒体通信。移动终端经过无线接入基台又经由基台连 往移动通信交换中心MSC(Mobile-communication Switching Center),除了由无线线路连往 同 一蜂窝网的其它无线电基台外,还连往有线固定通信网的城市交换局。这意味着,无线移动通信 网要与有城固定通信网相连接。移动终端和个人便携手机如欲与同一蜂窝区或同一城市的移动终 端或个人手机直接相互通信,当然可由无线移动通信网来接通。但无线移动通信网仅限于本城市 的蜂窝网,不同城市的蜂窝网仍需由全国性的有线固定通信网来接通。任一无线移动手机如欲实 现国内或国际通信,必须经过无线接入,然后由有城固定网接通。由此可见,有线固定通信网既 承担所有由有线接入的各种各样通信业务,包括原来PSTN用户所需的通信业务,又要承担无线接 入的各种通信业务,所以,固定网的通信业务量总数特大,而且逐年加大,在设计未来的全国有 线固定通信网时,必然要精细测算,考虑大容量而且逐年增加容量的趋势。这就要求传输线路和 通信网内部设备都能方便地按需要加大容量。 鉴于过去数字通信网使用的时分多路TDM虽然作出很大贡献,数字体系从PDH进化为SDH,但 其最高数字速率已难于再提高,因而成为通信网继续加大容量的“电子瓶颈”。可幸,光纤作为 传输线路具有巨大的潜在容量可以发掘利用。而且,从90年代中期起,波分多路/密集波分多路 ( WDM/DWDM)在光纤线路上投入商用,显示出无比优越性。于是,有线通信网中的干线几乎全 部采用光纤并装上波分多路系统,而通信网本身内部,为了便于未来扩大容量,已开始考虑从电 网进化为光网(optical networking),采用以WDM为基的各种光器件/组件,以实现波长路由 和交换等功能,从而可以进一步加大网的容量能力。 对于使用电话通信的人们,虽然过去安装的固定终端电话机运行可靠,但与近年推广的便携 无线手机相比,用户觉得各自随身携带一部手机,一个号码,随时随地可以拨打电话找到对方立 即通话,比过去固定终端灵活方便得多。所以近年来移动通信手机的销售量剧增。国际上推测, 不到2010年,全世界用户拥有移动无线手机总数将与装置固定电话终端机总数相等,而且用户需 要呼叫电话时,更乐于使用手机。现在无线移动通信网不仅提供通电话,还在设法让便携计算机 互通数据信息甚至多媒体通信,仅仅因为无线电频谱资源毕竟有限,无线移动通信能够提供每路 信号的频带宽度没有象有线固定通信那样宽裕。所以,在用户需用带宽很大的通信业务的情形, 例如用户上网需要Internet/WWW长时间提供特别大量数据信息,或者用户需’要在家里收看特定 的高质量文娱电视节目或电影片时利用“点播电视/电影”VOD/MOD业务,就有必要利用“有线 接入”。 概括地说,进入新世纪不到十年,对通信业务的发展有两个极其重要的预测:一是大约2005 年全世界数据信息业务量总数追上与传统电话业务量总数相等,其后逐年超过;二是大约201O年 全世界无线移动通信用户总数增加多至与传统有线固定通信用户总数相等。由此有线固定通信网 的容量将越来越大,而无线移动通信网的手机越来越普遍,今后两类通信网技术必将一同持续地 -快速发展。 2 蜂窝网从模拟至数字、将进入第三代 无线移动通信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一种是利用蜂窝网方式。它避免了一个城市使用大功率无线 电发射台、覆盖直径40km面积的旧设想,而把一个城市按蜂窝网形状划分为若干互相靠近的六角 形区(cell),每区图形半径可以小于在这样的蜂窝区的中心设立无线电基台BS(base station),发射功率较小,可与区内所有移动终端MS(mobilestation)或个人随身携带的手机 随时取得联系。当某一MS从一区移动至邻近区,就改与邻近区的BS联系,称这种“交接”为“越 区切换”。某区BS使用的波长与邻近区BS的波长不同,但与隔一、二区的波长可以相同,称为 “频率再利用”,不会引起干扰,这是蜂窝网的优点,节约利用无线电频谱资源。80年代初期, 蜂窝网移动通信开始商用,那时使用模拟电话,由于集成电路进步快,又由于话音编码和数字通 信技术研制都很成功。到了80年代下半期,蜂窝网发展至数字式,称为第二代ZG(second generation)在过渡时期移动手机可以双模运用,既可用于模拟电话,又可用于数字电话。那时 欧洲有标准组织 GSM(Groupe Special Mo-bile),后来在900MHz频谱普遍运用的第二代称为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在开始时数字式移动电话利用“时分多 址”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90年代中期,又出现“码分多址”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 cess),也在90年代中期,美国指定1850-1990MHz的 14OMHz宽度 的 频谱,供“个人通信业务” PCS(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使用,这些都一直持续 至90年代后期,保持不断的发展势头。 正在2G系统技术持续蓬勃发展的时期,国际上开始议论第三代移动通信3G(third generation)的前景,既要尽量采用可预见的先进技术,又要照顾现已装置的系统设备,再要订 定全世界都认可的标准,普遍称为IMT-2000(Internation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设 备 采用2000MHz频谱,于2000年起开始试用。这种3G系统不仅保持移动电话,还要十分重视开展数 据通信,使无线系统和有线通信网一样重视数据传输,包括Internet/互联网规约IP和宽带业务, 以至数据速率为2Mb/s的多媒体通信。国际标准组织已经评审各国提交的无线电传输方案,包 括我国的方案,有频分双工FDD(Frequency Duplex) CDMA、TDMA,还有时`分双工TDD(Time Division Duplex)的CDMA。总是没法使无线通信在性能、成本和容量等方面都显出优势。 在无线数字式移动通信,为了充分节约利用频谱,话音编码(Speech Coding)技术非常重 要。这与有线通信大不相同,有线数字电话利用脉码调制PCM, 每路电话64kb/s,或自适应脉码 调制AD-PCM,每路32kb/s,对通信网络容量没有困难。无线通信的话音编码,从早期的“线性 预测编码”LPC(Linear Predictive Coding),至80年代开始的“码激励线性预测” CELP (Code Excited Linear Pre-diction),每路话音的数字速率降至 5~13kb/s。同时,在编码 过程中还要考虑克服无线电波传播过程引起损害和背景噪音,保证通话质量。到了3G系统,还 要考虑多媒体通信所需的音频和视频的编码技术,既节约频谱、又保证通信质量。 每一无线电基台一般需要设置几套射频收发信机(RF transceiver)现在从模拟过渡至数 字化,将充分利用数字信号处理DSP和专用大规模集成芯片ASIC,并趋向于使用越来越多的新型 软件,导致可编程(programmable)的基台,容许使用多种空中接口(air interface)标准。 基台将使用宽带线性功率放大和宽带射频器件,便于增加数字内容,使数字处理尽量靠近天线, 使多个射频同时处理,又使软件完成更多的功能。由于数字移动通信支持多个用户利用CDMA或 TDMA多址通信,数字式可比模拟式减少无线电收发信机数,可在较宽频带进行处理,又容许在 较高频率处理,从基带至中频又至射频都利用数字处理。当基台这样充分利用可编程器件时, 它们就称为“软件无线电”(software。Ra-dio),变得相当灵活,而且容许基台设备更容易配 合“智能无线”(smart antenna或intelligent anten-na)移动终端和无线手机也将趋向于 软件无线电。当业务和标准技术有所改变时,软件无线电可以很快适应新技术,不需大量更换 设备,因而投资成本可以降低。 加多利用数字信号处理,可促使无线通信的智能天线技术得到有利的发展。智能天线需要 使用多个天线。基台往往有几个定向天线,各分管一个扇形区,对该区内移动终端的无线接入 特别有利,还可能让多个束射经过自适应过程进行快速换接,以获得最好的孔径增益、分集增 益、和遏止干扰,导致性能改进。接收天线如采用两个天线分支,在空间有足够的隔开,就可 获取空间分集的好处,如只有一个无线,则利用极化分集也可得到好处。在自适应智能天线, 发送装用多个天线,可取得更多好处。对于TDMA系统,智能无线可以加大通信容量,由反向线 路传来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使正向线路的束射调整得最好。对于CDMA系统,所有移动终端使用 同一频带,只是编码不同。到了3G系统,用户如使用较高数据速率,可以指定特殊符号(pilot symbol)以控制自适应天线处理来减小用户间的干扰,从而加大通信容量,即在有几个用户 使用高速数据时仍容许较多用户通电话。 无线移动通信网有时为了公共安全的原因,需要相当精确地测定某一移动终端或个人在某 一时间移动至地理上的位置,称为定位技术(geoloca-tion)。现在已有一种独立的手持机能 够附带设备,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在室外测定移动个人 自己的位置。将来进入3G时代,个人移动无线手机本身可能附有定位功能,它在得到网的协助 下进行定位工作,不必另外携带独立的GPS手持机。就是说,新式的移动通信手机附装协助的 AGPS(assisted GPS), 测定自己在室外,甚至室内的地理位置。通信手机于需要时由网提供 情况,不必由通信手机本身连续跟踪GPS卫星。 蜂窝网3G系统向未来的分组交换有线网看齐,着重于提供尽量高速率的数据通信。蜂窝网 也要提供不对称数字传输。象有线网的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那样,无线电基台至用户的方向 提供较高速率的数据传输。有线网是在交换局设置多载波离散多音调(DMF,Discrete Multi-Tone)装备,而无线网是在基台设置多载波正交频分多路( 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装备,这对于移动用户接上Internet索取大量信息时非常需 要。 3卫星通信和微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无线移动通信除了大部分依靠城市蜂窝网、如上节所述外,还有卫星通信也非常重要,大 有发展前途。同步卫星对固定通信和广播已经多年实践证明极为可靠,还可有利地提供远程移 动通信、低轨 道、中轨道卫星通信。如在技术、设备、成本各方面深入研究,仍能大有作为, 对全球个人移动通信发挥作用。同温层(平流层)无线通信已有方案提出,如继续具体研究, 对固定通信和移动通信都有独特作用。此外,无线固定通信包括人们熟知的微波数字接力通信 和最近提倡的无线用户环路(WSL,Wireless Subscriber Loop),在人口较少的地区很适用,它 们与建设光纤光缆和有线市内电话用户线相比,有建设较快、投资较少的优点。毫米波无线电 通信和无线红外线通信已在多处安装试验,证明对短距通信有好处。总之,国际上不少实际应 用和试验经验表明,无线通信优点很多,值得扩大实际使用范围。可以断言,在进入新世纪后, 无线通信必将与有线通信一同快速发展和互相配合应用,不愧为信息基础结构的两大组成部分。 同步轨道运行的卫星过去提供可靠的国际通信和电视传播,享有盛誉。近年加强开发,尤 其对卫星内部的转发器(transponder),放宽传输频带、加大发射功率、改进天线效率,甚至 加装ATM设备,扩大业务功能,以致地面应用越来越增多。一种应用是在地上安装“甚小孔径 天线”的卫星站,称为VSAT,为大企业的广域专用通信提供方便。同步卫星也可能对地面提供 远距移动通信,但地面移动 终端需装较大的对星天线,而且在高楼林立的城市 中心电波传 播有困难。为此,对地面的全球移动通信,曾另行研制发射低轨道、离地面几百至一千公里的 几十颗移动卫星族,称为 LEO(Low Earth Or-bit)。又曾研制发射中轨道、离地约一万公里 的十颗移动卫星族,称为MEO( Medium Earth Orbit)。[相应地,原来离地面36,000km、与地 球同步运行的三颗卫星族,称为 GEO(Geostationary Earth Or-bi)]。虽然最近LEO系统 Iridium在开放商用后不久就受到挫折,另一系统Globalstar正在开放商用,可能顺利进行, 但应该冷静地对待。这些LEO/MEO全球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是正确的,但经营商对 用户需求的条件、移动手机的设备和成本,以及向用户收费不宜过贵等问题,似乎预先考虑得 不够周到。如能认真吸取经验,仔细分析原因,很可能得到圆满成功,我们可以热情期待着美 好的前途。无线固定通信也要向前发展,充分利用无线特有的优点,但无线通信受到无线电频 谱资源的限制,为了继续开发应用,必须考虑提高运用频率或缩短运用波长,即从微波(厘米 波)延伸至毫米波、甚至红外波。在这样的延伸进程中,必将遇到新的电波传播问题和器件问 题,都要逐一妥善解决,应该受到有关各方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