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65

john111222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2021年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外交发展历程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416872346

已采纳
1、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鉴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2、20世纪70年代:“新局面”。中美关系的缓和,中日关系的发展,打破了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打开我国外交的新局面。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和平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并对亚太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作出了贡献,中国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内容我国一向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的基本目标。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支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扩展资料:新中国外交政策成果在当前国际形势中,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2005年,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利用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塑造了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的国际形象。展现了坦诚、负责、务实、灵活、开放的外交风格和坚持原则、仗义执言的社会主义国家风范。从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利益出发,中国外交全面运筹同周边国家关系、同大国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及多边外交,增强外交软实力,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营造周边地缘依托。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全面发展,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地区安全机制(如10+1 、10 +3、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以及湄公河合作、东盟地区论坛等)顺利启动并卓有成效。坚持不懈地推动六方会谈,使朝核问题上取得重要的阶段性进展。巧妙运筹,使台海局势朝着有利于遏独、制独的方向发展。同菲律宾、越南在落实南海 “共同开发”方面取得突破。同南亚各国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中国将成为南亚区域合作组织观察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中国外交政策

2021年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外交发展历程

281 评论(15)

hushaozhan

一、50年代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为此,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人民,共同奋斗。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统一战线”。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二、60年代方针:“两个拳头出击”原因是60年代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是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从苏共二十大开始,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国也也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了这样的外交政策。三、70年代方针:“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的提出。原因: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苏联凭借其迅速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到处伸手,而美国由于侵越战争拖累,力量相对削弱。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苏联则在加紧同美国争霸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压力和军事部署。西欧、日本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亚非拉国家维护和争取独立的斗争取得伟大胜利,成为反帝、反殖和反霸的主力军。四、80年代至今①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如积极参加联合国组织的维和行动;②积极参加地区性的经济建设,如2001年成功举行亚太经合组织的非正式领导人的上海会议;③积极推行睦邻友好政策,营造宽松的建设环境,如在中国倡导和组织下,成立“上海合作组织”;④继续改善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如积极沟通与欧盟的联系与交流;⑤继续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流,如中非论坛建设;⑥坚持不结盟的外交路线,如1980年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0年后,中国领导人果断的停止了继续结盟的做法⑦把对外开放始终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⑧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有了新的认识,审定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期都不能够偏离这一中心,除非发生战争。 扩展资料:重要政策介绍: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是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得到中国、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这也表明中国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2、不结盟政策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东南亚地区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关系得到改善,经济合作得到加强。不过,仍存在一些影响本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因素,如有关海岛争端等。根据这些形势的变化,印尼和东盟各国决定成立“东盟地区论坛”。经过有关国家的努力,该“论坛”于1993年7月25日正式成立。该“论坛”每年举行一次会议,除东盟国家外,还邀请美、日、中、俄和欧盟等国参加。“论坛”主张采用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争端,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各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主张把东南亚地区建成和平、自由和中立的地区。 由于一些西方国家,经常借口所谓“人权”和“民主”,干涉别国内政。对此,印尼政府坚决表示反对。1992年,苏哈托总统在一次讲话中强调指出,“来自外国关于人权、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观念,不能移植到别的国家。世界上任何国家没有任何义务实行自己不熟悉的,又同自己的崇高价值观念不相符合的生活价值观。如果将这一切强加于人,这本身也是违背人权和侵犯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力”。3、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是:加强成员国之间的互相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成员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和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联合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上海合作组织每年举行一次成员国国家元首正式会谈,定期举行政府首脑会谈,轮流在成员国举行。为扩大和加强各领域合作,除了已形成的相应部门领导人会谈机制外,可视情况组建新的会谈机制,并建立常设和临时专家工作组研究进一步开展合作的方案和建议。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壮大进程中形成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联合发展”为基本内容的 “上海精神”,是本地区国家几年来合作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应继续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新世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将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与原则,互相尊重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平等互利,通过互相协商解决所有问题,不谋求在相毗邻地区的单方面军事优势。上海合作组织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愿与其他国家及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吸收认同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合作宗旨和任务、本宣言第六条阐述的原则及其他各项条款,其加入能促进实现这一合作的国家为上海合作组织新成员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海合作组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结盟政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1 评论(12)

脱硝催化

20世纪50年代初登国际舞台:重在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1953年,中印两国关于西藏问题进行谈判,中国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该原则对当代国际关系有着重大贡献,它适应看历史发展潮流,反映了各国人民共同愿望,被原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1945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为实现朝鲜和印度支那和平做了极大努力。  1955年4月,中国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和平共处。”打破僵局,并赢得了与会各国的高度赞扬,被称为万隆精神。  20世纪6070年代,外交舞台的拓展。  197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发表,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9年1月一日,中美正式建交。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署《联合声明》两国建交。  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时期对外关系。  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2001年加入 世贸组织。展示了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积极姿态。  主要阶段与史实应该就这些了吧~O(∩_∩)O~
147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