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17

A439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日教育比较论文格式要求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hoy9999

已采纳
没有呀,让我再好好找找

中日教育比较论文格式要求

85 评论(9)

q791222549

中日关系可以参照最近很火的,中日外交部长在英国BBC上的论战页脚 内容:页码,居中。 论文基本内容与要求 (1)论文题目:单独成行,居中,日语:小2号黑体;英语:Times New Roman 18号; (2)作者姓名:另起一行,居中,日语:小4号宋体;英语:Times New Roman 12号; (3)内容提要:另起一行,日语: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长度要求150字以上;英语:Times New Roman 12号,长度要求在100字左右; (4)关键词:另起一行,日语:4号黑体,3-5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割,内容为小4号黑体;英语Times New Roman 12号; (5)正文 正文部分的要求如下:①正文部分与“关键词”行间空两行;②日语正文文字采用小四号宋体;英语正文文字采用Times New Roman 12号,标题日语采用四号黑体,英语采用Times New Roman 14号,每段首起空两格,25倍行距;③段落间层次要分明,题号使用要规范。理工类专业毕业设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序号与层次要求;④文字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无违反政治上的原则问题与言论,要采用计算机打印文稿;⑤图表要求:所有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准用徒手图,必须按国家规定的工作要求采用计算机或手工绘图,图表中的文字日语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 New Roman 5号;图表编号要连续,如图1、图2等,表1、表2等;图的编号放在图的下方,表的编号放在表的上方,表的左右两边不能有边;⑥字数要求:一般不少于1500(按老师要求);⑦学年论文引用的观点、数据等要注明出处,一律采用尾注。 (6)注释 注释部分的要求如下:①与正文部分空出两行;②按照文中的索引编号分别或合并注释;③“注释”采用五号黑体,注释内容日语采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 New Roman 9号。 英语注释具体要求如下: ①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 [1];②如果重复出现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时,只注明作者的姓和引文所在页码(姓和页码之间加逗号);格式要求如下: [1](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书名(用斜体,后加英文句号),出版地(后加冒号),出版社或出版商(后加逗号),出版日期(后加逗号),页码(后加英文句号)。 [2](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文章题目(文章题目用“”引起来)(空一格)紧接杂志名(用斜体,后加逗号),卷号(期号),出版年,起止页码,英文句号。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部分的要求如下:①与注释部分间空两行;②应列明期末论文参考的主要文献资料,“参考文献” 采用五号黑体,参考文献内容日语、汉语采用小五号宋体,英语Times New Roman 5号。参考文献的著录,按著录、题目、出版事项顺序排列,其格式为: 期刊类:著者题名[J]杂志名,年份,(期号)。 书籍类:著者书名[M]城市名:出版社,年份,页数。 网络类:著者题名[EB/OL]***年-月-日。 ③英文作者超过3人写“et al”(斜体)。 英文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如下: [1](空两格)作者名(姓在前,名在后,姓与名之间用逗号分开,后加英文句号),书名(用斜体,后加英文句号),出版地(后加冒号),出版社或出版商(后加逗号),出版日期(后加英文句号)。 [2](空两格)作者名(姓在前,名在后,姓与名之间用逗号分开,后加英文句号),文章题目(文章题目用“”引起来)(空一格)紧接杂志名(用斜体,后加逗号),卷号(期号),出版年,英文句号。 科学技术报告 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 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的文件。 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 学术论文 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 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和讨论; 是在学术刊物上发表; 有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它应提供新的科学技术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绝对不允许重复、模仿、抄袭别人的工作。
295 评论(14)

Lilliannn

中国教育是修养,日本是抄袭。就叫 米粒之光比皓月
345 评论(14)

zzu_wanghao

中国和日本在教育上差异性很大,日本在二战后能够迅速崛起,与他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对比两国儿童教育观,既能进一步了解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也能在研究中给中国的儿童教育提供指导性的建议。笔者将从中日家庭教育观念以及学校教育方式两方面来进行论述中日教育文化的差异。以此分析中日教育模式下所教育成果的差异。一、中日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价值取向每个中国家庭中的孩子都曾听到过这样的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在中国人口多而资源相对有限的社会,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才可以有一日得以出人头地。因此,中国众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以及令孩子通过快人一步的超前学习达到脱颖而出的目的。从而出现了每到周末各大补习班都人满为患。院子中越发见不到孩子们的身影,窗台的台灯亮至深夜也越来越平常。日本家庭教育理念中更注重于礼仪和素质教育,父母更关心孩子在学校中是否开心,是否能够融入学校的环境。相比于地位、金钱,团队意识在日本人的心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因此,父母对孩子们的教育更多的投入在如何融入班级,融入小团队。他们强调的不是个人,而是个人在团队中的表现。因此,中国的“个人本位”教育理念与日本的“他人本位”观念的差异导致中日教育方式的不同,根本原因由于中国目前仍处在发展中,人口基数大而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导致竞争相对激烈。并且教育水平的落后导致中国优质教育资源非常稀少,也迫使如今许多中国家长不得不以抹杀儿童童年玩耍的权利而进行高压的精英教育。日本相较于中国教育水平非常发达且平均,小学中学不存在重点之分,师资力量的平均化也使得学生能更好的拥有相同的教育资源,从而减少其竞争压力。因此,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教育思想,所以导致了孩子整体发展中的不同表现。教育方式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东方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讲究以家庭为基础,因此在教育模式上以家庭为主。但是中国家庭教育更多提及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却忽视了孩子相关品性的教育,过度放纵、宠溺孩子使得如今高分低能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反观日本,日本家庭更侧重于教育孩子意志磨练方面,从小就被教导要服从、忍耐、自省。日本幼儿园的传统之一便是冬日裸跑,以此锻炼孩子们的意志及身体。中国家长则更多的对此现象表示无法接受,中国以防止为主,预防感冒、害怕冻伤因此对孩童的保护做的无微不至,却让其失去了抵御寒风的能力;日本以适应为主,无论是天气还是社会环境,都强调适应大环境,适应社会,以此完善自我。在教育方式中,日本的教育方式显然更加适合增加孩子们身体抵抗力以及离开家庭后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教育观念在中国,家长更习惯于使用:“乖、听话、有爱、有礼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这些词汇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家中要听父母的话,对待长辈要有礼貌,但是如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却在很多家庭中很少见到,过度的溺爱以及传统礼教的实施不力导致中国的孩子对于自己独立性人格以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在日本,“不妨碍他人”是为人处事的主旋律,这使得在日本社会中个体更具有责任感,自己份内的工作必须自己完成,不会给他人添麻烦。但是相应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日本老人无人赡养以及年轻人不堪重负而轻生的现象无减反增。这种“不妨碍他人”的思想也体现在不妨碍子女的生活,子女不用照顾老人,因此老人晚年的生活幸福保障力度不足。因此,教育观念的不同是不同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互相取长补短,方能有所改善。二、学校教育方式的差异评价体系在中国,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主要由其学业成绩的高低来评判。只要小孩子学的好,不管干什么都可以认为是对的。因此,这也导致了在一些中小学校中,分数高的同学可以肆意歧视分低的同学而不受到他人的指点的现象,也导致了新年过节倘若成绩不理想便无法面对亲朋好友的自卑感。在这个过程中,会使一些学生的心态开始扭曲,渐渐打下“只要成绩好就可以获得圆满的人生” 的人生观。然而在日本,学校评判一个学生的好坏更多的是看其对于集体的融入程度以及通识教育。他们在幼儿园阶段没有课本,只有绘本。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完全没有数学、英语等课程,因此日本的小孩子在幼儿园中没有那么多的压力,更多的能令他们真正的玩起来,通过玩耍教会他们融入集体,学会微笑,学会说谢谢。不同的评价体系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不同的。中国填鸭式教育培养了非常多的高技术人才,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拥有着不凡的学术能力,但是他们的社交能力以及为人处事能力相比于日本青年则逊色许多,这也导致了许多高校中存在着只会自己搞学术研究而不会与他人合作的现实,制约着中国科技水平的提升。日本教育的评价方式使得其学生拥有更好的为人处事的能力,但是专业性却不如中国人。他们依赖于集体的力量而非个人,因此在集体的努力下,往往面对诸多困难时拥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更有利的推动社会的发展。教育实用性许多中国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在学校中学了很多知识,如今步入社会后能用上的知识寥寥无几。以军训为例,中国 儿童接受的都是最简单的站军姿、队形之类的训练, 整个军训的时间也不长。而日本儿童的军训方式却不一样,不光没有家长的全程陪同,而且在军训内容上也和部队正规军训一样。比如日本儿童模拟战争时人员受伤的抢救场面,两个儿童全身军装用担架抬着伤员,一个女孩子模仿医务人员进行抢救治疗,而且是在雪天进行。可以看出日本儿童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更注重实用性,并非像中国一样注重形式。他们在校期间每 一项活动及课程的设置都有明确的目的,都能对儿童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更早对于相关能力的培养与投入也使得日本人在步入社会后更加适应。
249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