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80

王大明丶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数学本科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提莫小王子

已采纳
我推荐,庞加莱猜想几个月前,在icm2006网站发布了这个消息:“100岁的数学难题的证明将在这次会议上宣布,“虽然我想做一个演讲,但在会议日程一看--从17:15 18:15 8月22日,理查德·汉密尔顿,该题目为:庞加莱猜想。一看题目就知道我已经无需多言了一个数学家曾经这样描述Henry Pongale,生于1854(Henri Poincare)。”有些人似乎生来就是为了证明天才的存在。每当我看到亨利,我就会听到这个恼人的声音在我耳边。庞加莱作为数学家的伟大之处并不完全取决于他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是因为他提出了许多重大的基础性和基础性问题,庞加莱猜想,其中之一。1904,庞加莱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拓扑猜想:在三维空间中,如果每个封闭曲线都收缩到一个点,那么空间必须是一个三维球体。提出这个猜想后,庞加莱一度认为他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没过多久,证据中的错误就暴露了出来。因此,拓扑学家已经开始证明自己的努力。10多年后,1983,美国数学家弗里德曼(自由人)将向前迈进一步。根据唐纳森,他证明了庞加莱猜想中的四维空间,并因此获得菲尔兹。但是再次推动的工作又停滞不前了。拓扑学的方法研究了三维庞加莱猜想,没有取得任何进展,有些人已经开始考虑其他工具。瑟斯顿(瑟斯顿)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介绍了几何结构切割三维流形的方法,因此在1983获得了菲尔茨奖章。

数学本科论文

96 评论(15)

木文集

我这里有一份“等”对“不等”的启示 对于解集非空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我们常用“两根之间”、“两根之外”这类简缩语来说明其结果,同时也表明了它的解法.这是用“等”来解决“不等”的一个典型例子.从表面上看,“等”和“不等”是对立的,但如果着眼于“等”和“不等”的关系,会发现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另一面.设M、N是代数式,我们把等式M=N叫做不等式M<N,M≤N,M>N、M≥N相应的等式.我们把一个不等式与其相应的等式对比进行研究,发现“等”是“不等”的“界点”、是不等的特例,稍微深入一步,可以从“等”的解决来发现“不等”的解决思路、方法与技巧.本文通过几个常见的典型例题揭示“等”对于“不等”在问题解决上的启示. � 1.否定特例,排除错解 �解不等式的实践告诉我们,不等式的解区间的端点是它的相应等式(方程)的解或者是它的定义区间的端点(这里我们把+∞、-∞也看作端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端点的验证,否定特例,排除错解,获得解决问题的启示. �例1 满足sin(x-π/4)≥1/2的x的集合是(). ��A.{x|2kπ+5π/12≤x≤2kπ+13π/12,k∈Z} ��B.{x|2kπ-π/12≤x≤2kπ+7π/12,k∈Z} ��C.{x|2kπ+π/6≤x≤2kπ+5π/6,k∈Z} ��D.{x|2kπ≤x≤2kπ+π/6,k∈Z}∪{2kπ+5π/6≤(2k+1)π,k∈Z}(1991年三南试题) �分析:当x=-π/12、x=π/6、x=0时,sin(x-π/4)<0,因此排除B、C、D,故选A. �例2 不等式 +|x|/x≥0的解集是(). ��A.{x|-2≤x≤2} ��B.{x|- ≤x<0或0<x≤2} ��C.{x|-2≤x<0或0<x≤2} ��D.{x|- ≤x<0或0<x≤ } � 分析:由x=-2不是原不等式的解排除A、C,由x=2是原不等式的一个解排除D,故选B. �这两道题若按部就班地解来,例1是易错题,例2有一定的运算量.上面的解法省时省力,但似有“投机取巧”之嫌.选择题给出了三误一正的答案,这是问题情景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利用“等”与“不等”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目光投向解区间的端点,化繁为简,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朴素思想,这种“投机取巧”正是抓住了问题的特征,体现了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数学地解决问题的机智.在解不等式的解答题中,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探索结果、验证结果或缩小探索的范围. �例3 解不等式loga(1-1/x)>1.(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 �分析:原不等式相应的等式--方程loga(1-1/x)=1的解为x=1/(1-a)(a≠1是隐含条件).原不等式的定义域为(1,+∞)∪(-∞,0).当x→+∞或x→-∞时,loga(1-1/x)→0,故解区间的端点只可能是0、1或1/(1-a).当0<a<1时,1/(1-a)>1,可猜测解区间是(1,1/(1-a));当a>1时,1/(1-a)<0,可猜测解区间是(1/(1-a),0).当然,猜测的时候要结合定义域考虑. �上面的分析,可以作为解题的探索,也可以作为解题后的回顾与检验.如果把原题重做一遍视为检验,那么一则费时,对考试来说无实用价值,对解题实践来说也失去检验所特有的意义;二则重做一遍往往可能重蹈错误思路、错误运算程序的复辙,费时而于事无补.因此,抓住端点探索或检验不等式的解,是一条实用、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2.诱导猜想,发现思路 �当我们证明不等式M≥N(或M>N、M≤N、M<N)时,可以先考察M=N的条件,基本不等式都有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而且这些充要条件都是若干个正变量相等,这就使我们的思考有了明确的目标,诱导猜想,从而发现证题思路.这种思想方法对于一些较难的不等式证明更能显示它的作用. �例4 设a、b、c为正数且满足abc=1,试证:1/a3(b+c)+1/b3(c+a)+1/c3(a+b)≥3/2.(第36届IMO第二题) �分析:容易猜想到a=b=c=1时,原不等式的等号成立,这时1/a3(b+c)=1/b3(c+a)=1/c3(a+b)=1/2.考虑到“≥”在基本不等式中表现为“和”向“积”的不等式变换,故想到给原不等式左边的每一项配上一个因式,这个因式的值当a=b=c=1时等于1/2,且能通过不等式变换的运算使原不等式的表达式得到简化. �1/a3(b+c)+(b+c)/4bc≥ =1/a, �1/b3(a+c)+(a+c)/4ca≥1/b, �等号不一定成立而启迪我们对问题进一步探索的典型例子是1997年全国高考(理科)第22题: �例8 甲、乙两地相距S千米(km),汽车从甲地匀速行驶到乙地,速度不得超过c千米/小时(km/h).已知汽车每小时的运输成本(以元为单位)由可变部分和固定部分组成:可变部分与速度v(千米/小时)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b,固定部分为a元. �Ⅰ.把全程运输成本y(元)表示为速度v(千米/小时)的函数,并指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Ⅱ.为了使全程运输成本最小,汽车应以多大的速度行驶? �分析:y=aSv+bSv,v∈(0,c〕,由y≥2S 当且仅当aS/v=bSv,即当v= 时等号成立得,当v= 时y有最小值.这是本题的正确答案吗?那就得考虑v= 是否一定成立.当 ≤c时可以,但 是有可能大于c的.这就引发了我们进行分类讨论的动机,同时也获得分类的标准. �综上所述,“等”是不等式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风景,从“等”中寻找问题解决的思路,本质上是特殊化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从教学上看,引导学生注视不等式问题中的“等”,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契机. �1/c3(a+b)+(a+b)/4ab≥1/c, �将这三个等式相加可得 �1/a3(b+c)+1/b3(c+a)+1/c3(a+b)≥1/a+1/b+1/c-(1/4)〔(b+c)/bc+(c+a)/ca+(a+b)/ab〕=(1/2)(1/a+1/b+1/c)≥(3/2) =3/2,从而原不等式获证. �这道题看似不难,当年却使参赛的412名选手中有300人得0分.上述凑等因子的思路源于由等号的成立条件而产生的猜想,使思路变得较为自然,所用的知识是一般高中生所熟知的.再举二例以说明这种方法有较大的适用范围. �例5 设a,b,c,d是满足ab+bc+cd+da=1的正实数,求证:a3/(b+c+d)+b3/(a+c+d)+c3/(a+b+d)+d3/(a+b+c)≥1/3.(第31届IMO备选题) �证明:a3/(b+c+d)+a(b+c+d)/9≥(2/3)a2, �b3/(a+c+d)+b(a+c+d)/9≥(2/3)b2, �c3/(a+b+d)+c(a+b+d)/9≥(2/3)c2, �d3/(a+b+c)+d(a+b+c)/9≥(2/3)d2. �∴ a3/(b+c+d)+b3/(a+c+d)+c3/(a+b+d)+d3/(a+b+c)≥(2/3)(a2+b2+c2+d2)-(2/9)(ab+bc+cd+da+ac+bd) �=(5/9)(a2+b2+c2+d2)-(2/9)(ab+bc+cd+da)+(1/9)(a2+c2-2ac+b2+d2-2bd) �≥(5/9)(a2+b2+c2+d2)-(2/9)(ab+bc+cd+da)≥(5/9)(ab+bc+cd+da)-(2/9)(ab+bc+cd+da)=(1/3)(ab+bc+cd+da)=1/3. �当a=b=c=d=1/2时,原不等式左边的四个项都等于1/12,由此出发凑“等因子”.对于某些中学数学中的常见问题也可用这种方法解决,降低问题解决对知识的要求. �例6 设a,b,c,d∈R+,a+b+c+d=8,求M= + + + 的最大值. �分析:猜想当a=b=c=d=2时M取得最大值,这时M中的4个项都等于3.要求M的最大值,需将M向“≤”的方向进行不等变换,由此可得3 ≤(3+4a+1)/2=2a+2,3 ≤2b+2,3 ≤2c+2,3 ≤2d+2.于是3M≤2(a+b+c+d)+8=24,∴M≤8.当且仅当a=b=c=d时等号成立,所以M的最大值为8. �当然,例6利用平方平均数不小于算术平均数是易于求解的,但需要高中数学教材外的知识.利用较少的知识解决较多的问题,是数学自身的追求,而且从教学上考虑,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先有猜想,后有设计,再有证法,也是数学地思考问题的基本特征. �3.引发矛盾,启迪探索 �在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大值或最小值时,都必须考虑等号能否取得,这不仅是解题的规范要求,而且往往对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启示.特别当解题的过程似乎顺理成章,但等号成立的条件却发生矛盾或并不一定成立.这一新的问题情景将启迪我们对问题的进一步探索. �例7 设a,b∈R+,2a+b=1,则2 -4a2-b2有(). ��A.最大值1/4� B.最小值1/4 ��C.最大值( -1)/2� D.最小值( -1)/2 � 分析:由4a2+b2≥4ab,得原式≤2 -4ab=-4( )2+2 =-4( -1/4)2+1/4≤1/4.若不对不等变换中等号成立的条件进行研究,似已完成解题任务,而且觉得解题过程颇为自然,但若研究一下等号成立的条件,则出现了矛盾:要使4a2+b2≥4ab中的等号成立,则应有2a=b=1/2,这时 = /4≠1/4,第二个“≤”中的等号不能成立.这一矛盾使我们感觉到解题过程的错误,促使我们另辟解题途径.事实上,原式=2 -(2a+b)2+4ab=4ab+2 -1,而由1=2a+b≥2 得0< ≤ /4,ab≤1/8,∴原式≤ /2+1/2-1=( -1)/2,故选�C. 本文来自论文大学网
241 评论(14)

晚秋的婉秋

一、数学理论 1、试论导函数、原函数的一些性质。 2、有界闭区域中连续函数的性质讨论及一些推广。 3、数学中一些有用的不等式及推广。函数的概念及推广。构造函数证明问题的妙想。对指数函数的认识。 泰勒公式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导数的作用。Hilbert空间的一些性质。Banach空间的一些性质。线性空间上的距离的讨论及推广。凸集与不动点定理。Hilbe空间的同构。最佳逼近问题。线性函数的概念及推广。一类椭圆型方程的解。泛函分析中的不变子空间。线性赋范空间上的模等价。范数的概念及性质。 正交与正交基的概念。 压缩映像原理及其应用。 隐函数存在定理的再证明。 线性空间的等距同构。 列紧集的概念及相关推广。 Lebesgue控制收敛定理及应用。 Lebesgue积分与Riemann积分的关系。 重积分与累次积分的关系。 可积函数与连续函数的关系。 有界变差函数的概念及其相关概念。 绝对连续函数的性质。 Lebesgue测度的相关概念。 可测函数与连续函数的关系。 可测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分部积分公式的推广。 Fatou引理的重要作用。 不定积分的微分的计算。 绝对连续函数与微积分基本定理的关系。 Schwartz不等式及推广。 阶梯函数的概念及其作用。 Fourier级数及推广。完全正交系的概念及其作用。Banach空间与Hilbert空间的关系。 函数的各种收敛性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数学分析中的构造法证题术, 用微积分理论证明不等式的方法 数学分析中的化归法 微积分与辩证法 积分学中一类公式的证明 在上有界闭域的D中连续函数的性质 二次曲线中点弦的性质 用射影的观点指导中学初等几何内容 用近代公理分析中学几何中的公理系统 球上Hardy空间上的加权复合算子 多圆盘上不同Bergman空间上的加权复合复合算子 从加权Bergman空间到Bloch空间的加权复合算子 从加权Bergman空间到加权Bloch空间的加权复合算子 刻画I[x] ,K[x,y](进而R[x],R为Pid)中的素理想,其中I为整数环,K为域。 给出求方程X2+Y2=Z2 的所有整数解的三种不同方法。 对于每个n≥2,找出对称群Sn 在Mn(Z) 中的一个表示(模型),其中Mn(Z)为整数环Z上的n阶矩环给出Euler定理(若(a,m)=1,则)的三种不同证明。 试论矩阵环(代数)Mn(K)的基本结构性质,其中以为域,n≥ 试述函数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阐明函数理论在高等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微分学(或积分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等几何变换在中学数学(代数、几何、三角)中的应用 从随机方法(概率方法)处理非随机数学问题看数学的统一性。 构造函数证题的妙想与思维方法的特点 数学知识的分类及其教学策略 数学知识的分类测量与评价
181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