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中外民族民俗论文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2

有lq就好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外民族民俗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ing0795

已采纳
1990年代以来,在很多场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权力政治一味地贬损为“落后”、“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发明为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园数不胜数 ,位于边疆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打破了昔日的宁静古朴,一批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穿梭往来,许多已经消失的民俗事项被知识分子挖掘发明出来,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参与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游产品。 据旅游研究者的说法,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7%。如此看来,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但是,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抛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当民俗生活失去其生存土壤,被抛置于戏剧化、仪式化的场景之中,成为观赏和被观赏的对象,不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生活状态的时候,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被想像成为天真蒙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编织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越来越成为空留下承载原有意义的形式外壳。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生活压抑的一种方式,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地区人们寻异猎奇的对象,是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想像之途径,随着民族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也已经成为地区间文化想像的文化符号。 实际上,民俗文化旅游体现了后现代时期文化的诸多特点,真实的实在转化为各种影象,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断,用一种典型化的或者缩微的方式展示某一族群或者社区具有深厚历史意蕴的民俗文化,真实的生活物化为一堆了无生气的建筑、戏剧化地想像为一套千篇一律的仪式,这本身就已经将一个族群或者社区的历史与文化凝聚于当下的时空当中,历史与文化平面化、瞬间化了。旅游部门一再强调,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体验异文化情调,而且是活生生的、真实的生活展现,旅游者将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体验一次充满异域情调的旅游探险,种种煽情的语言激起旅游者的无限遐想。但是,民俗文化旅游从策划、设计规划、投资建设、推向市场等等一系列步骤都表明,旅游部门向大众推出的是一种可供消费的文化产品。在这一文化的再生产过程中,无论是采用主题公园、博物馆的形式,抑或原生自然式的民俗生态旅游,都首先着眼于文化再生产与市场的逻辑,民俗文化在当下市场境遇中所具有的交换价值主宰着旅游者对民俗文化的接受。因此,无论民俗文化村展示的各族群的民俗文化如何逼真,甚至让你感受一种所谓的真实体验,从其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再生产过程而言,它与许多地方为了获得文化的交换价值蜂拥而上拙劣地展示的地方民俗文化之间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在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文化复制。民俗文化实际上已经沦为一种仪式的展演,失去了民俗生活所具有的历史感与当下性,貌似展示了无限丰富的地方民俗文化生活,民俗文化旅游的市场化实质却分明戳穿了民俗文化旅游的个性化、地方化的谎言。作为一种文化工业,它威胁着文化的丰富个性与创造性,其实是一种同质化的大众文化。民俗文化的主题公园试图以奢华浮靡的宏大排场来展示、汇集不同族群民俗文化的典型场景,这种民俗博物馆的形式只不过就是对世界的仿真物,人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并不探求一个可靠的、仿真之前的实在,而只需要投入当下的情感去体验现实的游戏。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实际上是一个消费、娱乐、休闲的场所,在中国当下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它是社会性与工具性的产物,主题公园遵循的是消费主义的市场逻辑,它是大众欲望、权力政治与大众媒介等等诸多社会关系的产物,消费主义的逻辑渗透到主题公园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中外民族民俗论文

271 评论(9)

longyizi95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 “蒙”、“达木”、“达吉”。他称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服饰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旧时代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5%,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之后位居第四。全国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区。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 苗族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 丰富的就是苗年。 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并不相同。融水、三江、龙胜一带的苗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的亥日。苗年隆重热烈,除祭祖、饮宴之外,还举行各种活动。新年来临,全家守岁。吃了“过地餐”(这是苗家人与在阴间的祖先共进的团圆餐),拜过年,人们就开展各种活动。祭龙潭、祭田神、吹笙伴舞,热闹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场面。祈神求丰收,是苗年活动的一个大主题。
131 评论(10)

qq837803020

而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人教版语文教材完全不同于浙教版语文教材,人教版是按照“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或“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体系来编排的,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而写作则围绕着“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来展开,有些单元强调写作和口语交际,有些单元则侧重综合性学习能力培养。概括起来,这套新教材是侧重于综合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活动,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人际交往,体验自主写作,增强综合学习能力。人教版新教材所编排的写作训练序列本质上是与三维目标相一致的,它侧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染熏陶,它是通过一个个单元的阅读教学主题来综合写作训练,比如九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从阅读教学来说是诗歌单元,从主题内涵来说是“爱国”主题,故本单元的写作训练“脚踏一方土”也是以“爱国爱家乡”为话题来展开的,通过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活动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想情感教育。纵观七年级到九年级,从最初的“生命”主题——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到九年级下册的“时间”主题——岁月如歌,通过一个又一个主题歌,唱出了学生的情感,反映出了学生的态度,也体现了学生的价值观。所以说,人教版语文新教材所编排的写作训练序列可称之为“思想情感熏陶体系”。   这两种写作训练序列比较而言,可以看出,浙教版的“文体写作序列”是应试教育的产品,它侧重应试写作能力训练,注重文体知识以及语法知识,强调用词、造句、构段、谋篇、立意、选材、结构、详略等方面的写作技能训练,而人教版的“思想情感熏陶体系”注重学生感情的升华、情感的熏陶、心灵的感应、内心的体验,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强调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高尚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正是老教材和新教材的最本质区别,也是老教材中写作训练序列和新教材中写作训练序列的区别所在。这从七到九年级的写作阶段目标中可见一斑。“写作时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而且要求在写作时“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而在“口语交际”阶段目标中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而在“综合性学习”的阶段目标中强调“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从这些阶段目标中,充分表明新教材的写作训练体系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而且往往是通过种种综合实践活动来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和口语交际训练,从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中可以看出,新课程新教材新的写作训练序列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是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产物,是真正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一套全面科学的训练体系。         纵观国内外中小学作文训练序列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有两大趋势:第一种是同阅读训练系列一样,作文训练序列在语文学科中已经相对独立。多数学者认为,阅读与作文虽然有内在联系,但是作文训练有其本身的规律,不能依附于阅读训练。换言之,阅读与写作可以划分为两大块,从信息论来分析,似乎是两码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许多国内的专家学者认为,阅读与写作是孪生兄弟,谁也离不开谁。于是提出了“阅读是写作的的语言之源,也是写作的思想之源”、“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写作是阅读的深化”等观点,强调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这些观点一致认为,写作的源泉与素材来自于阅读,而不仅仅是来源于生活。如今新编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写作训练序列编排,则吸收了心理科学和现代教学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和实际运用,使国内外专家学者认识到: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及情感体验和知识结构是多么的重要,而这些新型的学习理念体现在中小学写作教学中则必须注重三个条件:社会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写作训练序列必须基于以下三点: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则必须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个载体;为了生活的需要,则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能力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则必须强调学生的人际交往,注重口语交际;为了学生自
226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