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书虫
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首先,我国经济从9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已经连续九年以两位数的增长,07年前三季度更是达到7%的增长速度。而今年由食品引发的价格上涨已经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达5%。经济过热的现象已经明显出现。因此,防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将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 二,货币政策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做出用从紧的货币政策替代施行了十余年的稳健货币政策。给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出了最强硬的信号。无论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央行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其主要政策手段是: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央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以减少需求。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目前确定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中央银行贷款、公开市场,其余的列入国务院确定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因此,在保持公开市场通过央行票据、特别国债等工具大规模回笼货币的同时,目前市场预期最大还是升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有专家称,2008年利率将提高100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将上调到15%以上,同时,央行将把商业银行信贷年增速控制在13%内,以切段加剧流动性过剩的根源。 三,财政政策 我国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到“稳健”三年来,政府宏观调控已初见成效,但投资和信贷回落的基础仍不稳固。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依旧突出,而且还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和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等问题。因此,下一步仍需继续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延续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强对国民经济的一些薄弱环节的投入,改善民生、改善生态、改善结构,为更好的发展积累能量,为更快的发展奠定基础。 财政政策稳健就是政府加大对公共品的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如果这样,就能够控制住两大资产价格泡沫,稳定物价水平,降低整个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的风险,从而让中国经济真正走向持续稳定发展的轨道 
一、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建设,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间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和服务业发展,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全面实施消费性增值税,减轻企业税赋,促进企业增加自主创造和技术改造的投入。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公平税费负担,推动节能减排,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继续执行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调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取消和降低部分产品出口关税,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并实行单边征收,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和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所得税,降低住房交易税收等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三、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四、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大对农民的补贴,支持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要增加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等领域的投入,同时要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五、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要稳步推进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金融政策方面:根据有关方面预测据鉴于中国的利率已大幅走低,未来数量工具的使用频率或高于价格工具,存款准备金率有望频繁下调,预计来年逐步小幅降息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或为政策首选。
财政政策:结构性减税、财政补贴、转移支付及直接投资等。货币政策:准备金率调整,利息调整、发债以及国债逆回购等。
一般认为金融危机时应该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实则在本轮国内危机中,是错误的。 中国以民营制造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占了国民经济部分的70%,但消费却只占到30%;相反的,地产、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大型国企,其他的融资银行和证券公司等等“过热部门”,只占到经济30%,消费却“占到50%以上”、——“欧美各国20%不到”,过热的消费支撑起这些部门的快速发展。这些部门的年增长率超过30%。占经济30%的“过热部门”以每年30%的增长率发展,相当于带来整个国民经济体系10%左右的年增长率,换句话说,其他部门基本没有对国民经济产生贡献。 由此看来,是“过热部门”的“一支独秀”的繁荣,让专家学者以为流通性过剩,既而在整个经济领域紧缩通货,让原本消费力不高的制造业实体经济雪上加霜,从而产生“经济危机”。 国内经济学专家学者们由“过热部门”的热就认为流通性过剩,结果出现去年一年大力紧缩货币,在今年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严重以来出国以弥补国内消费力不足的制造业遭遇沉重打击,让经济学家认识到问题的重点所在,于是又相继放开货币闸门。对经济学原理的简单推理,让不少专家学者做出错误的经济政策。 中国当前的经济结构畸形发展,给当前的经济带来危机。即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也会出现现在的这些问题,只是发现得会晚一点。按郎咸平教授的看法,该把过热部门的投资与消费转移到民营制造业等经济实体部门。或者“斩断工商链条”,不让居民对过热部门的消费影响到他们对实体制造业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