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1

  • 浏览数

    224

夏康若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自然湿地保护论文选题背景

1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mber369

已采纳
近三百年,工业革命的成果惠及人类,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突飞猛进,但作为双刃剑的另一面,产生了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对自然界馈赠的遗产和人类祖先在社会历史进程中遗存下来的文明古迹,造成了不可修复的损坏,引起各国各界的广泛关注,对自然界无休止的索取,对环境无节制地耗损,对生态不科学的改造,一些有识之士,出于对人类家园保护和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陈安泽等,1991)。工业无节制的无序发展,不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盲目扩张的工业经济对自然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地展现出来,如全球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臭氧层的耗损和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酸雨蔓延;森林覆盖率降低;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大气污染;水资源危机的加剧;海水污染和海洋资源的破坏;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和危险性废物的越境转移。这些损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果都起始于工业经济,而其伤害却是无国界的,渐次殃及全球。当然,这些始作俑者的国家也必会近水楼台,苦果先尝,其中也就出现了一些明白世理的先行者,奔走呼号,甚至身体力行,或起而抗争或宣传示范,逐渐形成气候,全球范围内这才开始有了五大自然保护活动系统的产生,力图在工业化风靡全球之时,保持优良的环境,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1991)。最早形成较大影响的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系统,1872年始于美国,首创黄石公园,其目标是保护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自然界的原始景观供人们欣赏和研究,在其后的130余年中约有1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共1500个国家级国家公园(有些国家还有省或市级国家公园)。国家公园开自然保护活动之先河,由政府组织推动,以国家立法作保障,对自然和文化遗产、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在一些国家效果十分显著。但其所涵盖的内容过于庞杂,无国际组织的统一协调指导,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没有国际上承认的评估审查和检查机构。各国国家公园包括的保护对象各异,内容大相径庭,没有统一的规划要求,所以不同国家之间难以开展对比研究与合作。其功能以保持维护对象的原始面貌,供当代人和后代欣赏为主,没有强调科学意义与文化价值的研究,也没有突出公众教育和科学普及的任务。发展和推广速度也较慢。世界湿地保护区,是1971年2月由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等36个国家的科学家在伊朗拉姆萨尔镇签署《湿地公约》而发起的保护活动,推动全球湿地和水禽栖息地的保护,设有秘书处,建立起世界名录,现共有144个签约国,建立湿地保护区1420个。这一公约对保护水源和水道,调节流水量,补充地下水,清除和转化有毒物质和污染物,防止咸水入侵,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及旅游,开展科学研究都有较大的作用。但其分布范围仅在水深6m线以上的滨岸地带或浅水湖沼区,对保护自然环境的作用是相对局限的(刘本培,2000)。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是1968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支持的国际合作项目《人与生物圈》召开的生物圈大会发起的保护活动,旨在保护生物种群基因变化、生态系统及相关的地质地貌景观。明确划分出核心区、缓冲区和过渡区,保护要求和措施因区而异。现有97个签约国,建立了459个保护区。此外,各国还建有国家级和区域的生物圈保护区,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保护对象清楚。1972年UNESCO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建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1978年开始建立世界遗产名录,现共有签约国185个,进遗产名录的有878个遗产地,其宗旨在于保护具有突出和普遍价值的地质地貌、地质过程、生物多样性、生物居住地以及反映人类历史进程的文化多样性,代表文化、社会艺术、科学、技术、工业的某项发展和独特风格。在自然遗产的4条评定标准中,其中有3条是分别强调重要地质事件遗存、过程的范例和地质景观的美学价值。对地质遗产的保护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人类文化遗产和濒危物种的数量巨大,最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且在参加评估的专家队伍中缺乏地学人才,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就十分有限,而分布极广的地质遗产就更难跻身其中了。经近30年的发展,全球共有185个国家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签约国,145个国家的878个遗产地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自然遗产地174个,约占20%,文化遗产地679个占2%,混合遗产地25个,占8%,而这些遗产地中,以地质遗迹为主要内容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在全球数以万计,代表46亿年地球演化史的地质遗产所占比例实在微不足道,难以承担保护全球地质遗产的重任。

自然湿地保护论文选题背景

90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