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92

朱的砂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分析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施缘

已采纳
摘要:浙江茶叶出口在我国茶叶出口市场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国际茶叶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浙江茶叶的出口越来越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本文从浙江茶叶出口贸易中遭遇的主要绿色壁垒入手,分析了绿色壁垒对浙江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茶叶出口 绿色壁垒 对策      茶叶是浙江的传统优势农产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利用资源与技术优势,通过实施良种工程、绿色工程、品牌工程、茶厂优化改造工程与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等,浙江省茶产业得到了较大发展。据统计,2005年全省茶园面积249万亩,茶叶总产量18万吨,总产值4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1%和0%。其中名优茶产量65万吨,产值2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加8%和7%,均创浙江茶叶历史最高水平。茶业已成为浙江省最具优势且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为全省山区农业增效、农民致富以及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也为我国茶叶出口屡创历史新高做出了贡献。      一、浙江茶叶产业发展、茶叶出口现状      (一)茶叶出口量稳步增长、价格有较大幅度回升   据浙江检验检疫局统计,2000年全省茶叶出口81万吨,出口创汇38亿美元,2007年分别达到34万吨和61亿美元,平均增长73%和04%。与此相对应的,茶叶的出口价格出现了先下降后回升的态势,2001年开始,出口价格持续下跌,2002年跌到了37美元/吨。从2003年开始,出口价格开始上升,2007年茶叶出口价格达到52美元/吨,远远超过2000年的价格水平。      (二)出口茶叶质量显著提高   为切实提高茶叶质量,增加出口竞争力,浙江实施了无公害茶和有机茶工程,编制了无公害茶和有机茶10年发展规划,制定了《无公害茶叶》(DB33/290 3-2000)和《有机茶》(DB33/T4-2000)省地方标准,建立了无公害茶与有机茶基地,无公害茶与有机茶快速发展,出口茶叶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目前浙江已创建开化、安吉两个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新昌、淳安、开化等36个省级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全省无公害茶园面积达到8万公顷,有64个茶叶基地通过省“无公害生产基地”认定,11只茶叶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省141家企业通过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颁证,颁证茶园面积6万亩,年产量近1万吨,约占全国有机茶总量的50%左右。根据农业部茶叶质检中心资料,2002年下半年以来,在浙江送检与抽检的1500多批次茶叶中,农残、重金属等巨生指标合格率达到98%,出口茶叶的卫生安全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市场有所扩大,跨国经营开始起步   浙江已与世界上近6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茶叶贸易关系,主要是摩洛哥、俄罗斯、塞内加尔、阿富汗、日本、欧盟等和香港地区,主要出口茶类有珠茶、眉茶、蒸青茶和名优茶等。其中,高档眉茶出口主要集中在西非和摩洛哥市场,中档眉茶出口中亚市场,茶片出口美国和尼日利亚市场;珠茶出口主要集中在摩洛哥市场(传统大额贸易和各档定牌包装茶叶),中档珠茶主要出口中亚市场及独联体等国家,珠茶出口以客户定牌小包装为主;蒸青茶出口主要集中在日本,小部分销往欧盟;龙井茶销往德国和我国香港地区等;红茶主要出口到美国;花茶主要出口到俄罗斯。近年来,有机茶出口逐年增加,进入欧盟的数量也有所增加,2005年已达到5000多吨。同时,浙江省部分茶叶企业已开始在国外开办茶叶分厂或经营公司,为中国茶的自有品牌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浙江茶叶出口贸易中遭遇的主要绿色壁垒      欧盟是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国家之一,目前欧盟的准入标准要求在世界范围内是属于最严格的,欧盟指令中涉及到茶叶指令共有13项,这13项指令涉及到的内容都是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的指令。自2000年7月1日起,欧盟实施的茶叶中农药残留新标准,受限农药品种从6种增加到108种,限制使用的农药从原来的29种增至62种,部分农药残留标准比原标准提高100倍以上。许多标准采用分析仪器检测低限lod作为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此外,针对我国常用农药也规定得很严格。如2000年6月22日发布的欧盟委员会指令2000/42/EC将氰戊菊酯最新欧盟限量提高到05mg/kg,远远高于我国的1mg/kg,这是导致我国茶叶的氰戊菊酯超标率居高不下的一个主要因素,也造成了我国出口欧盟茶叶的首次剧跌。2002年12月16日颁布的新标准中将乐果由2mg/kg变为05mg/kg,是我国指标的两倍,同时还新增加了农药生产中使用的增效剂。2005年8月1日,欧盟又颁布了新标准,新标准茶叶农残的检验项目从原先的193项增加到210项,茶叶中硫丹的限量从原来的30mg/kg改为01mg/kg,这一新的壁垒相当于“检测标准提高了3000倍”。到目前为止,对茶叶中农药残留作出了118项最高限量规定,加上欧盟各成员国,如西班牙、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家还分别有自己本国的农残执行标准,检测项目越来越多。西班牙等国自2001年开始,在对我国出口茶叶采取严格检测措施的同时,并将农残超过限量规定的案例列入了欧盟委员会食品快速预警系统予以了通报。对于茶叶企业来说,欧盟市场是制胜高地,欧洲很早就从东方大量进口茶叶,市场消费潜力巨大。由于欧盟设置的苛刻标准,不仅使我国茶叶出口数量逐年减少,每年因农药残留超标而被退回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比如,浙江出口欧盟茶叶2001年比2000年减少60%,2002年又比2001年减少了1%。 日本是我国第二大茶叶出口市场,同样也是浙江绿茶、乌龙茶的主销市场。2004年浙江对日本出口茶叶23万吨,出口额为2760万美元。对浙江茶叶出口而言,日本市场较为重要。随着日本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其对无糖无热量的茶叶饮料需求会继续增长,但对茶叶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几年来,日本也明显增加了茶叶农残检测项目,检测项目达142项,与欧盟标准比较,不仅量多,有的指标还严于欧盟。2006年5月29日,日本正式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将进口茶叶残留检测项目由71项增加到276项,并采用“干茶法”检测,还将设限以外的农残全部按“一律标准”即限量为01ppm;并明确设限以外农残超标将被视为违法。此项制度大幅度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2007年头5个月,浙江对日本出口茶叶3万吨,同比降幅达到了26%。      三、绿色壁垒对浙江茶叶出口的影响      (一)茶叶出口增幅递减   2002年以来,由于欧盟和日本先后改变或增多对我 国茶叶出口的农残检测标准或项目,我国以浙江省为主的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对欧盟和日本的茶叶出口全线下降。2002年初开始,欧盟对我国出口茶叶实行新的农残检测标准,农残检测种类由原来的29种增至62种,而日本对从我国进口的茶叶则采用“水溶法”农残检测,检测项目达77项之多。作为占我国茶叶出口量一半左右的浙江省也因此逐步失去欧盟和日本市场。2002年,对欧盟出口所占比重由去年的1%降为2%,仅有28万吨、金额400万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9%和5%。而同期,对日本出口茶叶也呈明显下降趋势,出口所占比重由2001的9%降为6%,约为95万吨、金额2000万美元,分别下降1%和7%。2007年4月19日,欧盟茶叶委员会公布了欧盟茶叶农药残留的新标准,对同年2月26日欧盟颁布的指令进行了大量更改,涉及的项目共有227项,其中207项的限量为目前仪器能够监测到的最低标准。该标准再次提高了我国茶叶出口的门槛。2007年4~7月,浙江对日本和欧盟分别出口茶叶3260吨和2203吨,比2007年前三个月分别下降6%和9%。      (二)增加茶叶生产成本   为达到欧盟等茶叶进口国的农残及安全、卫生标准,我国茶叶生产主体和出口企业不得不改进有关茶叶生产、加工环境,增加卫生质量的检测、认证和签证等费用,使得出口茶日益上涨的销售成本进一步提高;据统计,要达到欧美准入标准,茶叶从采摘、拼配、加工、包装到储运每批次需要检测农残指标数至少在43个以上,微生物和有害金属检测指标在13个以上,整个过程每个批次茶叶的检测费用高达33600元。企业为方便检测和自查,一般需引进德国检测设备,每台70万元人民币,同时还要负担各种各样的大量消耗的检测制剂的费用。除了检测成本外,在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生产资料成本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增加。再加上我国目前针对从事绿色出口的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的鼓励措施却还是空白。      (三)改变茶叶出口的地理方向   欧盟、美、日等一直是浙江茶叶的重要出口市场。2006年以来,日本实施了食品中含有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残留限定标准的“肯定列表制度”;2007年,欧盟茶叶委员会公布欧盟及德国茶叶新农药残留标准,增加了啶虫咪等10个农残项目并更新了其他10个农残项目的新限量。这让浙江茶叶出口欧洲更加有难度,相对非洲来说,市场比较容易开发。2006年以来,浙江茶叶开始大量“抢滩”摩洛哥、毛里塔尼亚等非洲国家市场。杭州海关有一组数据显示,2007年前5个月,浙江省对非洲出口茶叶1万吨,占全省茶叶出口总量的四成左右。      (四)消减茶业的国际竞争力   茶叶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具有较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同时我国茶资源丰富,对茶叶生产具有天然优势,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发展与调整,我国劳动力类型正开始逐步由密集型向技术型转移,茶叶生产成本就开始不断上升,而茶叶贸易中绿色壁垒进一步加大茶叶的出口成本,严重挫伤出口茶叶的能力,致使我国茶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下降。      四、绿色壁垒的应对措施      (一)实施无公害茶工程,有效控制农残问题   应研究相应的国际标准和先进标准,修订和制订一套与之相接轨的卫生标准,使国内的茶叶生产有据可依,出口企业能有章可循。      (二)从源头抓好质量和安全卫生   目前,阻碍我国茶叶出口的表面上是“绿色壁垒”,究其根源却是茶叶中的农药等有害成分残留问题。不能排除某些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限制我国茶叶出口而设的壁垒,但毫无疑问的是,对照国际检测标准,目前我国不少茶叶的确存在着农残和卫生质量不合标准的问题。应该在企业统一组织指导下,成立茶叶工、贸一体化组织,参与发展我国茶叶出口基地建设,加大茶叶科技投入,严格按照国际统一标准进行生产,推广实施有机肥代替无机肥,以生物防治为主代替化学防治为主的生产过程。      (三)积极开发符合市场需要的新品种,开拓新市场,争取更多的消费群,采用新的贸易手段和方式拓展我国的茶叶出口      (四)建立茶叶绿色出口补偿机制   借鉴欧盟对农业的补贴方式,我们应间接补贴和直接补贴并用。凡用于公共设施、公共平台的建设和完善用间接补贴手段予以扶持,对涉及到具体茶农和出口企业的亏损则采用同生产和出口挂钩的直接补贴方式,把补贴经费直接发到农民或企业手中。从长远看间接补贴为主要补贴形式,但近期内应加大直接补贴的力度,帮助茶农和企业弥补因绿色生产遭遇的损失,树立他们突破绿色壁垒的信心。

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分析论文

318 评论(14)

kelao1359

论如何发展中国对外贸易 我国近几年采取的对外贸易发展措施主要有: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经贸合作,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进程加快、对外贸易活力进一步增强等。但最关键的是要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0多年来中国利用世界经济较长时期繁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国内产业,在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中,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跃升至2010年的29740亿美元,年均增长16.8%,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 但是要想在未来取得长足的发展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外贸易各方面的政策及措施。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中国出口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和环境成本还比较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等。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进程,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积极主动参与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继续加强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针对中国与贸易伙伴的争端和摩擦,我国要积极主动的采取相应的贸易保护措施。目前我国贸易摩擦涉案产品主要集中在纺织品、鞋类、轮胎、汽车零部件、钢铁和化工产品,争议问题主要涉及知识产权、贸易平衡、公平贸易、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叙述:(一)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美国房地产景气状况仍在下滑,次贷危机还在进一步加深和蔓延,已经开始向消费、投资等实体经济纵深发展。受此影响,美国近几个月耐用品订单和工业生产不断下滑,就业形势继续恶化,失业率持续走高,个人消费正趋于疲软,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还在上升,美元对欧元和其他货币继续大幅贬值。如果美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下滑的态势还将持续。受美国经济减速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也将进一步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已将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从1%调降至7%,比1月份预计再次调低5个百分点,为2002年以来最低增速。其中预计美国经济增长由2007年的2%回落到今年的5%,欧元区由6%回落到4%,日本由1%回落到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将回落2个百分点。IMF认为,美国正在发生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几率为25%。同时,IMF还预计,国际贸易增速将由2007年的8%回落到今年的6%。⑴美国经济形势与美元汇率走势;2007年美国经济增长2%,为近年来最低水平。2008年美国经济继续呈现疲弱态势。反映制造业发展状况的ISM制造业指数在1、2月连续低于50,处于走弱状态。总体建筑支出1月份下滑7%,降幅为14年来最高水平,已连续4个月下降。其中住宅建筑支出较上年同期下降4%。新屋销售2月份降至13年来最低水平,下降8%,连续4个月走低。个人实际消费增长自去年12月起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今年3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5。在楼市降温、次贷危机恶化、经济增速放缓情况下,就业市场严重受挫。2月份美国非农就业人数下降3万,创5年以来最大跌幅,当月失业率为8%,3月份进一步升至1%。自去年9月份以来,美联储已连续7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已累计降低25个百分点至2%。美国国会和布什政府已就财政刺激方案达成一致。整个方案分两年实施,2008年落实1520亿美元的退税,2009年落实160亿美元的退税。但是,美联储降息以及政府刺激经济举措对化解美国经济衰退风险的作用目前还不明显。一季度美国经济仅增长6%,经合组织(OECD)预计美国经济第二季度为零增长。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已承认,美国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幅度可能很小,甚至出现萎缩。IMF最新报告指出,受次贷危机和金融市场动荡的交叉影响,2008年美国经济将陷入轻度衰退,全年经济增长将只有5%。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元汇率持续下跌。2007年,美元对欧元下跌幅度接近10%,2008年以来跌势不减。截至3月底,美元综合加权指数收报于31,较上年末下跌4%,其中,欧元对美元汇率收于1:5805,美元对欧元较上年末贬值6%;美元对日元汇率收于1:85,较上年末贬值6%。鉴于美国经济衰退风险还在加大,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可能进一步大幅降息,而欧洲央行可能保持中性货币政策,加上新兴市场经济体将继续分流美元资产等因素的影响,2008年上半年美元疲弱态势仍难以逆转。(二)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持续攀高;2007年,受世界经济持续增长、需求旺盛、生产成本提高、美元大幅贬值等影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已连续6年攀升,其中尤以原油和农产品价格涨势最为迅猛。国际原油价格年末比年初几乎翻了一番,粮食、植物油价格大幅上扬,其他农产品如饮料、畜禽产品以及棉花、羊毛、木材、天然橡胶等工用农业原材料的价格也全线上涨。据联合国相关机构统计,2007年国际粮价上涨42%。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加,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总体呈震荡上升趋势。原油、黄金及小麦、大米、大豆、豆油等主要农产品价格连创历史新高,加大了各国的通胀压力。为抑制通货膨胀,粮食进口国增加采购量,出口国纷纷实行出口限制,世界粮食贸易格局发生扭曲,供应趋紧,刺激国际粮价进一步上涨。预计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粮价都将保持在高位。高粮价可能加剧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也将进一步加大全球通胀压力。从目前情况分析,未来一段时期内,全球初级产品市场供需状况不会有大的改观,美元汇率虽有反复,但总体趋软,加上投机资金炒作等因素,价格仍将继续高位波动。(三)国内人民币升值加快等影响更加明显;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目前影响出口的主要因素有人民币升值加快、原材料涨价、劳动力和环保成本上升、利率提高以及去年外贸政策调整等因素产生叠加。从长远来看,这些因素将有利于促进外贸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如工资上涨有利于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国内消费;环保成本上升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从近期来看,企业结构调整和消化成本上升需要一个过程,短期内可能影响企业利润。去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步伐加快,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超过4%。同时,今年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比去年同期加快7个百分点。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越来越多的进出口企业感受到流动资金紧张和资金成本压力增加。许多企业反映,消化成本上升的空间相当有限,在国际市场低迷的条件下通过提价转移成本越来越困难,出口利润率下降甚至亏损。许多出口企业出现了有单不敢接或长单改短单的情况,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尤为明显。(四)进出口税收政策调整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近年来,针对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快速扩大,与贸易伙伴摩擦增多,外贸发展对国内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国家对进出口税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一是调整商品进出口关税,对部分商品实行暂定税率。出口方面,主要针对资源性产品提高或开征了出口关税。进口方面,主要是降低了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进口关税以及国内不能生产又有较大需求的医疗器械、生活用品等商品的进口关税。2008年,我国又进一步调整了进出口关税,主要涉及最惠国税率、年度暂定税率、协定税率和特惠税率等方面。调整后的关税总水平为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为2%,工业品平均税率降至92%。二是调低出口商品退税率。近年来国家几次调低或取消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2007年7月进一步取消了553项"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同时降低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进出口税收政策的调整,有效抑制了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外贸顺差过大矛盾,有利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也明显促进了部分能源和资源性商品、关键零部件、先进技术装备以及百姓日常生活用品等商品的进口。但是,由于纺织轻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利润率较低,消化成本上升的空间非常有限,调低轻纺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这些行业的出口竞争优势,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因此,中国应坚持兼顾和平衡各方利益,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体制内,利用多双边渠道,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来解决争议。近年来,中国在扩大市场开放、保护知识产权、促进贸易平衡、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规范进出口经营秩序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充分照顾到贸易伙伴的关切。在协商不能解决争端的情况下,中国通过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妥善处理与贸易伙伴的贸易争端,维护了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和解决我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是我自己写的,但有些是书上的观点,还有从网上查了点资料,这位仁兄你看着办吧!能不能帮上你!我是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
119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