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兰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从本原看,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古猿通过劳动转化为人产生劳动生产力,是生产力形成的标志和历史上的开始。所以,生产力就是人实际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也是劳动产出的能力,是具体劳动的生产力。生产力的表现是生产中的主体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结果的存在,即劳动产物。按主体性质的不同,生产力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生产力的研究是分两块进行的。一是工艺学对生产的物质内容的研究,把握物质世界的物质运动以及人本身的生理运动及其实践模式。这就是以生产力实践科学为依托的各门自然学科。二是生产力理论科学。后者对生产力运动方式和运动构造进行研究。这一方面的工作内容是多学科的交叉渗透的结果,如涉及地理学、文化学、考古学,因此不独是自然科学,而同时囊括了社会科学的一些基础领域。[1] 
生产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如下:1、生产力的内涵: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能力,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属于人和自然的关系。2、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一类是劳动对象、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者这类独立实体性要素,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水平的标志,劳动者是最活跃的主导因素。另一类是非独立的附着性、渗透性因素,包括科学技术、劳动组织、生产管理、智力资本等。其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