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0

amandawawa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论文参考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rystalzx

已采纳
浅析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负责任”是大学毕业生的重要素质,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是高校教育者的重要使命。责任意识是由责任心和责任感构成的,在大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中都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畸形的家庭教育、片面的应试教育和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是导致我国一些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高校教育者要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负责任的大学毕业生,就必须引导大学生树立全面的责任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负责任的机会,同时还要发挥高校教师的表率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意识;责任感;责任心 一、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涵义与结构 1998年1O月5日至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总部所在地法国巴黎召开了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这次会议通过了体现本次会议主题的重要文献——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这个宣言在第一条“教育与培训的使命”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要“成为满足人类活动各方面需求的负责任的公民”,把“负责任”作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的重要素质。从此,责任教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指导大学生的责任行为,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一项神圣的使命。 目前,我国一些高等教育工作者在探索如何进行责任教育的过程中,有人提出要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有人认为要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水平, 还有人强调大学生责任心的培养。p 要探讨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首先必须对责任感、责任心、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等概念进行一番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概念的内涵作出比较科学的严密的界定,否则,不利于对大学生责任意识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责任教育从其目的与内容上看,应该属于德育的范围,责任教育既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目的,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责任教育是一种引导学生学会负责、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道德教育,责任意识、责任行为、责任感和责任心都属于道德教育中的概念。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是互相对应的两个概念,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是大学生在承担责任、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产生的并指导以后的责任行为的道德意识。大学生的责任行为是他们在责任意识的指导下践行职责、完成任务的道德行为。责任意识支配责任行为,并通过责任行为体现出来;而责任行为的过程与结果对责任意识的发展同样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区别和相互联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责任心是构成大学生责任意识的两种要素,责任心是责任意识中的认知因素,是大学生的一种道德认识,它是大学生作为一种责任主体对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的一种认识,也可以称为责任观。责任感是大学生责任意识中的情感因素,是大学生的一种道德情感,它是大学生在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道德认识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基础,但道德认识和道德观念只有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才能成为产生道德行为的道德动机。同样,大学生的责任心是产生责任感的基础,而责任心只有与责任感相结合,在责任感的激励下,才能成为激发和指导大学生责任行为的强大动机。 二、大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所以把“负责任”单独提出来作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素质,就是因为责任意识是促进大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动力,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标志,还是大学生毕业之后能够为大众服务、为社会作贡献的重要保证。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责任意识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类一切自觉的有目的的社会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动机支配下进行的,大学生承担责任履行职责的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同样是在一定的动机支配下进行的,而责任意识就是这种社会行为即责任行为的强大动机。责任意识中的认知因素—— 责任心,能够使大学生对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为大学生的责任行为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责任意识中的情感成分——责任感,既是大学生在履行责任过程中产生的积极体验,又是激励大学生承担责任所不可缺少的动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既为大学生的责任行为指明了方向,又为大学生的责任行为提供了动力,是大学生承担责任践行职责的强大动机。 大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要实现既成才又成人的目的。所谓成才,就是指大学生要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才能,学会做事,成为一个能够为社会作出较大贡献的能人。所谓成人,就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形成良好的人品,学会做人,成为一个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的心地善良的好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是大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首要标志。一个大学生要成为一个有益于自己的家庭、有益于自己的团体、有益于自己的国家、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具有良好品格的人,首先就要成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能够履行义务的人。要学会做人,首先要学会负责。湖南怀化学院的学生洪战辉,带着一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上大学,他一边打工挣钱,一边努力学习,从不放弃自己的目标,他的行为感动了中国。而他自己却说,我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做什么大事。只是在默默承担着责任,不愿意放弃。湖北荆门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刘芳艳,带着失明的母亲上大学,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来挑起母女二人的生活重担,在刘芳艳的身上同样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强烈的责任意识。洪战辉和刘芳艳的事迹告诉我们,强烈的责任意识是一个大学生的最重要的品质,一个没有责任意识的大学生,只能是一个人格低下、品质低劣的人。 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还是大学生成才的强大动力。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通过几年的学习,他们要成为各行各业中的专门人才。然而,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他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在成才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也有许多障碍。所以,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强大的动力,而责任意识就是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早日成才的强大动机。回顾历史,正是有了“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的责任意识,周恩来总理才造就了自己特殊的政治才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作出了丰功伟绩。也正是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民族责任感的激励下,鲁迅先生才形成了自己出色的文学才能,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文化旗手。所以,强烈的责任意识是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才能,从而更好地承担重任的强大动机。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不仅能为他们大学期间的成人成才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而且还对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大学生在走出校门迈入社会之后,他们必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承担更多更重的责任。为了能使大学生毕业之后能够肩负重任,高校教育者必须重视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一个责任意识淡薄的大学生,走入社会之后,会对自己必须承担的许多责任掉以轻心,甚至逃避责任,因此不可能在工作上取得优异的成绩,也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上海交通大学公布的一份用人单位所作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调查表上所列出的20多项毕业生素质中,责任意识排在首位,其次是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所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对大学生终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论文参考文献

91 评论(9)

xxxibghn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了21世纪,21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我们是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学生,幸逢盛世,既是无限幸福,值得羡慕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一代。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进入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全局的中心和主题,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样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两大历史趋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平为主流的外部环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激烈竞争,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使中国面临着一次重大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紧紧抓住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我国才能在新世纪实现经济发展、赶超先进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正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认识我国现在的发展机遇。 3、21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因而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历史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认识自己的不足和落后,才能奋起直追,实事求是地行使我们的历史使命。 作为新世纪的当代大学生要想所作为,就必须以时代的历史使命为已任,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发展的源流,迎接变革的挑战,从而树立起为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献 的伟大志向。1、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神圣使命。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长期走在人类文明的前列。可是在近代文明大潮中,中国渐渐落伍了,而且竟然沦为落后的挨打者。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无数中华女为拯救民族之危亡进行了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努力, 2、以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历史重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和谐社会是当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两项具体表现。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3、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基本要求。只有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符合高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因而我们当代当代大学生要着眼于自身的全面发展,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用“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政策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反对、抵制各种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较强的法纪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克服价值观念混乱、理想信仰迷惘、政治意识淡化、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在今后人生的奋斗的征途中,一定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学习好本领,练好基本功,掌握新的知识,使自己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拓、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不息,塑造无悔的青春!
356 评论(10)

简汁

给你点中美关系论文的参考文献 梅孜主编:《美台关系重要资料选编(11—4)》,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 资中筠主编:《美台关系四十年(1949—1989)》,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苏格著:《《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茅家琦主编:《台湾三十年(1949—1979)》,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袁明、[美]哈里•哈丁主编:《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贾庆国著:《未实现的和解—中美关系中的隔阂与危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姜长斌、[美]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二卷(下册),世界知识出社,2004年版。 陶文钊著:《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中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玮、戴超武著:《美国外交思想史(1775—2005)》,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战后美国史(1945—2005)》(第六卷),人民出版社,2002版。 王玮主编:《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1776—1995)》,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八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编辑组:《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下卷),武汉大学出版,1983年版。 刘金质著:《冷战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袁明:《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颜生毅主编:《当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57—1969)》(第二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顾维钧著:《顾维钧回忆录》(第12分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何春超著:《国际关系史纲(1917—1985)》,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戴超武著:《敌对与危机的年代—1954~1958年的中美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朱明权、吴莼思、苏长和著:《威慑与稳定:中美核关系》,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 王光远著:《蒋介石在台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 巨永明著:《核时代的现实主义—基辛格外交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周琪著:《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杨奎松著:《毛泽东与斯大林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谢力夫著:《毛泽东面对美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杨奎松著:《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金先宏著:《影响白宫对华政策的中国通》,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林家有著:《冷战与内战》,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日)入江昭著:《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美)约翰•鲁滨逊•比尔等著:《约翰•福斯特•杜勒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美)欧内斯特•梅、小詹姆斯•汤姆逊主编:《美中关系史论—兼论美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俄)谢•赫鲁晓夫著:《导弹与危机—儿子眼中的赫鲁晓夫》,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0年版。(美)卡尔•罗特•兰金著:《兰金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美)迈克尔•谢勒著:《二十世纪的美国与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美)邹谠著:《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美)孔华润著:《美国对中国的反应》,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美)罗伯特•H费雷尔著:《艾森豪威尔日记》,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美)斯蒂芬•安布罗斯著:《艾森豪威尔传(1952—1969)》(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美)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著:《艾森豪威尔回忆录:白宫岁月—受命变革(1953—1956)》(上册),生活•知识•新知三联出版社,1978年版。(美)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著:《艾森豪威尔回忆录:白宫岁月—缔造和平(1956—1961)》(下册),生活•知识•新知三联出版社,1977年版。(美)保罗•肯尼迪著:《战争与和平大战略》,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美)亨利•基辛格著:《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英)彼特•卡尔沃卡雷西等编:《国际事务概览1949—1950》,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日)趾街富士丁著:《蒋介石的美国顾问—欧文•拉铁摩尔回忆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4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