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花开1989
孔子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传到欧洲,造成很大震动。中国的文官制度经欧洲人改造,成为西方的文官制度;孔子、儒家思想还启发了欧洲启蒙思想家,在思想启蒙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法国霍尔巴赫主张以儒家道德代替基督教,狄德罗认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艺术、智慧、政治、哲学趣味,无不在所有民族之上;伏尔泰认为儒家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入法国最早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莱布尼兹主张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相互结合、沟通;沃尔夫主张以儒家伦理来补充基督教的不及,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所用费尔巴哈汲取孔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强调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并试图把这种道德推广到家庭、集团、社会、民族和国家中 
1、儒家思想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社会伦理、一种政治意识形态、一种学术传统,以及一种生活方式。早在秦汉时代,它便越出国界,传播到东亚、东南亚,特别是朝鲜、日本、越南,对于促进这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成为这些国家传统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史学家把中国和亚洲一些国家视为孔子文化圈,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历史上朝鲜是中国以外儒家思想传入时间最早、传播领域最广、接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的国家。自秦汉时期儒家思想传入朝鲜半岛后,逐渐成为朝鲜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大和时代进入日本,在今天,儒家思想已经融入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情感及生活方式之中,成为日本民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韩国也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韩国不仅拥有儒教学会、儒教文化研究所等机构,而且在20多所大学里还设有专门研究儒家思想的学科。亚洲金融风暴过后,韩国挖掘儒家思想的精髓,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儒家思想在秦汉时期也已传入越南,并影响着越南的各项事业发展。2、儒家思想对西方国家的影响在中国的各种思想流派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早在1687年就正式传入西方。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莱布尼兹是较早接触儒家思想的一位西方学者。早在1676年,他就已经读过儒家书籍。莱布尼兹认为,在政治、伦理方面,中国远胜于欧洲。在法国,18世纪上半叶法国大革命的前导启蒙运动走向高潮时期,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就已在启蒙思想家们面前呈现出一个理性的世界。启蒙学者的重要代表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在世界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法国,对孔子学说也很推崇。重农学派领袖魁奈认为,只有农业才是一切国家财富的源泉,只有农民是唯一的生产阶级,这是孔子和中国历代帝王早都知道的。根据英国学者李约瑟的记载,儒家思想在公元2世纪即传到欧洲,虽然欧洲人当时并没有看到真正的儒家著述,但西汉人张骞出使西域时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险、永不放弃、效忠国家的精神,给欧洲人带去了震撼和敬佩,他们从张骞身上看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教化力和穿透力。后来,另一个欧洲人马可波罗游历到中国,他被这个富庶文明的国度深深吸引,开始在中国一边经商,一边游历名山大川,并写了《马可波罗游记》,介绍这个被儒家思想浸润的富裕的国家,让整个欧洲为之疯狂。 孔子思想对十八、十九世纪的法国影响同样甚大。法国哲学家从孔子思想中悟到:征服者可以毁坏有形的物质,但毁坏不了道德。法国作家伏尔泰对中国文化推崇备至,他读了《赵氏孤儿》,将它改为“五幕孔子伦理观”,并说,假如世人都像孔子那样仁义,就不会发生战争了。同样,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中写道,“自由是属于所有人的,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则在下述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近代史上,德国人卫礼贤跟随军队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学成回国后,担任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在教授学生时,他流传法国的名言是这样说的:“所谓经济学说、社会学说,皆不如孔教。西方哲学家兴推倒前人学说而代之,中国则以孔教通贯数千年。”在他看来,儒家思想比西方哲学思想好处更多,所以能统治中国几千年。 772年的英国出版了世界历史名人录,孔子列榜首。从此,英国人在各地建起了许多孔子研究机构,对孔子思想深入研究。英国传教士庄士敦还做起了清朝皇帝的洋文“太傅”,他在教授清帝时悟出了儒家思想的价值,他说:“四书五经之于中国,犹如希腊拉丁文之于英国的教育,须臾不可离。”后来,在《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有关“孔子”的词条多达400余则。 美国人对儒家学说的认识大约是从19世纪开始的。美国传教士来到中国后,先读儒学著述,后办教会学校。在两种思想结合过程中,儒家思想不胫而走,传到了美国。1844年,美国学者爱默生说:“孔子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中心,是哲学上的华盛顿。”这句话点燃了美国人对孔子的热望,从此,美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各种形式的研究机构,开始致力于孔子思想与东方哲学的挖掘。1974年,美国成立孔子文教基金会,其成员皆为各国政要,开始推动世界尊孔运动。后来,他们还在各国成立孔子学院、孔子博物馆等,对孔子思想进行世界范围“布道”。在美国的华人华侨也继承古人的优良传统,吃苦耐劳、聪明能干、勇于创造,科技人才辈出,出现了许多名人巨匠。华人华侨的卓越表现,又反过来印证了孔子儒家思想的教育价值,使儒家思想愈发魅力四射,大放异彩。 当今,对儒家思想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兴起。去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揭幕。9月中旬,纽约孔子学院正式揭牌。中国教育部初步计划在全球开办100所孔子学院。总之,儒家思想展示了不同于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文化的另一种文化,它为中国封建文明的高度发展做出了贡献,它也启发了西方许多思想家的头脑。以至历史发展到现代,西方学者仍把孔子列为世界哲人之首。1988年,世界部分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21世纪应当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在新的世纪中,也将焕发新的活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日本天皇以前的年号都来自于论语,而且以前的朝鲜-高丽经常来中国学习,古代的中国又一直以儒家思想来志国,所以对朝鲜的影响很大。
孔子创立的儒学及其所代表的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但对漫长的中国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也深刻地影响了周边国家并波及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中国一直是亚洲最强盛的大国,对周边国家,尤其是对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与巨大的影响力。如《论语》对日本、朝鲜甚至欧洲一些国家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据统计,日本现存德川幕府时期的《论语》研究论著就将近九十种。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创业者”的涩泽荣一(1840-1931),在从事实业的四十余年里,一直坚持亲自向企业员工讲授《论语》。 十六世纪下半叶,欧洲传教士将《论语》首次传到西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还有被马克思称“现代政治经济学始祖”的魁奈等欧洲著名人物,对孔子的思想、人格都十分崇拜。直到现在,还有不少西方思想家,力图在孔子学说中寻求解决伦理道德方面问题的启示。所以说,《论语》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产生过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