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00

sdlglbl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论文题目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165275536

已采纳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目标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数学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要加大德育教育的力度,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每一数学教师应积极开展在数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如何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捕捉好德育的有利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呢?现将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谈谈肤浅的认识第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寓德育于情感教育中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可以说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适时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同时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的除了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一堂好的数学课前,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第二,充分挖掘教材教参,从中发现德育教育的素材!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作为一名教师,只具备基本素质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对自己所任教的科目有着深入并且广泛的认识,同时,还要具备挖掘其中德育内容的能力!数学学科,不比其它的科目,它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所以蕴含在其中的德育素材都是"隐藏"起来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能力将其挖掘出来,进而展现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现举几个具体的我在教学中的事例实例一:我在讲解"勾股定理"一节时,搜集了很多的国内外相关资料,西周的商高在发现这个"定理"时,要比欧美各国家早近五百年!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们了解我们祖国古代数学的辉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诸如这样的数学史教育,我就经常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渗透,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实例二:我在讲解概率这一部分内容时,就经常自己篇题目给学生!我曾编过这样的一道题目,以世界跳水比赛为背景,众所周知,中国跳水队是我们的梦之队!我搜集了相关资料,列出了很多中国选手和外国选手在以往进行过的比赛中的胜负情况,最后让学生计算中国选手在各项比赛中得到冠军的概率!这样的一种做法,使原本枯燥的概率计算成为了一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非常好!实例三:在讲解校级公开课《相似三角形应用》一节时,我采用了《九章算术》中的“四表望远”,它记载了古代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体会着数学知识的历史延伸同时,又赞叹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就教学方法而眼言,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第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求学信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尝试成功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的分析,都要启发诱导学生尝试探索,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样,学生才会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其次,创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不要以个人的偏见,教师轻视和鄙视学生,这是最沉重的打击,它最有可能摧毁学生的自信心所以,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更应该具有一片爱心,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师生关系中,只有教师的"爱生情"才能赢得学生的"向师心"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作为一名教师,学生回答问题时讲错了,也应该让他们讲下去在回答过程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对全班学生都会有很大启发,这样既可以培养和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勇于讲出新观点,更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一旦形成,对学生自信心的影响比单个人的观念影响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数学学习总之,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就能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的目的

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论文题目

311 评论(13)

553498770

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教师认为,“德育只适合在思想政治课、语文课的教学中进行,而数学是自然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有什么德育可言呢?”其实不然。课堂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数学教育和其他学科一样,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数学教学中。一、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意义课堂教学是实施对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以各种形式时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德育内容,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具有培养学生高尚品德、远大志向;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办事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勇于创新的精神等作用。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它丰富、完善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二、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可行方法(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的人格魅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一个优秀的初中数学教师,其人格魅力就是他的理想信念、学识水平、知识能力、个性情趣、品质修养、形象气质等综合素质对学生形成的吸引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他所传授知识。首先, 以高尚的品质影响学生的人格。孔子说过:“其自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教师听其言,而且观其行。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爱岗敬业的崇高精神,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对待学生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温情,多一份信任,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就依照老师的言行来调节自身的行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高尚品德,对学生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教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会对他们日后的工作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到育人先育已,育已先育德。用自己良好的品德修养、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为人去熏陶和感染学生,教育和规范他们的言行,发挥榜样的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次, 以良好的个性影响学生性格 。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应该为人正直,胸怀宽阔。在他的眼里,人无等级之分;在他的胸中,无世俗之染;对待权贵子弟不偏爱,对待贫寒学生能给予特别的帮助和关怀。他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容得下千姿百态的学子;有博大深蕴的爱生情结,解得开学生千差万别的心锁;教师能做到正直、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能做到对学生内心深处的宽容,就能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提高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特点的发展,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教师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这种尊重把自信和希望、善良和宽厚播种在学生的心田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塑造了年轻一代的灵魂。学生对教师持有的期望和信赖,往往使他们在观察教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个小小善举,会使他们感到无比欣喜;教师的一点小小的缺陷,则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失望,所以教师使自己尽可能地得到全面发展,努力形成一种健康、美好、完整、和谐的人格。(二)、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在数学科学上的伟大成就及对世界数学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也可以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有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三)、从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不畏困难坚持真理的意志品质。数学以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为重要特点,具有极强的系统性与逻辑性,而中学生则习惯于具体思维,思维具有单一化,表面化等倾向。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帮助学生不断纠正学习中的错误,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数学推理的言必有据、环环相扣及在学生练习中要讲究解题格式、步骤安排、书写整齐、清洁美观、努力寻求合理简捷的解题方法、对结果进行检验,找出错误的原因,并自觉进行补救和改正等。养成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强的意志品质。可以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初中数学教材涉及许多定义,定理,公式,这些都是前人经过长期探索、发现、总结得到的,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以及大胆的创新精神,学生往往感受不深,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定理,公式,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探索、发现、论证,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可以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在例题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对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尤其要注意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地延伸出相关性,相似性的新问题,以达到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课本中的例题是知识的精华,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但由于例题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往往其解题涉及到的知识都与本节所学内容有关,学生也习惯与本节内容挂起钩来,抑制了思维的全面展开,长此以往,不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教师而言,在布置习题时,必须对学生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不就题论题,可通过一题分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从而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三、 结合德育教育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德育渗透的依附性,不能费时过多,喧宾夺主,要充分把握好时间,让学生觉得自然、恰当,不冲淡主题。不可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第二,数学教学中德育要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情感效应。在课堂交流中,应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就会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领悟道理,让学生在感情交融的情境中获得启迪,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第三,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认知基础和思维发展水平,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的形成,总是因人而异,不可能是同一模式。因此,在保证共同施教,达到统一要求的前提下,还要照顾不同学生的层次特点,注意个别教育与共同教育相结合。
323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