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外国教育史的论文范文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43

ERIC_LGC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外国教育史的论文范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greenwish224

已采纳
毕业论文发表可上知网查询文献哦。

外国教育史的论文范文

234 评论(11)

六星瓢虫

教育学的学科思考— — 从西方教育学科研究的历史演变探讨教育学学科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人类出现的初始阶段就存在了。但是,教育作为一种认识或社会问题而被人们探讨,有意识地研究,则要迟得多。因此,可以说,作为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 教育学。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教育宴践的高度概括和科学的抽象。教育学科首先在西方形成,其历史过程可分为三大时期:一、前学科时期从研究结果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井产生深远影响这一角度看,可把古希腊哲人对教育的有关探讨作为前学科时期的起点,把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诞生作为终点,时间跨度约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l6世纪末共20∞ 多年。这段时期又可分为“古希腊”和“中世纪”两大阶段。1.教育存在的台理性— — 研究对象与中心课题。从古希腊哲人遗留下来的有关文献看,首先进入他们思考领域的教育问题,并不是诸如“教育是什么 这样与认识事物性质密切相关的问题.而是社会为什/厶要办教育,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教育应该怎么办(包括结构、内容与方法)等直接面对教育实践的原则性问题。有关“教育必要性”,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强调教育的功利或实用价值的回答;有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与共同利益有关的非功利性价值的回答�6�8 �6�8 这些古希腊哲人对教育必要性问题的探讨,实际上是对教育价值和目的的探讨。它指向的是教育对人类、社会、个人的意义问题。它与哲人对自然的探讨有巨大差异。过去忽视了这一差异,但它却是“教育 这一人为事物特性充分、顽强而突出的表现。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教育括动的,所以研究教育,必然首先研究和论证自己需要的台理性。而后把教育当作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来设计 (从目的到内容、方法)。人的需要和对需要的意识、价值判断的不同与变化,必然会反映到教育问题上来,教育这一研究对象性质上的非自然性,教育研究与自然研究在问题域上存在区别。2,两种研究传统的发端— — 研究方法。古希腊哲人由哲学观直接导出教育价值观与目的观,成为他们主要的认识方法,是这时期教育研究方法整体上的一大特征。哲学在教育研究中发挥着双重作用,既是教育观形成的哲学理论前提,也是认识教育现象的理性工具,这两者的台一使教育观与哲学观直接对应,思考哲学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思考教育问题的方法。因此,可以说,古希腊时期哲人关于教育问题的探讨,在一定意义上,只是他们的哲学观在教育这一具体领域中的运用和体现。这一最初形成的研究方式,哲学与教育观的密切关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保持下来,成为教育研究中第一个最古老的传统。另外,以古罗马著名雄辩家和教育家昆体良为代表的另一种传统,即以如何培养雄辩家为核心问题的有关教育的系统探讨,他采用的立足于经验的总结与反思,面对现实的思辩与依赖直觉的判断及以服务于教育实践为目标的研究方法,成为古代又一种研究传统.对以教育实践问题为对象的教育研究产生持久的影响。犹如第一种传统在方法上有赣于哲学,并未形成特殊一样,第二种传统在方法上也未超出经验反思的范围,未形成教育研究的特殊,只是反思的内容是教育经验,在方法上更注意对与对象相关事物系统、全面的关注.因而显得缜密而有条理。3.认识教育现象的前提性问题域形成— — 研究结果。古希腊的教育研究,无论从方法,还是从研究结果的存在形式看,都还未达到专门化的程度,只是以一些观点、见解的方式存在,很难说是系统的理论,更未形成学科。但这并不等于说古代对教育的探讨不重要,古希腊时期教育研究的结果形成了认识教育现象的前提性问题域,是教育理论的基础构成。有关教育的问题,古希腊哲人的基本回答可概述如下:(1)人与社会是否需要教育? — — 从社会功利及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需要来论述其必要性。(2)人是否有接受教育的可能? 提出了教育中身与心、感性与理性、智与德等一系列范畴的肯定回答。(3)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原因是什幺?— — 遗传、习惯与教育。(4)教育对人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 — 规范与塑造作用。(5)人什么时期接受教育最重要和有效?— — 儿童时期。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教育探究的初始期对人类教育认识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贡献,不在于得出的结论.而在于形成的基本问题域。4.中世纪的变化与意义。从中世纪一些教育文献中可看到,循着演绎的路线探讨教育问题时,神学家们不再以哲学.而是以神学为起点,论证过程中主要引用圣经中的话作为理论依据.或者以上帝的名义来证明结论的正确。哲学服从神学、理性服从信仰,这样一个中世纪神学家推崇的最高原则,也体现在对教育问题的探讨中,神学统治是中世纪学术僵死、倒遇、贫乏的重要原因。它从反面告诉了我们演绎过程中大前提的决定性意义。神学至上的教育观区分了信仰与真理、道德与知识两对范畴,就此而言.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因为至着与至真尽管相关,但并不等同,区分有助于对它差异和各自特性的研究。与此相关的是,中世纪的宗教教育家关注内心体验、反省、感悟等一系列人的内心世界与精神领域的变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作为范例解剖人性.描写人皈依上帝所走过的长长的心路。中世纪的教育研究并非一片空白,也不都是倒退。当时已有人开始注意和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因素.井把此作为研究、确定教育行为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路线与哲学思辩路线的有意识区分,对信仰与知识的区分,都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创造了认识条件.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都来形成一种普遍的研究因素和传统。因此,前学科时期教育研究的主要形态还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奠定的。中世纪孕育着新时期的曙光,它是从古希腊原始哲学的辉煌通向近代科学诞生的桥梁
139 评论(13)

zjwjiayou1

浅论早期美国历史对教育的影响   文/顾 克   早期美国历史主要指美国建国前一百年至建国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初具规模的时期,具体说来则是1607年第一殖民点建立至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时为止。这一段时期是美国的童年时期,为美国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初具雏形,这是一段初创时期的历史,在这一段时间内所形成的几个历史主题织出了美国发展的脉络。不言而喻,它对美国教育的形成、发展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第一个主题也是迄今为止美国从未停止过的主题:移民浪潮浩浩荡荡。自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以来,从17世纪起,数以万计的原欧洲居民就漂洋过海来到荒蛮荆芜之地的美洲,这些移民主要是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与荷兰人等,截止1775年,仅在英属十三个殖民地的土地上就有260万人口,可以说其中大部分都是移民。即使是今天,乘坐轮船横渡大西洋也不是令人舒坦的旅行,但在几百年前,促使这些人冒着风浪颠簸的不适,甚至于生命的危险来到美国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呢?总结原因,不外乎两个:一、追求财富;二、追求自由平等。   追求财富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梦想,当时移民美洲的大多数属于下层阶级,由于不堪忍受欧洲大陆贵族与有产者的残酷剥削,为了追求金钱美梦来到美洲大陆,而在当时,土地就是金钱的象征,追求金钱拓土辟疆就成为那个时代的另一个主题。直至今天,金钱至上,经济利益至上仍是这个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信奉的第一准则。追求自由平等从理论上说也是人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在早期移民中还有大批为追求宗教自由与公正平等新世界的人。他们忍受不了欧洲大陆的种种宗教压迫,带着建立乌托邦的梦想来到新大陆,开始努力创建一个脱胎于旧世界、不同于旧世界、比旧世界更要平等自由的新国家。如由清教徒所制定的《五月花号公约》就是这种梦想的反映。可以说,因为追求自由而尝试创建一个民主政权是那一段时期的另外一个主题。对于美国有利的是,美国可以接受欧洲大陆上的种种有益经验,同时又可摆脱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禁锢、束缚,并且创造出符合美国实情的新的事物。同时还应提到的一个重要事实是,在美国初创时期的260万国民中有50万是被强迫移民或者说是被强掳入境的黑人,另外还有数量不多的土著居民印地安人,由此,这个国度又产生了一个至今仍被困扰的难题种族歧视问题,这对美国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综上所述,早期美国历史由移民历程引发出另两个立国准则,由追求金钱所引起的经济利益至上原则,由追求自由平等而引发的开放性民主性原则,以及因此产生的种族歧视问题,开始衍生美国历史,由此也开始形成独特的美国教育。   一、移民浪潮为美国教育提供了良好的个人先天素质   恩格斯曾经说过,美利坚民族是一个"比任何一个民族都要精力充沛的民族",为了迅速发展新兴国家,"需要有美国人那种狂热的事业心"。这绝对不是美利坚民族天生优越,而是因为这个民族的产生在客观上符合了遗传学上的远婚与优生规律。血缘相远的人相互融合即远婚可以创造出更优秀的子代性状,具有优良先天素质的人相互结合即优生更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保证下一代的优秀素质。   新大陆的发现在欧洲人中产生了希望与选择,那些拥有健壮体格、较好智力、又富有创新精神冒险性格的人,才愿意也能够来到新大陆来寻求富裕、自由与平等之梦。而这些来自不同民族与不同国家的移民到美洲后交汇融合,又产生出更优秀的下一代。至今美国政府仍然很注重这一点,进入20世纪以来,美国进一步对外来移民加强了控制,但对那些拥有高超的科学专业技能的人始终是敞开大门的,这不仅满足了国内经济发展需要,从长远看,也提高了未来国民素质。   具有良好先天素质的受教育者只是提供了较好的教育基础,合理的教育制度与原则、优秀的教育理论才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二、经济利益至上形成美国教育的实用主义原则   以追求金钱与财富为人生的第一目标,这在早期美国历史中便已露端倪,在美国教育中的体现便是实用主义倾向,即教育为生产服务,注重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技术与先进理论的功能。这一点美国又与欧洲大陆各国不同,欧洲富有封建主义传统,有时追求金钱的目标还被政治上的面纱所遮盖,在教育上也更多地倾向学术主义。而没有封建主义传统的美国在追求经济利益时却更为直接,教育也深深地打上了金钱的烙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历史上看,早在1751年美国建国之前,当时美国教育还完全模仿宗主国英国,就在科学家富兰克林的建议下,创建有实用主义倾向的文实学校,此后一百年内,文实学校始终是美国学校的主要形式,为美国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工商技术人才。   从美国的教育内容倾向上看,美国很重视职业教育,在大量设立职业学校之外,在公立学校的教育中,就已开始为学生作职业准备,如在学校中设置学术组、普通组和职业组,分别面对不同的升学目标。美国的职业学校与公立中学为工商业培养了普通技术人员,而培养高级人才的大学实用主义倾向也很明显。在高等教育中,偏重应用科学,重在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美国首创两年制专业学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工商业人才。这种倾向遭到哈佛、耶鲁等名校的抵制与反对,但由于美国金钱至上的原则,这种趋势直至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全国泛滥而至颠峰。二战后,特别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为了争夺霸权,这种倾向才得到一定的反思。但是,无论如何,只要美国仍然是一个经济利益至上的金元帝国,教育直接为生产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实用主义倾向就很难改变。但是,其他国家却也可以从美国的这种倾向中得到启发与借鉴: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生产,使教育资源、人力与成果直接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而反过来,生产如何更有力地推动教育发展,都是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三、追求自由平等形成美国教育制度与理论发展的开放性与民主性   正如前文所言,美国初创时期,移民漂洋过海来到美洲大陆,在追求金钱美梦的目标之外,也希望在美洲大陆上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国度。而当时的历史情况又为这些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美洲大陆上没有任何封建传统,面对这片荒蛮大地,早期移民可以把人类历史上任何优良传统、制度与理论都拿来实验一番,选择那些符合实际情况的加以运用与创新,因而,在早期美国历史中,就已初步形成了这种熔炉式的开放性结构,接受他国的优良传统,吸取他国的经验教训,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理论与制度。在教育的发展中也有这种特征。就美国教育制度而言,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典型的地方分权制,即教育行政领导权不是以中央而以州为最高单位。在州政府的领导与监督下,成立州教育委员会,作为一州的教育决策机关,依照州教育委员会来确立本州的教育政策,监督一州的教育实施。这种教育制度与其他大多数国家的中央统一领导制度不同。1970年毛泽东与埃德加·斯诺会谈时曾称道过美国的分权制度,确实,把教育领导权分散到各州,即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统一,又有利于各州政府根据各州实情制定相宜的教育政策与措施。   在学制方面,美国与欧洲各国也有不同。英国等国家实行明显的双轨制,劳动人民的子女上一类学校,而贵族与有产者的子女上另一类学校,毕业后从事不同的职业,也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而在美国却自始至终地实行单轨制。这在资本主义国家内是较为少见的。   在教育理论方面,由于美国自身存在的开放性与民主性,美国教育能较积极地利用他国先进理论,应用到本国的教育实践中。如早期的福禄培尔理论、裴斯泰洛齐理论能在美国广泛传播几十年之久,有力地促进了早期美国教育的发展。前苏联教育理论与皮亚杰理论也能应用于本国实情,并加以发扬光大。   四、种族歧视问题对美国教育的困扰   美国是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最富民主性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这种民主性由于金钱的作用有极大的局限性与虚伪性,美国也被各种各样的问题所困扰,其中最严重的仍是初创时期就已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这也在美国教育中投下了沉重的阴影。美国虽然具有相对民主的教育制度,但在建国前就对黑人及印第安人的教育漠不关心,直至南北战争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黑人才获得了受教育权,而今日,在教育领域,美国黑人与印地安人仍是教育中倍受歧视的角色。如美国虽然实行单轨制,但在条件较差的公立学校中,多以家庭状况较差的黑人子女为多。由此引起的校园暴力犯罪也日趋严重。但是今天,又有一些由种族歧视所引起的新问题,由于美国本身具有所谓的自由平等倾向,在美国把不同程度的学生隔离成班,而程度较差的班上往往以黑人子女为多,这便有种族歧视的嫌疑,从而,因材施教便不能实行,于是学生混杂在一起一概按统一进度教学,在加上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勤奋不再为人赞赏,颓废之风却大为盛行。   美国初创时期的历史使美国教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国民素质,实用主义的教育原则,具有开放性民主性的教育制度与理论发展道路,了解这一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其教育现状,但更重要的是,从中取得对本国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①王天一:《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   ②霍力岩:《学前比较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③滕藤:《大熔炉的强音-一美国百年强国历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④孙秉莹:《世界通史纲要》,吉林文史出版社1981年。(完)
299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