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82

Gu。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有关管理创新的论文选题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朱哥笑孔丘

已采纳
学术堂为大家收集了管理类专业最新论文题目20例,希望为大家的管理类论文选题提供参考  A电力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构建--从大数据角度出发  B公司基于大数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与运营研究  新东方教育公司运营模式及优化研究  财务报表视角的雅戈尔发展战略分析  产品设计视阈下HX食品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新零售A公司客户价值评估研究  FNG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及优化研究  共享经济下C公司租车业务竞争战略研究  中庸思维与创新行为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网络意见领袖的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以豆瓣网为例  就业能力对技术工人就业质量的影响机理研究  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研究--以南京为例  感知风险对生鲜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影响研究--以果蔬为例  女性董事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基于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工作场所乐趣、工作投入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  奖酬、工作投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组织创新氛围的调节作用  组织变革认知、工作压力和适应性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  创业板上市公司并购业绩承诺的经济后果研究  大数据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组织学习的中介作用  关系营销导向对营销绩效的影响研究--服务传递创新的中介机制

有关管理创新的论文选题

310 评论(12)

qqwei

只能给你个大概思路,当做借鉴吧,行不行你自己决定。既然对比就要有实例,所以这类论文的基本思路就是例证和数据。中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最好举例有代表性的,然后总结分类。也可以现找资料总结分类,然后举出相应的实例。最好要有数据支撑。然后就是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了。外资企业有哪些,他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哪些共同点,找共同点为主。然后对比总论,中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最后,提出哪些值得学习借鉴的地点,提出自己的发展观点。一般思路就是这样的。问题就是题目太大,建议可以找到差距最大的地方在哪里,把这个地方最为副标题,然后集中分析这一点,这样比较好些。
184 评论(8)

crazylegs

下边这个是我原创的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论文,如果找其他的你到这吧:%C6%F3%D2%B5+%B4%B4%D0%C2&catid=0&frommoney=0&tomoney=0&fromdate=&todate=&ordertype=0&search=1“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时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任何一位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备的基本功。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有创造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能激励学生敢于尝试和冒险,能启发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大胆探索,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精神。下面就通过课堂提问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讨论如下几个问题。一、开放式提问所谓开放式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是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长方形,提出的问题是:谁能看着这个长方形,说一句有关分数的话?听了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是:红色部分占长方形的1/3;蓝色和黄色部分分别占长方形的1/5;蓝色和黄色部分共占长方形的2/5;红色和蓝色部分或红色和黄色部分分别占长方形的4/5。学生回答到这里,如果老师延迟评价,迫使学生继续想下去,还会产生下面的答案:蓝色和黄色部分分别相当于红色部分的1/3;蓝色和黄色部分共相当于红色部分的2/3;蓝色部分相当于红色和黄色部分的1/4;黄色部分相当于红色和蓝色部分的1/4。学生的这些较为巧妙的回答,只有在开放式提问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这种提问考察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诸如此类的提问和要求,在概念、计算、应用题教学和练习中都可出现。提问突出“尽可能多”、“越与众不同越好”等特点,迫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时刻在追求新的,别人想不到的答案和设想。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二、突破式提问所谓突破式提问,是指问题的答案不仅限于所学课本的知识内容,而往往是超越课本知识以外的回答。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仅对于学生只能用课本上的现成知识回答,而是要求学生以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基础,根据自己收集和储存的知识能量,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来回答问题。其作用,一是开阔知识视野,处处留心皆学问。二是培养学生收集、积累知识的习惯。三是建立自信心,使学生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相信离开老师,自己也能获得知识。四是提供一个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其目的,无疑是培养探索意识,保持学习热情,丰富知识基础,为创新精神的形成奠定基础。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在与学生共同了解了元、角、分的一些知识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关于人民币的知识还有很多,谁能把你了解到的人民币的其它知识告诉同学们呢?”这一问题一经提出,对于那些极爱表现自己,又不怕怯场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简直是大好时机。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一个学生说:“我知道壹百元人民币对着阳光看,可以看出有道金属线。如果没有就是假钱。”一个学生接着说:“里面还有一个人头像,如果没有也是假钱。”另一个学生说:“人民币上印有几种不同的文字,是供少数民族看的。”一个学生接着说:“人民币的一个角上有一个或几个小黑点,是供盲人辨认的。”还有一个学生说:“人民币上还有一行字母和数字,那是发行的代号和年代。”……学生了解的课本以外的知识太多了,有的是教师和成年人都不曾知道的。如果不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表现的机会,岂不太可惜了。再说现在是信息社会,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千差万别、千奇百怪,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知识信息的机会,使学生的信息相互影响,相互撞击,相互吸收,对于培养创造性人才也是十分必要的。三、比较式提问 所谓比较式提问,是指教师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众多答案中进行比较、鉴别,选出最优的答案。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比较式提问,能使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得到新颖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比较式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方式之一。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一课、教师出示了两组学生身高的数据,要求比较出哪组学生的身高更高一些。根据这个题目老师提问:“你认为怎样比能更快、更准确地比出结果?”听到这个问题、学生的第一反映是一个一个比,于是一个同学回答:“一个一个地比,把化得的结果记下来。”接着就有同学回答:“可以把各组人的身高数加起来,比总数。”还有同学的思考是“比各组的平均身高。”在这些答案中哪个最好呢,有同学反对第一种比法,认为:一个一个地比容易出错,一会儿第一组的人高,一会儿第二组的人高,比着比着就混淆了。大家对这一认识表示同意。还有同学反对第二种比法,认为:两组的人数不相同,怎么比总身高呢?大家对这一看法也表示赞同。接着大家评论了第三种比较的方法,感觉求平均数比较合理。于是教师抓住时机宣布,今天就来研究求平均数的问题。当教师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后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后,提问:“用什么方法能求出杯中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哪种方法最好?”由于教师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就必然再度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一些学生的办法是,哪个杯中的水多,就往水少的杯中倒,直到水面的高度相同了,测量水面的高度。还有一些学生。的办法是把4小杯中的水合起来,再重新分配,各杯中的水平均分就可以了。根据前一种倒水的方法,一些同学总结出:这是移多补少的道理,不如直接把数字移多补少,更省事。根据后一种分水的方法,一些同学总结出:4个杯中的水合起来,不,如把4杯水的高度加起来;平均分到4个杯中,不如直接除以4,就可得到平均数了。教师抓住适当的时机,引导同学进行比较;假如倒水很不方便,假如数字很多移来补去也不方便。那么用哪种方法求平均数最合适呢?从而使学生在比较和鉴别中总结出求平均数用总数除以总份数的方法。用比较式的方法提问,学生能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既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又进行集中思维训练。根据问题发散,再根据比较集中,不受定势的影响,在众多平凡的答案中产生出不平凡的答案。这才是创造性思维的最终目的。四、猜测式提问所谓猜测式提问,是指问题的答案是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估计、推测出来的,是有待于证明后才能确定的。也就是说,在问题的激励下,学生根据已知想象未知,根据部分估计整体,根据条件推测结果,培养的正是直觉思维能力。这种提问在课堂上往往造成一种特定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的思维能达到三种状态。由于是猜测,学生感兴趣,情绪兴奋——想猜;由于是猜测,学生能放开胆量,要冒险——敢猜;由于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不是信口开河——能猜。而猜测以后的思维状态是急切地盼望证实,所以证实猜测的过程显得极为重要,这就使得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都大大加强了。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了解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当学生的猜测达到火候时,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证明:先观察一组能被3整除的数,发现个位上的数没有任何规律。也不都是3的倍数,排除了两种猜测;然后动手实验,分别用两根小棒、三根、四根、五根、六根、七根、八根、九根等小棒在数位上摆任意的数,从中发现:凡是用三、六、九根小棒摆出的所有数都能被3整除。而用二、四、五、七、八根小棒摆出的数都不能被3整除。这是为什么?经过同学们进一步分析,发现摆出的小棒个数恰是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而这个数字和只要是3的倍数的,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反之,就不能被3整除。
169 评论(12)

BigfoolYoung

学术堂最新整理了十五条好写的管理学论文题目,供你参考:  1、 企业生产性资源的计划管理  2、 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运用  3、 企业系统质量控制的应用  4、 质量管理标准的研究  5、 先进制造技术条件下的质量管理  6、 公司治理中的股东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7、 完善上市公司董事会功能的若干思考  8、 我国利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战略和策略分析  9、 公司合并中关联人的利益保护问题研究  10、 企业购并战略中的核心问题研究  11、 论管理创新  12、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的素质  13、 试论中国加入WTO的对策  14、 论组织怎样做才能实现管理科学化  15、 中国企业应建立独立董事制度
90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