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伯石笋
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龙抬头、清明节、端午节。1、春节即夏历(农历)新年 英文:Chinese New Year时间:汉代前春节为干支历的立春,后来演变为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现今春节时间为: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意义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游神赛会、年例、押舟、祈福、庙会、游锣鼓、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2、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英文:Lantern Festival(龙灯节直译)意义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3、龙抬头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意义龙抬头日处在卯月的惊蛰、春分之间;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为生发之大象,代表着生机茂发,“卯”是干支历十二地支之一,五行属木,卦象为“震”。九二在临卦互震里,震为龙,表示龙离开了潜伏的状态,已出现于地表上,崭露头角。“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时节作为一个祈福纳祥转运的日子,“龙抬头”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出现在文献上将龙抬头与节俗联系在一起是在元代后。元时期把“二月初二”称为“龙抬头”的日子,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二月二”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4、清明节,时间:干支历节气清明当日,公历(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意义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5、端午节,时间:汉代前为干支历午月午日,汉代后演变为农历五月初五,英语:Dragon Boat Festival(龙舟节直译)。意义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子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形势下,我们用现代社会的理念和视角,揭示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对传统节日主题的提炼 中华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依托自然规律的变化,连接起来就是一幅丰富而浪漫的历史文化长卷,多姿多彩、令人陶醉。当我们以感恩、平和、虔诚的心态来解读这幅画卷的时候,会发现其中有取之不尽的惊喜与愉悦。因为,所有的节日都被赋予无限的内涵,无一例外地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趋利避害的自然本能,表现出智慧、聪明与机敏,并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民族感情给予了鲜活的展示和充分的表达,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责任感、极富想象力和极浪漫的民族,这就是传统节日得以传承千百年的内在动力和永恒的魅力所在。 对各节日的主题作以简要的分析: 春节——传统节日的开篇之作,是我们全世界华人心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从过小年开始到大年三十除夕夜,从初一到初七再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每一天都有它独特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春节有开始、有尾声,有思想、有仪式,有对遥远过去的追忆,也有对美好愿景的展望,通过无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谱写了合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篇章。这样的节日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它揭示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和传统的力量。 清明节——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它是一个庄重的日子,祭祖扫墓,一家人、一族人乃至整个民族,追贤思孝、认祖归宗。在天空清、大地明的清明时节,站立在墓前,是无尽的怀念。面对祖先的坟墓,在离祖先最近的地方,与自己的亲人、祖先、先民对话:告慰故人、也告慰自己,求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将心灵得到释放,同时,收获一种寄托,是中国人特有的精神生活。从祭奠亲人的扫墓活动、祭祀祖先和民族始祖的祭祖活动,发展扩及缅怀英杰,包括民族英雄、杰出历史人物、革命先烈。我们经常说,清明到,儿尽孝。我们要孝顺父母,懂得感恩,不能忘本,内在是孝道的传递、弘扬,以及亲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这表现了强烈的道德感,首先是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是孝的表现,进而是孝敬祖先、忠于民族等等。我们民族忠与孝的传统就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同时,它又是一个欢快的节日。春游踏青,播种希望。“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特定时空中,慎终追远、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由此,增强人们对生命过程、生命意义的认识,这也是对青少年认识人生、思考人生的教育。人有生有死,人死了,活着的人要纪念他,更要很好地活下去。这就是中华民族极为豁达、乐观的生死观。我们要把这些仪式与传统坚持下去,成为一种自觉,最终会成为一种可歌可泣的传统文化。 端午节——最具有内涵和活力的节日。它本质上蕴含着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包含着人们对屈原所代表的民族品格的一种追求。包含着人们对屈原所代表的民族品格的追求。端午吃粽子是其节日的象征物,而龙舟竞渡则是其最具活力的体现,展示的是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记忆。 七夕节——一个象征着美好爱情的节日。我们都熟悉牛郎织女鹊桥相见的故事,这一传诵千年的佳话,将中华民族的爱情理念给予了最完美的诠释。“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人类情感,神圣、高尚并充满魅力。而当西方的情人节传入中国以后,我们就不难理解那么多的年轻人在那一天拿着玫瑰花,这说明人类的共同情感需要有一个表达的机会。 中秋节——一年中最迷人的夜晚。“天上一轮才捧出,地上万姓仰头看”,几千年约定俗成的天上与人间的特定景观,天上明月,人间情怀。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中秋节就代表了一种特别的期盼。中秋团圆,家国和谐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理念和永恒追求。 重阳节——实现美好愿望的节日。人们追求和表达的是完美、完善,登高敬老,所以又叫敬老节。表明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体现在我们节庆活动当中达千百年而绵绵不绝。 二、对传统节日体系的把握 中国传统节日的确立与普及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节日文化的生成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是由多种文化元素综合与提炼的过程,是不断的取其精华的过程。由此构成一个完整而和谐的节日体系。 是以自然为取向。尊重自然,随着自然物候的变化,以物喻人,进而引发对社会及人生的感怀。春节、新年伊始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清明踏青、中秋赏月、重阳辞青等,都是踩着自然的节拍。因此,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 是文化的表达方式。是发自内心的喜庆与深沉,蕴涵着对历史与价值的独特理解。其中的一系列的祭祀、聚会或饮食等风俗,都既包含了娱乐或休闲的成分,又有特定的人文取向。 通过节日的各种形式或仪式,将趋利弊害的自然本能、智慧、聪明与机敏发挥得淋漓尽致。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民族情感给予了鲜活的展示和充分的表达,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责任感、极富想象力和极浪漫的民族。 是不断的取其精华的过程。春节是这样一个过程。清明节又是提炼了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三个节日的精华而成为今日之内涵与形式。端午节对屈原的纪念,以一种昂扬向上的体育竞技精神彰显民族性格和精神。七夕节也是如此,有着多种含义,但又是在不断提炼其值得高歌的品格与特征。 同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价值理念充分体现在传统节日的诸种表现形态之中,所以我们将传统节日称作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这是有道理的。由此,可以说,不断注入时代精神,丰富传统节日的内涵,也是其本质的必然要求。 三、对传统节日文化意义的理解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些传统节日里,最容易唤起对亲人、对家庭、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文化同根性的亲和力。在节日这一天,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里,涌动着共同的情感和期盼,这是最令人激动和自豪的事情。 人们通过感受传统节日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能够使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和力量,这对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是难以磨灭的。 历经千百年,不论海内外,这些传统节日依旧能够吸引中华儿女广泛参与和共享,根源就在于她是美好人性的再现,是中华美德的缩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遗产。同时,它又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标志着民族的认同感,成为维系中华民族融合与统一的重要纽带,其传统已经成为国家和民族鲜明的文化和精神特征。这些节日的存在,已经成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纽带。 中华传统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谐为美的社会伦理思想,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到社会和谐的逻辑进程。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社会进步的渴望的文化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朴实、热情、开朗、健康的品质特征,民族性情尽显其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贤、慎终追远等传统伦理观念。 所以,我们对传统节日的研究,是对民族精神的追求,是对人生态度的探索,是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传统节日的价值就在于它彰显民族情感、昭示人生意义、滋养民族精神、它是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尽管各个传统节日的内涵不同,各自纪念与庆祝的形式不同,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就是对民族之根的认同,这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巨大文化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节日是值得全民族人民来纪念的重要日子。 中国传统节日是从远古走向现代,从民族走向世界。它既代表过去,也代表未来,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民族凝聚力的典型象征。 今天,我们纪念传统节日,体悟各节日纪念的对象及意义,使精神生活更加充实,道德境界得以提升。周而复始,岁岁年年,体会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取向,体会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温馨与和谐。
中华传统节日》作文范文,可以参照写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他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所以,清明节也是重要的祭拜祖先的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的就是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是在每年阳历的4月5日,这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打马球、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的习俗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既有祭扫祖坟生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汇报情况的日子。我们一家要在这一天开始大扫除了。新年要有新气象!我们要花一下午的时间来大扫除。姥姥先分配好每一个人的工作:我来拖地和擦门、哥哥来扫地和擦玻璃我们干得热火朝天,每一个人都累得气喘吁吁,我们最终打动了一个“大懒虫”-爸爸。他睡了一会觉,又不好意思地起床了,他也去干活了。我呢,首先要拖地,就拿起拖把,拎起一桶水,开始我的任务,我干得很认真,爸爸不停地夸我。过了一会儿,回头看看我的杰作,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怎么地上都是脚印?我低头看看我的鞋,就一下明白了。原来我是从门口开始往里拖起的,拖干净的地方,又被踩脏了。我只好再辛苦一下,吸取教训,把脚印拖掉,看起来做什么事都有窍门呀!下面该抹门了。我找来抹布,把门仔细地擦了一遍,发现还有一些胶布留下的印痕在门上,用抹布擦布擦不掉,只好用钢丝球来擦了,我终于把它擦干净了。作文“傲依,快过来,把果盘再洗一下!”从厨房里传来姥姥的声音。啊!我正想休息呢!唉,只好再去干了。“这就去!我急忙说。我拿起抹布又去干了起来,忙了一下午,终于完成了我的任务。恩,我负责的地方还真干净!我们一家人干了一下午,却换来了一个干净又整洁的家。
我们今天保护传统节日,起码有三个重要的意义:第一是延续历史。我们常常说,我们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四大古文化当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历史尤其是传统文明,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断裂了。我前些时候到印度,二十几天里,从大城市到农村,从新德里到菩提伽耶,居然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印度妇女穿西式的裙服,她们穿的衣服档次、品位不同,但是都是印度的传统服装——沙丽。印度的音乐学校,教的都是印度的传统音乐。在印度,你想学西方的音乐,可以到西方去学,他们自己的学校始终在传承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第二个意义就是增加我们的民族凝聚力。中国人要有自己的语言和节日,而这一切都是文化。我们到美国看到美国人乡村里面到处挂着自己的国旗,他们的那种自豪感,是出于对自己的制度和文化的自豪。而我们今天的传统文化能够起到这个作用。每一个民族,都应该为自己的文化自豪,这种自豪感,永远是团结、凝聚、唤起一个民族精神力量的最核心的东西。二战时,当德国纳粹军队包围了斯大林格勒,前苏联到了最危险时刻的关头,斯大林曾有过一个著名的讲话。他用什么来激励这个民族?他没有说那些空话,他只是饱含感情地提到一些俄罗斯人的名字。他说,我们的民族,是产生了普希金的民族,是产生了屠格涅夫的民族,是产生了托尔斯泰的民族……就是这些创造了俄罗斯文化的巨人的名字,唤起整个苏联人民团结抵抗意志,最终保卫了斯大林格勒。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维护民族国家统一的坚实的基础。我在台湾讲学的时候,曾经和一个倾向“绿色”的学者谈过一次话,我说:如果李白成了外国诗人、杜甫成了外国诗人、《红楼梦》成了外国小说,你真的愿意吗?他很认真地想了想,很困惑地说:这个……我还真没想过!第三个意义就是增强我们国家的软实力,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增强我们在世界上的竞争能力。光靠GDP,无法保证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先进的民族。大家应该看到,美国今天之所以在世界上一超独霸,不仅靠巨大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更靠它的软实力,包括好莱坞电影,NBA篮球赛,流行音乐,以及众多的影星、球星、歌星等等。好莱坞大片通过美国的故事和人物传达出美国的价值体系、生活方式和道德标准、审美标准,影响波及全球。当我们的青年人都说英语、吃麦当劳、过圣诞节,把去美国留学当成梦想的时候,当我们的许许多多的父母含辛茹苦、省吃俭用,节约每一个铜板也要把孩子送到美国的时候,当我们的青年人熟悉每一个美国球星的爱好、习惯,穿什么牌子、多大尺码的球鞋,甚至可以如数家珍地说出一个西方流行歌星、影星的血型、星座和身高的时候,却不知道孔子是谁、《论语》是什么,我们拿什么来支撑我们自己的民族?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前几年,一个叫亨廷顿的美国教授提出一个观点,在中国学术界也引起轩然大波。他直率地指出,在意识形态的斗争结束之后,不同文明间的冲突,将成为这个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势力斗争的主要原因。不管我们同意还是不同意他的理论,我们必须承认,一个民族对世界影响力的大小,是和这个民族文化力的强弱成正比的。韩国就是用《大长今》横扫了亚洲,让人们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刮目相看。过去,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曾经深深影响了韩国、日本等许多亚洲国家,而今天,和这些国家比起来,我们的文化影响力,却是十分有限的。现在,是日本、韩国的文化“倒流”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