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在它之前出现的文学批评著述,或从一种体裁着眼,如《毛诗序》:或就某一部作品立论,如王逸的《楚辞章句序》,都不是从文学基本理论的角度来揭示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范畴和命题的。然而曹丕的《典论•论文》全文虽然仅有六百余字,但所论及的内容就已涉及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文体风格特征的区别,作家的才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以及文章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的重要的理论问题。《典论•论文》所论及的问题虽有略引端绪,未及详伸言辩的不足,但它所提出的问题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成为建安时代文学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自觉的端倪。由于《典论•论文》在中国文论史上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因而它也就为历来的文学史及文学批评史方面的研究者所瞩目。从各个角度对该篇阐发文意或发掘其理论内含的专题研究可谓代不乏作。 
《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较早的一篇专论。《典论》是曹丕做太子时候写的一部专著。据《三国志》注引《魏书》说,曹丕写成《典 论》后,“集诸儒于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又引胡冲《吴 历》云,曹丕“以素书所著《典论》及诗赋饷孙权,又以纸写一通与张昭”。据《魏志》载,魏明帝太和四年二月戊子,曾“以文帝《典 论》刻石立于庙门之外”及大学,共有六碑。说明曹丕本人及其后人都很重视这部《典论》。《典论》全书大概到宋代已经亡佚,今存完篇只有一篇《自叙》和这篇《论文》。 曹丕在本文中,批评了两汉以来轻视文学的观点,指出了文学应享有独立地位,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其中涉及到:文学 的价值问题,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问题,文体问题以及文学批评的态度问题,等等。曹丕将文学的价值,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学摆到了与事功并立的地位。这是对儒家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传统思想的补充、完善和发展,把“立言”的内容丰富了,从而突出强调了文学的“经国”作用和“不朽”意义。在作家个性问题上,曹丕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气为主’的论断,并且作了具体论述。“文气”说遂由此发端,逐渐发展成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对后代影响很大。对于文体问题,曹丕提出了“夫文本同而末异”的观点,说明各种文体既有共同的原则、共通的东西,又有具体的规则、不同的要求,所以既要研究其一般的规律,也要注意其不同的特 征。曹丕抓住了“本”与“末’的关系来谈文体问题,有辩证的观 点,同时也纠正了前人只限于本而不及其末的片面认识,是很有创见的。后世之文体研究,如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论》,李充《翰林论》,刘勰《文心雕龙》等,大略从此肇端。关于文学批评 的态度,田是立足于实际,批评了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贵远贱 近,向声背实”,二是“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都具有针砭现实的作用,同时还具有相当的概括性.所以一千多年来常被人们引《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它对文学全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标志着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其中论述到有关文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虽是提纲挚领式的,未及全面展开,但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刘勰在评论曹丕的才情时说,“乐府清越,《典论》辨要”(《文心雕龙才略篇》),以“辨要”二字概括《典论·论文》的特点,是非常准确的。它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吴小平)
《典论》是三国时代曹丕的一部学术著作,写于曹丕做魏太子时期,原有22篇,后大都亡佚,只存《自叙》、《论文》、《论方术》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