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灝
回答
青出于蓝:南北朝时,李谧18岁就拜当时的大学问家孔璠为师。孔璠知识渊博,为人谦虚,学生们都很敬仰他。李谧拜他为师后,学习非常刻苦。没过几年,甚至连孔璠都有不如李谧的地方了。一次,孔璠读书时不太理解书中的一段话,就请教李谧:“你看这段话是什么意思?”李谧认真地分析了那段话,然后详细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有人问孔璠:“你做老师的倒要请教学生,就不怕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吗?”孔璠不在乎地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老师也不是固定的,谁懂得多,谁就可以做老师。”问他的人听了,信服地点点头。卧冰求鲤: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迷途知返:三国时,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中医学家叫皇甫谧,他从小就被过继给叔父,深受宠爱,养成了贪玩厌学的坏习惯。到了17岁,他仍“未通书史”,被人们嘲笑为傻子,叔父和婶母都很伤心。一天,婶母把贪玩的皇甫谧赶出家门,想以此教训他。谁知皇甫谧到街上买了一些瓜果献给婶母,以为如此“孝顺”一番,便可平息婶母的盛怒。婶母却将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着泪说:“你要是真心孝顺,就应该好好儿读书。”皇甫谧很惭愧,流着泪表示要改过自新。从此他刻苦攻读,虚心求教,终于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后来,皇帝听说他很有学识,想请他去做官,他却回绝了,并向皇帝借了一车的书回来读。此后,他一直学以致用,笔耕不辍,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忍辱苦读书陈平是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当代人传承文化的例子有:1、郭畅旭在常州武进国家高新区喜盈门社区,有一位95后的小伙子郭畅旭,经过13年的学习摸索,遍访名师,不但创立了自己的麦秆画创客工作室,成为麦秆画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获评江苏好青年提名奖,这项艺术自起源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目前已成为国家级的“非遗”项目。“95后”小伙传承国家级“非遗”麦秆画。2、丁力湖北咸宁90后小伙丁力是叶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创作中,丁力以传统文化为素材,目前已创作出敦煌莫高窟、大唐西域记等系列作品。3、李子艺因深受父母做面塑影响,李子艺在少年时期便立下传承和传播非遗文化的远大志向,为此,她努力学习、苦练技艺。就读于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后,她以作品会友,结识了一群致力于非遗文化传播方面志同道合的同学,并于2020年3月注册成立了"徐州子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正式走上了创业之路。4、孔丽琴孔丽琴,1980年生,做扇子是孔丽琴的工作,对扇子文化的学习是她的一大爱好,所以她平时还不断地研究中国扇艺文化,她认为只有真正的理解扇子文化才能将心融入在制扇的工作上,做出一把把带有“历史文化”的扇子。除了制扇技艺高超,为了做好制扇技艺的保护和挖掘工作,孔丽琴还积极投身于带徒传艺工作中,做好“传、帮、带”工作,将所掌握的制扇技艺倾囊相授。5、梁晓曼1993年,梁晓曼出生于番禺北亭村广绣世家,自清朝以来,她的家族世代以制作广绣为生,梁晓曼是最年轻一代的广绣传承人。从五六岁开始,她就跟着母亲梁秀玲(广绣大师)学习广绣。为了探索广绣更多的可能性,梁晓曼上大学时特意选择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想将广绣融入到人们的生活环境中。
古代有:《青出于蓝》【传统故事】南北朝时,李谧18岁就拜当时的大学问家孔璠为师。孔璠知识渊博,为人谦虚,学生们都很敬仰他。李谧拜他为师后,学习非常刻苦。没过几年,甚至连孔璠都有不如李谧的地方了。一次,孔璠读书时不太理解书中的一段话,就请教李谧:“你看这段话是什么意思?”李谧认真地分析了那段话,然后详细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有人问孔璠:“你做老师的倒要请教学生,就不怕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吗?”孔璠不在乎地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老师也不是固定的,谁懂得多,谁就可以做老师。”问他的人听了,信服地点点头。现代有:中国未来发展的总规划师,习总,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人事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经磨难,一次次凤凰涅槃,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观,最根本的就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基因的伟大精神支撑和崇高价值追求。钱穆先生曾说,对本国以往历史须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如此“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乃这个国家独有的精神遗产,不尊重不善待传统,难免逐渐丧失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更谈不上文化发展、文化强国。进而言之,尊重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都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