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语言沟通与艺术表达论文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94

nijiaojay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语言沟通与艺术表达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放在你手上

已采纳
由于汉英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别,许多日常行为在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异同点及常见的语用失误,使大家进一步了解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及语境中被正确使用,才能体现出它们的交际价值,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有极大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汉英文化差异 褒奖语及应答 语用失误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语言使用除了受到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制约,还会受到使用规则的制约,这儿的使用规则即指语言所属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决定语言使用是否得体。由于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而“文化既有其统一性、延续性和共有性,又有其差异性和变化性。”(胡文仲,1985) 褒奖行为这种社会现象存在于每个社会群体,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的交际活动,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联络感情,巩固和加强交际者之间的团结,起到社会润滑油的作用。美国语言学家Pomerantz指出,褒奖语是一种支撑性行为(supportive action),也是一种评价性行为(assessment action),也就是说,称赞语不仅有称赞的性质,也有评价的性质。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汉英文化在褒奖这一言语行为上的相似点及文化差异,并对由此产生的语用失误作一分析,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在跨汉英文化交际时如何恰如其分地称赞对方并知道怎样对对方的称赞做出正确得体的语言回应,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相似点 1.注重礼貌待人 言语交际中所体现的礼貌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恭敬的态度和礼貌的语言。 英语文化中也充分体现了对言语行为中礼貌原则的体现。利奇(Leech ,198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用学和人际交往中修辞的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新的归纳和分类,即由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等六个准则构成。 后来的一些东西方学者相继从不同角度对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探讨,使礼貌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礼貌原则反映到行为中,在称赞、感谢等表达上,汉语和英语存在着不少相似之处。如, (1) 你做的饭真好吃。 (2) Thank you for your 提倡谦虚态度 一般认为谦虚是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美德,但是,在英语文化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汉语的谦虚表达中,对于来自对方的称赞和评价,一般不采用全面赞同的应答,而采取“缩小规模”来表示同意的策略。如, (1) 甲:你刚才唱歌唱得真好听。 乙:是吗?不过我觉得我没大放开。 (2) A: You have a nice one-room B: Y The rent is It is a 说话人通过赞同、认可来称赞对方的行为,听话人通过谦虚、礼貌的态度来应答,从而创造出“和”的气氛,这是汉英语言在会话中的典型表现。褒奖行为带上了社交礼节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维持了人们之间的圆满关系。 3.讲究协调和谐 很多东方国家包括中国有史以来在社会结构上一直是家族式的,形成一种聚合模式,其特点是从众意识较强,不想突出个人,注重与他人“和为贵”。我们不难发现在学校里,有些说话讲究艺术性的老师批评学生时很讲策略,如你的文章写得很好,要是字再漂亮些就更棒了。老师把批评书法和称赞文章结合起来,减弱了批评的味道,学生容易接受,对维护和谐的师生关系起到了良好作用。中国有以“和”为轴心的文化,中国人常常无意识地、微妙地运用这种“和”文化来相互理解,彼此达到和谐的关系。 英语国家大都是异族混居的国家,成为一种离散模式,其特征表现为相互疏远,讲究个体独处。不过,他们的社会也并非没有在“协调”上下功夫。西方语言哲学家及语用学家格赖斯(Grice)在1968年就提出了会话所需要的四个协调原则:(1)说直话,不要说没有十分把握的话;(2)掌握信息数量,不要给予超出所需的信息;(3)说有关内容的话,不要离题;(4)说话要明快、简洁、条理清楚。这四个原则被认为是语言交际的一般会话原则。 三、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差异 1.褒奖方式的差异 一个美国学生和一个中国学生应邀去日本朋友家做客,虽然过后中国学生对美国学生说日本饭菜并不迎合他的口味,但在吃饭及做客后告别时,他却一直不停地在主人面前说饭菜如何地美味可口。美国学生觉得中国学生说了假话,让人听上去很虚伪。他认为如果是自己的话,他会说一些感谢的话,但同时也会率直地指出饭菜不合口味。对此,中国学生的解释是说饭菜可口是感谢的一种表达,并不是虚伪的恭维。 英语文化中,人们习惯把对对方的敬佩和感激用不同的言语行为表现出来,假使要称赞他们,也是采用评论性的、限制性的,而且是高姿态的称赞方式;而中国人面对同一对象时,其称赞、感谢的言辞是不带评价的、全面肯定的、低姿态的,往往被西方人看成过分谦虚了,是虚情假意、恭维奉承的表现。 2.褒奖范围的差异及不同观念 汉英文化中不同的传统和价值观念导致了褒奖范围的差异,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宗教信仰、收入、年龄等都是需要避讳的话题,如我们对此类问题进行称赞会使话题陷入尴尬境地,影响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和英语中的褒奖话语相对比,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褒奖语涉及到对对方性格、内在品德及精神的赞美和钦佩,如常可以听到以下的寒暄语。 (1) 你脾气真好,对孩子这么有耐心。 (2) 你起得总这么早! (3) 你学习真努力! 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还体现在对于同一褒奖点人们的不同观念。一种文化普遍认可或认为是具有价值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得不到承认,或加以摈弃;一种文化认为是文明的、适宜的言语,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被认为是落后的、无礼的行为。让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话题进行探讨,对此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①体重。这是一个在两种语言中出现频率都很高的话题。过去,中国人见面如果说对方“发福了”“胖了”是一种恭维,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对健康及审美的需求,很多人反倒愿意听别人说自己“瘦了”,可我们仍不能否认,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说对方“发福了”“胖了”仍含有恭维对方生活条件优越的含义,而说对方“瘦了”一般情况下也表达了对其身体状况的关切;在英语文化中却没有这种含义,人们把体重超标看作是不健康的标志,所以说对方胖会被理解成暗指对方体质下降,而说对方“瘦了”毫无疑问是句恭维话, ②金钱。对中国人来说,称赞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是一种恭维,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恭维还会带有羡慕的成分;在英语文化中则不然,人们更看重个人通过努力而得来的财富,这种观念在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③友谊。汉英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都重视友情,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取向以情感为中心,认为朋友,特别是好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讲义气,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真够意思”“够哥们”“够义气”这样的恭维,这在英语文化中是听不到的。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人际关系取向以工作、志趣和活动为中心,朋友关系中仍然强调独立、自主和竞争,相互之间没有义务和责任。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给他身处困境中的朋友提供帮助是很正常、无可厚非的。 ④外貌。中国女性在公开场合或丈夫在场时受到异性对自己外貌的褒奖时,多数人会觉得不好意思,有时甚至会觉得不雅,有失体统;英语中人们对女性外貌、化妆和服装等的称赞是很普遍、很自然的,而且自由度很大,基本上不受年龄、地位、场合和熟识程度的限制。 ⑤家庭成员。中国人倾向称赞对方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对方的孩子;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倾向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是因为中国人家庭观念浓厚,认为家庭和个人是一体的,所以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有“自我表扬”之嫌,而称赞对方的家人事实上就是在称赞听话者本人;而多数西方人自我观念意识强,这种独立性往往使他们对自己的家庭成员不吝赞美。如, (1) 你女儿长得真漂亮! (2) 这么短时间不见,你儿子长这么高了! (3)(母亲对女儿) You look so lovely in your new dress! (4)(丈夫对妻子)What a nice dinner you gave us!

语言沟通与艺术表达论文

199 评论(11)

q93294978

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而且也是护士与患者沟通、实施身心整体护理的“桥梁”。无论是在向患者做入院介绍、围手术期的护理,还是为患者做各种健康指导,护士必须使用语言与患者沟通交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给以启发、开导、宣传有关的保健知识,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积极的配合护理活动。言为心声,护士良好的愿望,诚挚的关心与美好的心灵,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美好的语言,可使患者感到温暖,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产生药物不能起到的作用。本文就护患沟通中的语言艺术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 注重语言艺术 提高护理质量 语言是护士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的工具,培养良好的语言素质,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 礼貌用语可使患者感到温暖、亲切和受到尊重和重视。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具有信号作用,是可变的,它是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护理人员本身,应使自己始终处于心境愉快的状态,随时给患者以开朗、豁达、友好的亲切感。通过自身的情绪感染患者,使其感到愉快、振奋。比如,接班后来到病房,首先微笑着向患者问候一声:“大家好!”虽是简单的3个字,却在短时间内拉近了护士与患者间的距离,使患者心情变得轻松、愉快。作为一名护理人员不但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还必须培养良好的语言素质和表达能力,做到态度和蔼文明待患,并宽容大度,以获得患者信赖,解除患者不利于治疗的各种心理反应,以提高治疗效果。护士美好的语言可以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药物或其他治疗都不能代替的积极作用,可以给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 2 运用通俗的语言 面对不同的患者要将科学专业性的语言通俗地表达出来,使患者一听就懂,当患者向护士咨询问题或护士向患者做防病宣传时,应避免咬文嚼字和使用医学术语,以免患者误解,产生不安心理,要用简单且通俗易懂的话语,说话时语气温柔,不能有丝毫的冷淡态度。反之,护士表情冷淡、语言生硬,就会使患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使其情绪低落,从而产生对疾病不利的因素,影响治疗效果。此外,护理工作中语言的规范性虽然不像播音员、教师那样要求严格,但也应该是非常严谨的,有些词读音相似,词义却大相径庭。例如:致病和治病,如果用的不准确,极易产生误解。 3 注意语言的艺术性 是实施心理护理的重要措施 护士要以自己的社会工作角色要求自己,以患者的心理状态去理解患者。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在患者面前的语言,对患者身心的影响有时是难以估量的,如一位患癌症的患者,一旦直截了当的告诉其病情,其心理活动就与死亡发生了联系,这种联系将一直伴随着患者,直到康复或死亡。患者一开始会拒绝接受身患不治之症的严酷现实,怀疑诊断,一旦确诊无误后,患者对疾病感到愤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迫使他与疾病妥协,导致精神崩溃。所以语言的灵活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句好的语言,一句体贴入微的问候,可使患者得到极大安慰,从而缩短护士与患者的距离,增强亲切感,使患者感到满足和对生活充满希望。因此护士要经常换位思考,这样才能使自己从漠然处之或不耐烦的心情转入到理解、同情和主动劝导、安慰患者的心理环境中,所以不断提高语言艺术水平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能表达出护理工作者的良好愿望和诚挚的关心。护士与患者的交流既要有问寒问暖,更要重视鼓励性,鼓励性是建立在真诚的思想感情基础上的。 4 注意仪表和举止艺术 护士的仪表和举止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可对患者产生很强的知觉反应,一位合格的护士应具有文雅大方、稳重端庄的仪表,包括衣着、谈吐及恰当的站、立、走、坐等姿势,大方的仪表、恰当的举止,能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尊敬感。很难相信,一个衣着不整、服饰邋遢、举止不雅的人能护理好患者。护士的仪表举止还体现在关心患者生活上,如门诊输液患者,中午进餐在输液中进行,在没要求的情况下为其倒杯开水,递上干净毛巾擦拭一下手,帮其打开饭盒盖等等,这些微小的举止都能让患者感动不已,这种没有语言的交流方式很重要。这是向世人展示护患关系已不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之上的关系,护士在工作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命令式的语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教育程度、信仰等,将语言及非语言交流的方法与技巧恰当地融为一体,使患者感到亲切和体贴,从而建立起信任、依赖的感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总之,语言是一种内涵非常丰富的艺术,它是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我们懂得了语言的重要作用,并能择优使用,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148 评论(10)

lixianprince

说话是一门不是人人都能学会的艺术,有些人说话不是啰嗦就是说不到重点,这也是一项很大的缺陷。其实这并不是嘴笨,而是这个人还没有学会这门所谓的“说话艺术”。母亲时常教育我,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就在于他的所表达出的言语。如果你说话时常带着点讥笑和取笑,那么你这个人肯定不会有什么朋友。如果你说话带着点命令和指挥,那么会让人感到不爽,自然而然也就被人孤立。如果你说话是以说软话,恳求人家的,那么你就会被人指指点点,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后果。如果你说话十分啰嗦,而又从不注重你所要表达的重点,人家听起来不厌其烦,那么谁也不喜欢与你一同交流。我也不是一个特别会说话的一个人,有些时候,往往我一出口,那么麻烦也尾随过来了。母亲却是一个语言艺术很强的人,说话,并不生硬,表达出的也能给人一个好的印象或者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有些适当的时候,说话要变得婉转,这样别人也不会太过于伤心,特别是在拒绝别人的同时,本来是自己没有守约,更不能用理直气壮的语气回答。对于一些长辈时,说话要有礼貌,要以您来尊称,说话时不能以质问的口气。有些时候我们不是时常对跟父母撒娇索取东西吗,对,其实这也是一种说话方式,这样可以促使给人的好感。在面对你特别不喜欢的人语言的挑衅时,更不能横冲直撞的对对碰,而是要心平气和,这样会显得你很有涵养、不易动怒,人家就会尊重你,对他自己的行为道歉。说话不仅能表达出你的想法,还可以伤害一个人,又可以把你好或坏的印象留在别人的脑海里,还可以看出你是个怎样的人……生活中我们最不可缺少的就是语言的沟通,尊重这门艺术,更深入了解这门艺术!
132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