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yiqian
山西经济做好转型发展需要坚持三大战略,担当山西责任。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能源供给、消费、技术、体制革命和国际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实质性突破,构建内陆地区改革开放新高地,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将山西省建设成为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三大战略是国际国内大背景下,山西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定位,既是 山西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构建山西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还是山西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取向。三大战略是一个有机整体,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是战略层面的总任务、能源革命排头兵是战略层面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内陆地区改革开放新高地是战略层面高质量开放的社会机制保障。只有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才可能保障资源型经济的真正转型发展。以百强企业为代表的山西企业和企业家,必须深刻理解三大战略的战略意义,准确把握三大战略的内在机制,精准定位在三大战略实施中的战略任务,围绕三大战略,找准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举措。在大背景、大战略、大思路下,形成企业发展的大方向、大格局、大战略、新路径。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必须深刻认识“三大战略”对山西企业的战略导向,战略支撑,战略意义。认真研究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这样一个平台上如何把企业的定位找准,构建起立足平台,快速发展的企业战略路径。认真研究在能源革命排头兵艰巨任务中,如何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扮演好排头兵的重要角色,在做好排头兵的同时,突破产业发展桎梏,依靠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依靠技术革命,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形成。认真研究内陆地区改革开放新高地的特殊性,在“内陆”这个特殊定位上下功夫,针对示范区平台、排头兵任务,在开放机制、创新驱动上形成思路,找准出路,构建新路,形成“高质量开放”的山西优势。由新高地、排头兵两个战略举措和示范区一个战略目标构成的三位一体战略布局,为山西未来的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构建起了总思路、大格局,大通道,以百强企业为龙头,应该能够走出山西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尽管山西经济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随着全国经济的增长也呈现出了巨大的变化,如服务业、房地产业的发展和电信业的进步,但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山西仍处于以重化工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对于全国来说是落后的。山西经济的发展距离进入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基本上还处于第二次科技发展浪潮的阶段,仍然处于数量上的原始竞争阶段,甚至对于代表第二次浪潮的产品质量上的竞争,即简单的竞争,山西也仍处于落后的状态;还不能全力进入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竞争,即局部竞争的状况;当然距离进入品牌竞争、知识竞争,也即整体竞争的时代就更远了。
近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结构深层次矛盾的困扰,山西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思路,制定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说,“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赶超发展为战略,以跨越发展为目标,在中部崛起和全国竞相发展格局中再造一个新山西。” 这一战略以推进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重要抓手,以安全生产为重要保障,大力推进以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四化道路,主要包括:在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力求再造一个新山西。山西省省长王君说,“我们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努力走出资源型经济全面转型的新路子,实现主要指标翻一番。” 煤炭是山西的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山西省大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煤矿井数由2600座压减到1053座,办矿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多家,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今年1至4月,山西煤炭产量达到56亿吨,增幅达3%。 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形成的以煤电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大型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完善了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提高了矿区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了矿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有机统一与协调发展。大同煤矿集团规划和建设了塔山循环经济园区,构建了“煤炭-电力-建材”、“煤-电-化”一体化产业链。“我们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走环循经济的路子,实现了对资源的吃干榨尽,产销量过亿吨,获得了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发展空间。”同煤集团董事长吴永平说。 目前,山西正抓住国家将山西列入循环经济试点省份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机遇,确定了20户省级工业循环经济试点企业、4个省级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其中太钢、潞安、丰喜和安泰等4家企业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今年4月,山西省启动了“大水网”工程,投资300亿元建设“两纵十横”贯穿全省的水网体系,到2015年,全省年用水总量将由现在的63亿立方米提高到86亿立方米,供水区总面积可达66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将达2400万。同时,着力抓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工程,在2010年启动实施大同、晋中和运城3大现代农业示范区16个县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再实施26个县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记者在陵川县夺火乡琵琶村看到,“一村一品”工程让这个嵌在半山腰间的贫困村庄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全村124户、464口人,在今年4月份建起了60栋黑木耳大棚和50栋香菇小棚,还有13万根椴木栽培食用菌。文水县大象禽业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已形成禽繁育、饲料生产、蛋品贸易等5大板块和多条产业链,带动了山西及周边省市10万农户创收。 未来几年,山西省将加快推进太原都市圈和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建设,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目前,“百镇工程建设”已启动,今年将对21个示范镇进行集中扶持,为全省小城镇建设树立样板,发挥其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推进市域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