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lqn
中华自古就是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一笔巨大的财产文明不是从来就有而是长期的沉淀和积累。文明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们交流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必要… 
泱泱中华,浩荡五千载,其传统道德,正是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积淀而成的。儒家“仁、义、礼、智、信,”指导了数不清的华夏儿女,但是,陈旧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也束缚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在封建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传统品德与在世界经济大潮下催生的现代精神在这个新旧更替的时代相遇。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传统品德与现代精神呢?首先,我们要辩证地对待传统品德。中国传统道德中包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见贤思齐的自律精神,以及勤劳俭朴、自力更生、诚实守信等等,这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优秀道德遗产,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道德资源。当然,作为一种阶级产物,它也存在着一定的陈旧性,对现代社会并不能完全适应。譬如说对于“女子无才便是德”或者道家早期“民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思想就要彻底批判。现代精神,作为一种新时代新经济环境催生的产物,能够很好的适应这个新的时代,它主张快速、高效、节能,主张民主、科学、创新,主张人权,主张尽可能多的创造财富。但是,现代精神中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问题并没有明确的指导性内容。现代的科技,现代的对世界对社会的先进的认知,是人们对于人与人,对于人与社会,人与这个地球的关系有了极为深刻的理解,这固然是时代的进步,但也是人们变得过于理智,过于相信科学而少了一些浪漫主意的认知,这也使得现代精神中对于人类社会的指导作用显得生硬。由此可见,单纯的传统品德或是现代精神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实际上对于传统品德与现代精神,我们应该本着一种互补的态度来对待。譬如于丹的论语心得就是一种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的融合,她用现代的理解来诠释传统品德中起着纲领性作用的《论语》,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她以现代精神来解读传统品德,又以传统品德来指导现代精神,使得传统品德与现代精神都得到了升华,创造了一种富有古典韵味又有时代气息,更加贴近人们生活,易于被人接受的融合文化。传统品德要求人们做到仁、义、礼、智、信,而现代精神倡导民主、科学、创新;传统品德对女子的三从四德需要抛却,现代精神对于规范人们思想亦不成熟。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个传统品德与现代精神相融合的支点,即二者的共同之处,使之去芜存菁,水乳交融,创造一种既富现代气息,又凝聚传统文化,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的新的思想品德。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以文明著称的民族,一个不经意间的微笑,一次慰藉人心的宽容,都会深藏在我们心里。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我的姥爷是一位癌症患者,生活无法自理,疼痛感难以忍受。家住一楼的赵爷爷知道后,每天自愿来到我家给姥爷按摩,减缓病痛。妈妈说,赵爷爷也是一位癌症患者,还是一名退休的老军医。“叮咚”不用说,一定是赵爷爷来了。赵爷爷已经七十多岁了,眉目之间透着一股认真的神情。赵爷爷走到姥爷的床边,忙问:“感觉怎么样,还难受吗?”又说,“你中午把我带的发糕吃了,别吃太多。”说完坐在凳子上,边跟老爷说话边按摩。她用热毛巾裹住脚,这样可以活血,把毛巾拿开后,右手大拇指按揉脚心,左右分别揉20下,然后换另一只,速度缓慢、均匀。手型的变化像水母一样,一张一收。爷爷很有耐心,不时地问问姥爷力度大了还是小了。接着,赵爷爷又用热毛巾把脚裹住,从上到下仔细的地打脚面,有时停下来按揉穴位。爷爷又抹了一些红花油在姥爷脚上,均匀抹开后,红花的药香顿时飘满整个屋子。渐渐地,姥爷竟然打起了呼噜。赵爷爷给姥爷无偿按摩了一个多月,还经常送来一些营养用品、手工点心等。现在,姥爷吃饭有胃口了,动作灵活多了,这一切巨大的改变,都离不开赵爷爷的用心。赵爷爷一家为姥爷做了这么多,老爷怎么好意思呢?一天,姥爷到楼下散步,碰巧看见赵爷爷在自家的小花园里干活呢。“这么早就起来干活了?”“是啊,好多蒜苗都被野猫踩断了,活不了了,蒜苗四周没有依靠会折断的,我正发愁呢。”“那你忙,我先走了。”姥爷若有所思地走了。于是,姥爷动员我们全家来栽蒜苗。看这阳台上一排排的蒜苗,这是我们家的一道风景线。姥爷每天都要在阳台上“巡视”,定时浇水。一个星期之后,蒜苗终于长得又长又粗了,姥爷立马把蒜苗送到赵爷爷家。赵爷爷感激地说:“真是太及时了,如果没有你的帮忙,我的那些蒜恐怕要烂在地里了。”之后的日子里,赵爷爷和姥爷经常在一起聊天,最近,他们培育了“无土栽培”蒜苗,就是只用水种植蒜苗。这样长出的蒜苗更绿,更嫩。你羡慕我们这样和睦的两家吗?那么从现在起,多关注一下你的邻居,你们也会和和睦睦,开开心心地过每一天。
“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都应该必须具备的基本品德,而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不仅要有这种品德意识,更重要的是要付之于行动上面。在这里,我想将我所遇到的事情,与各同学进行交流,谈一下我自己的感受。 记得在一次放学的路上,我背着书包沿路行走回家,当时正是放学高峰,人来人往,络驿不绝。 就在这时,我听到了一声声悦耳的笛声,那笛声宛转悠扬,时而平缓,时而起伏,于是,我顺着那笛声的方向寻找,终于让我找到了笛声的发源地。这一找着实让我吃惊不小,出现在眼前的场景使我的内心很震撼,原来那个吹笛之人是位瞎子叔叔,在他的周围有许多人在听,人们都边听边把钱放在了地下的盘子里面,都在纷纷伸出缓助之手,都在对一位残疾人进行帮助。 尽管这位叔叔是一个残疾人,但他并不是一味的向别人索取,而是凭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同时也能带给大家美好的音乐,使大家共同分享着音乐所带来的快乐,难道这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吗?你听,他吹出的笛声是那么动听,是那么的悦耳,你看,他的表情和吹笛的动作是那么的认真和专注,这不禁使我对这位残疾叔叔产生了敬佩之意,真是身残志不残啊!于是,我把这几天存的零花钱全部都送给了瞎子叔叔,真心诚意的表达我一点点心意,也算是我对残疾人一点微不足道的帮助吧!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还要回家做作业,我背着书包慢慢地离开了那叫人心痛的场景,耳边那悠美动听的笛声也随着我远去的脚步,越来越小,越来越远,直到被大街上十分喧闹的声音所淹没。 经历过这件事情之后,我内心感悟了很多,残疾人他们虽然是弱视群体,到他们并没有为自身残疾而自暴自弃,而是顽强的、坚强的活着,愉快的度过他们的每一天。而我们做为正常人,为什么不好好把握住每一天的到来,不努力、不奋斗、不好好学习呢?连残疾人都能做到很多很多,做为我们正常人还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 我们的整个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大家庭的每一份子,是不是应该去了解弱者,去帮助弱者,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困难,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尽一份微薄之力去相互帮助且互相团结,我深信,大家庭的每位成员都会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只有这样我们的整个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