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2

Numbert6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经典电影赏析论文1500字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xq123lxq

已采纳
心理游戏 DAVID FINCHER是个出了名无视观众智商的导演。从《七宗罪》到《搏击俱乐部 》,他挖了大大小小无数个坑,大家就跟着往下跳,并且跳得心甘情愿,跳得乐此不疲。每次当你兴奋得以为你已然通晓了真相,他又来个180度的大反转,猛地给你一闷棍,一脸的坏笑:"你丫还嫩了点"。最难得的是为了那恍然大悟后的惊喜,观众们竟也期待着被涮。不过这部《the game》确实有些马失前蹄。    尝试着理解编剧的思路,大概是想要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NICK亲眼见证了父亲的死亡,潜意识里一直隐现着童年时父亲自杀的阴影。这个童年时阴霾的记忆影响了NICK的婚姻关系,兄弟情谊,还有行事风格,弟弟想要帮他走出来,便雇请了某个神通广大神机妙算无所不能的组织布下了这天罗地网。    首先容我来感叹一下这个CRS组织的神机妙算。设置的一道道未卜先知的关卡不算,单说那最后的一跳,一栋大楼四个方向,他怎么就掐算得出尼克会从那个角度扑出来,不偏不倚砸得恰到好处,岂一个精准了得。那么小的一个气垫,他又是怎么得知风朝哪一个方向吹,稍有差池,我们亲爱的NICK就不知被斜抛到哪去了,真是如有神助,活见鬼了。    再说精神承受能力的问题,这帮家伙尺度未免也太大了吧,电梯事故,被丢到墨西哥这些不在话下,把人反锁在车里丢进大海,他们就料定了NICK会那么冷静,还会随身携带个门把手,简直就是魔术师玩水底逃生,堪称骨灰级别的恶作剧。感慨NICK的和善,换作是我,如果有人放个图钉在你椅子上,等你破口大骂的时候跳出来喊“SURPISE!”,早就毫不犹豫的还他精准的一拳。另一方面,你不得不折服于那些恶作剧的想象力。中西美术的张勇老师曾给我们炫耀当年的经历。一早醒来,发现校园的树上挂了一圈的自行车,那叫一个飞扬跋扈放肆的青春。想想现在,想象力的匮乏,恶作剧都不上档次。    故事很多情节设置的令人费解,逻辑上也值得商榷。硬生生的把那些突兀的戏码砸给了来不及反应的观众。不过电影本来就是制造不可能的,再离奇的情节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就主题而言,应该是想表达圣经里的那句话,“我之前是盲的,现在我能看清一切”,这原应是一场对迷失灵魂的救赎。但是拍出来的效果却是比较作,有些值得挖掘的东西表现得相当肤浅,比如两兄弟之间的感情,父亲对NICK的影响,都可以成为悬疑背后的原动力和推动力。但是电影的展开把这些可能性都抹杀了,编剧暗含了一个逻辑即无论过程怎样,只要最后的最后尼克纵身一跳,只是简单的重现父亲当年的情境,那么一切都能迎刃而解,NICK就此过上幸福的日子,多么天真浪漫的想法阿。    从心理学上讲,人的精神创伤都与童年遭遇有关,生命的初期最深的烙印源于父亲和母亲的形象,基因也好,性格也好,这种影响都是根深蒂固,不可磨灭的。童年的经历对我们的人格铸型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也许一辈子都生活在童年所形成的诸多模式中而浑然不觉。或者为童年所丧失的所缺乏的需要的满足所牵制而精疲力竭。表面上看来我们是自由的,实际上我们总在相似的情景中,不自觉地经历着同样的开始和结束的过程。NICK的成年生活中不断地遭遇分离、磨难和冷漠,关于父亲最后的画面总是不时地在脑海里“情境再现”,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作“强迫性重复”,当然,这种再现并不是主观愿意的,它是一个潜意识过程。 在他的潜意识里试图通过再现当年的创伤,以期创造机会修复它。然而这种企图往往是无效的,它不仅不能真正有意义地修复创伤,反而使人不断地再经历创伤。   事实上,不仅要经由那些让我们痛苦的症状,在精神分析中,更重要的事要去了解、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深层的心理需求和冲突,卸除掉在长期生活中铸就的铜墙铁壁般的自我防御体系,然后轻装上阵,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之境。而影片中根本就没有解开关于父亲的那个结,NICK曾试图向女管家探询,可也只是不尴不尬,不生不熟的轻描淡写。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步父亲的后尘,正说明了他还没有解开那个结。莫名其妙大团圆的结局,是庆祝他终于找到了祸首,还是庆祝他的大难不死?他真的被救赎了吗?他果真重生了吗?刻意的让主角复活,导演一定很得意“看,你的死也是被我算计好了的。”死也由不得你,这种复活在我看来更有一番悲凉。如果没有最后五分钟的狗尾续貂,这部影片给人的思考也许会更深沉。    其实这个片子给我最深的感慨是“信任”二字。当你连自己眼睛看到的都无法相信,当你一无所有,当你无力抗争,第一个或许也是唯一一个想到的会是谁呢?    在海底最危急的时刻,NICK倏忽间的冷静,他告诉自己“it’s just a game”是的,一切的一切,最后的最后,JUST A GAME……另外我想补充,lz 你是心理专业的?~?我今年11月份就要报考 心理咨询师2级了呵呵,其实,你可以自己多看看,我认为心理学真是很有趣,需要我多推荐几部 心理电影的话,就留言,谢谢

经典电影赏析论文1500字

222 评论(12)

学习8462

最简单的方法,去电影网搜索的电影,电影下面就有简介之类的,详细点的就是上百度百科搜索找到的电影,评论什么什么的都有的说明。
231 评论(15)

1325128

首先感谢各位同学选修我的“教育电影赏析课”。是一种机缘让我们相识。“教育电影赏析课”,是我们学院有史以来第一次开设的选修课程。 开设这门课程,我作为第一任教师是这样设想的:能否有一门课,既能够作为文学艺术欣赏课,作为师范生又能够从中学习到教育理论知识,获得一些教育的能力?因此,我想到了教育电影。电影的门类有许多种,我这里专门选择教育电影来赏析,是因为,我们是师范院校,在培养未来的教师。教育电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途径。我本人也具备了这个条件。我的专业知识结构是由大学中文系与研究生的教育原理两个专业构成的。而让电影艺术与教育结合起来的最好载体就是教育电影了。 大家选修这门课,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大家一边欣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电影,一边学习,一边还可以拿到学分。看起来,这是很轻松美妙的一门课。其实要真正从中学到一些东西也绝不会太轻松的。因为,真正优秀的教育电影,常常是在电影艺术、人生哲理与教育行为方面都有极其丰富的蕴藏。如果,我们只是一味追求电影的故事情节,我们可能会忽略里面最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我们每次欣赏完一部电影,都要求写出一篇观赏心得体会,然后,将这些心得体会作为大家这门课程的考查成绩。因此,这门课没有集中时间的那种考试,只分布在平时的心得体会。这个要及时去做,不要拖到期末才来动手。学习是一个过程。平时的点滴积累才能够形成能力。这门课开设一个学期,总共32课时,在这个时间里,我们大约要欣赏中外十部经典的教育的电影,并且写出十篇电影赏析心得体会。电影的选择主要分布在这些国家: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印度与中国。中国的教育电影只会选择那么一到两部。美国的电影《死亡诗社》、《铁腕校长》、《艾尔文与花粟鼠》等等。德国的《浪潮》、《窃听风暴》,法国的《放牛班的春天》(即《唱诗班的男孩子》)、日本的《女王的教室》、《麻辣教师》(即《GTO》)、《金八先生》,印度的《三个白痴闹宝莱坞》,中国的《草房子》等等。当然,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推荐,也会纳入我们的欣赏范围。美国与日本的教育电影是我重点推荐的国家。美国的教育是世界一流的,美国之所以有那么强大的创造能力,出了那么多的创新产品,这与人家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通过美国的电影,我们会感受到美国教育的一些特点。特别是那部《死亡诗社》,是冲破传统对个性约束的极好题材。日本的教育电影也是极值得看的。因为,日本几乎就是靠教育提升国民素质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日本的教育是世界一流的。我们同学们没有机会去日本实地考察他们的学校,但是,我们可以从日本的教育电影中感受到他们教育的一些特点。日本教育思想多元,我选择的三部日本教育电影,分别代表了日本三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视角。有的是完全对立的。比如,《金八先生》是代表了日本最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麻辣教师》则代表了新一代教师的形象。《女王的教室》则代表日本对教育的另一个视角。我们要开动自己的脑筋去作出思考,不可以盲目地接受。德国的教育教育电影更具有政治教育意义。比如《浪潮》与《窃听风暴》,由于历史的原因,德国最有切肤之痛。德国经历的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分割,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专制极权社会其实离我们很近的。《浪潮》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专制极权即使在民主化程度很高的国家,其实也只需要六天的时间而已。这是美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某州立中学的政治课所作的真实的实验,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个实验却在四十年后由德国拍成了电影。法国的教育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也是一部经典之作。人性化教育,在上个世纪的1949年就是一个日常话题。《放牛班的春天》正是这样一个经典教育故事。这样的经典电影要多看几遍才行的。印度本来是我不太想介入的国家。因为,在我印象中,印度是一个比中国还落后的国家。不过,自印度进入电子信息化时代之后,印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国之一。借互联网信息时代,印度的文化与教育,都有了新的变化。印度的教育也常常令人耳目一新。最近流行的印度教育电影《三个白痴闹宝莱坞》,确实是值得好好欣赏的优秀教育电影。看完这部电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今日之印度已经大不同于昔日之印度了。中国的教育电影,如果有时间,我会让大家看一下《草房子》,这部电影是中国教育电影中拍摄得比较好的。但是,与国外的一些教育电影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有什么差距,到时我会与大家一起作出评析。
330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