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微微一笑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610万,加上历年没有就业的人员,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_JJ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遭遇到低端劳动力市场和高端劳动力市场的双重挑战,就业前景极不乐观。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作客观系统的分析,探索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就业择业指导,不仅能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水平,而且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提高。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提出的。最开始核心竞争力只是经济学的观点,但由于它具有深厚的哲学根基,所以被引入经济、管理以外的几乎所有领域,其概念也逐渐被引申到了个人核心竞争力上来。事实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离不开每个个体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套用普哈拉哈德和哈默的定义,可以理解为: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内化了的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是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和替代的竞争能力,是能够更加有效地让用人单位快速接纳自己从而取得工作机会的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大学生可以通过知识结构的优化、技能水平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培养等途径,全面整合发展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创造性地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找到适合才能发挥的工作岗位,理想就业并实现自身价值。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毕业生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毕业生的知识积累、技能水平、素质养成达到一定水平,具备可自主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关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本要素,至今仍众说纷纭,没有公认的明确的定论。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笔者认为主要包括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坚实的复合型知识结构、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几大基本要素。 1 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 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包括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合理的价值取向、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石,是高校毕业生顺利成功就业的敲门砖。 2 坚实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复合型知识结构是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理科知识与文科知识、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综合体现,是系统的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和灵活的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完善而全面的知识结构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前提,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标准;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适应未来工作的新型人才。 3 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 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主要包括终身学习观念、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融通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积极想象能力、能动应变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同化顺应能力等,是各种智力性因素和非智力性因素综合参与的结果。学习创新能力是把知识、技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是大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4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良好是指人的行为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变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社会所接受,行为符合社会身份,能与他人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涉及适应社会和人际适应两个维度,具体包括生活知识技能的掌握、正确活目标的确立、社会生活规范的遵守、社会群体的融入、社会角色的承担、社会生活的适应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 二、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特殊阶段决定了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一般的核心竞争力,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 异质性 异质性又称为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特定的个体所拥有的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所仿效、复制和替代的竞争能力。由于成长背景的不同、环境塑造的不同、学校培养模式的不同,以及个体自身先天素质的差异,个体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必然只与特定个体相伴、区别于其他个体、带有自身鲜明烙印。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个体独具特色、自成风格的竞争能力,是其他大学生所不具备的核心特质,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表明,大学生核心能力越突出就越难以效仿,其优势就越明显、越持久。 2 整合性 核心竞争力是个体综合能力的反映,是不同的知识层面、技能水平、素质修养的总合,具体来说,是思想、知识、技能、心理、身体、创新、实践等诸因素有机协调和系统整合的合金。核心竞争力不是知识经验简单堆积而形成的,而是通过同化、顺应、重组等多种方式实现的,是个体不断学习、长期探索、逐渐积累的结果,是个体对知识、技能、道德品质吸收内化的结晶。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整合程度越高,其就业竞争力就越强,也就越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 稳定性 个体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为相对持久的竞争优势,不会因时间的流失而丧失其内在价值。核心竞争力与个体的气质性格、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具有很大的关联度,是个体在学习、实践、探索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的,它经过了一个长期优化整合的发展过程,因此具有某种程度的稳定性,在短期内他人难以模仿和复制。核心竞争力的稳定性保证了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个体在一段时期内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在日常学习之外,大学生必须有意识地学习和丰富自己的阅历,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注意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这就需要大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多种尝试。职前培训:可迅速提高两成就业竞争力如果你已站在大学毕业的十字路口,对自己的未来仍然感到十分迷茫的话,选择职前培训可为你指点迷津,迅速提高你的竞争力。北京纽哈斯国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CEO曾舒煜认为,国外大学的就业指导从大一就开始的了,而国内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缺乏引导。按照教育部要求,各高校的就业中心的经费原则上按不低于毕业生人数所交全部学费的1%预算划拨。然而高校就业中心更多的是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理,而在提高就业技能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很多学生的基本功很扎实,但就是过不了面试的“临门一脚”,因此大学生在平时应加强求职技巧方面的知识积累。目前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一些职前培训机构都提供诸如面试技巧、职位描述、行业知识等培训,与置办求职服装相比,花钱买职业咨询则更有成效。据了解,毕业生职前培训现在有很多专业的培训公司开展此业务,是大学生就业力培训的一个部分,其主要让毕业生具备一些基本的职业素质和素养,符合企业工作岗位的基本素质要求,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去掉大学生身上的书生气,加强毕业生的职业化。其培训的课程主要包括职业定位、演讲与表达、沟通与自我推荐、情绪控制、职业心理与职业道德、个人形象与礼仪等方面的内容。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情绪控制,这个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比较多,比如所应聘的公司太远、面试等候的时间太长等,此时毕业生一定要控制好情绪,以平常的心态面对这一切;一是职业道德,现在企业都很重视职业道德,毕业生一定要好好的学习,并认真贯彻,作一个有道德的职业人士。职前培训要求毕业生用心来学习,并加以熟练的运用,切忌敷衍了事。职业资格培训:就业的第二块敲门砖作为完善就业市场机制的重要手段,职业资格证书已开始在劳动力市场中发挥“就业通行证”的作用。职业资格鉴定在大学生中的普遍认同,表明大学生对就业有了更加务实、理性的认识,而客观上要求教育者对此要有正确、健康的引导。大学毕业生通过相应课程的学习,获得政府或相关机构推出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资格证书,比如营销员资格证、会计证等。由于这个现在比较多见,具体的内容和方式政府和相关机构都有明确的规定。企业训练营:职场预演的战场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常常有工作经验的要求,这道门槛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是无法逾越的,但可以提早准备,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打工,积累工作经验,这也是提高自己竞争能力的一种手段。一些知名企业每年都有招募实习生计划,并推出训练营活动,多为封闭式的职场培训,既可以熟悉该企业的岗位实践,也提前进行了职场预热,如果表现出色,还有被录用的机会。不久前“华硕学院”开展的五天四夜的封闭培训,每一位学员都获得了针对自身不同特点的就业指导,无论结果如何,同学们都沉浸在平日难得的训练过程中,而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就业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定位,这将成为同学们今后的职业发展一个重要的起点。专家建议,学生还是以学习为主,自己的兼职时间和学业课程安排一定不能起冲突,要分清主次,在不耽误自己学业的前提下进行社会实践。 毕业生如果被录用,就应尽进入岗位角色,尽快了解工作内容,熟悉工作程序,掌握工作要求,履行岗位职责,并逐渐积累经验。毕业生一旦适应了岗位工作,并创造了不俗的工作业绩,受到重视是迟早的事情,职业生涯的拓展也会由此找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