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工程MEE
大学语文的宋爷应该是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锻炼 
我是怎样学习大学语文的畅 申 琪我是商业一局职工大学经济专业的学生,平时喜欢阅读一些古典作品和历史书入学后,对学习《大学语文》这门课有极大的兴趣然而兴趣毕竟是动力,学习的成功与否,还得取决于所付出精力的大小我们一个学期共学了课本上的十七篇古文,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辞赋等多种文体古人曾总结出一条很好的学习经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我参照这些经验,采取了以下的一些作法⒈认真预习教师在授课前,预先告诉学生所授新课的篇名,这使我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预习能促使我带着问题去听课,从而增强了听课的效果根据老师"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章不离篇"的要求,在预习时,我利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文言虚字》这两本工具书,注意分析同一虚字的不同含义的词义,句法的异同之处,同中辩异,异中求同,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通过辨别词义来理解句子,通过分析句法来理解全文特别是对于那些通假字,词性活用,一词多义及使动,意动用法,都在书上做下记号例如,在预习《论语·侍坐章》时,我对孔子的"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这段问话不能理解,于是我就抓住这段文字中的三个"以"字来进行分析,区分出三个"以"字所代表的三种不同的词性和含义,再将"不吾知也"与"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两句相对照,找出其中宾语提前的句法现象("不吾知也","则何以哉")及"或","如"两字在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中的异同,才对这段话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对整篇文章基本理解之后,再动手翻译课文有些词,句,似乎是懂了,但到动笔翻译时,不一定能正确地写下来,这时便再去查字典,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就能避免不求甚解的毛病预习得充分,上课时就能做到当堂理解,当堂消化⒉抓住四十五分钟我们学经济的学生,平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我认为,善于利用老师授课的四十五分钟,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听课时,我十分注意记笔记,课后再将笔记加以整理,摘出重点,然后总结出每篇的中心和写作特点通过听讲和总结,提高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在市统考的试题中,有一道问答题,要求概括《史记·管晏列传》在取材上的特点,另外还有一道分段,总结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试题,我都能顺利完成,这不能不归功于这课堂教学的"四十五分钟"⒊勤于质疑我觉得,作为大学生,一方面应当独立思考,独立解惑,另一方面也要勤于质疑古人说得好:"非学无以质疑,非问无以广识"学问,学问,"问"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职大虽然没有积卷数万的图书馆供我们查阅资料,但学生与教师经常接触,便于随时质疑答疑我专门准备了一本备忘录,每遇疑难问题,则记之于上,通过查阅一些书籍资料以寻答案我们也常常利用自修课时间聚在一起切磋琢磨,语文老师也经常参加我们的讨论,为我们解答疑难回想起来,我的不少知识,还真可以说是从"问"上得来的呢⒋扩大知识面要真正学好语文不能局限于学习课本上的文章,还要学一些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等相关的知识,例如,学习《秦晋肴殳之战》,若不知道秦,晋两国由相亲至交恶的历史,就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学习《前赤壁赋》,若不了解苏轼的坎坷一生,就难以理解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历史书,还订一本《文史知识》作为课外读物在学习王安石的《读孟尝君列传》时,我翻阅了《史记·孔子世家》去年市统考试卷上有一篇关于祖逖立志恢复中原的小文章,要求解释,翻译,分析,由于我平时阅读了一定数量的历史书籍,对这个人物有所了,因此比较顺利地解答了这道试题⒌不让一分钟闲过董必武同志说过:"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也把"不让一日闲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那么,对于我们这些求知若渴又感到时间不足的青年人来说,更需"不让一分钟闲过"了我经常利用午后的休息时间或在做数学习题疲倦的时候来阅读一些文史资料,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对于课文的预习和复习,则利用自修课或者晚上较安静的时间别人用来看电视的时间,则是我课后的主要学习时间在老师的辅导和同学的帮助下,我学完了"大学语文",参加全市职大"大学语文"统考,以92分的成绩获得全市第一名但我感到自己对语文只不过是学了点皮毛,才登堂而尚未入室目前,在老师的辅导下,我仍然在自学文学,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文化素养,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读到大学,为什么还要开“大学语文”课,有些人颇感困惑。其实根本不足为怪,因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们无不以毕生的精力学习各自的母语和传统文化。世界各国很多大学至今仍沿袭开设语文课的通例。一我国人民学习语文有悠久的历史。按《周礼》的规定,儿童八岁入小学,“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六艺”之五是“六书”,“六书”即语言文字之学。从周秦到晚清,历时近三千年,期间读书人皓首穷经,在研习儒家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同时,无不研习“小学”。“小学”是指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的传统语文学。封建时代的读书人治“小学”,目的是通经,通经的目的是致用,致用就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带有很浓厚的功利色彩,但对我国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也起到了传承作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在办洋务实业的同时,也办洋务教育,他们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教育方针,设立各类学堂,一面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一面学习外国语文和科学技术,促进了清末学制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诞生,各类高等学堂也都开设语文课,名为“国文”。1952年,我国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院系调整,将一些综合性大学拆并成单科院校,理、工、农、医、法、商等单科院校强调自己的专业性,砍掉了“大学语文”,实际上,就是用专业技能教育挤掉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使得高等学校仅有的可以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学交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的基础课程中断了二十馀年。相反,外国的大学却非常重视人文科学。据我国一位到美国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的学者说,他想在哈佛旁听几门社科方面的课,问他所在机构的秘书,有没有社科方面的课程清单,没想到那位秘书递过来厚厚的一本,仅本科和文理学院的课程表及课程简介(一门课一般三至五行介绍)就列了一千多页,真令人惊讶。而我们的大学本身没有几门人文课程,现今仅有的一门“大学语文”还濒临夭折,这实在不可理喻。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经过十年浩劫后入学的第一届新大学生,有的文化素质较差。有理工科的学生做了实验后,不会写实验报告,有文科学生动辄写错别字。1978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率先呼吁在大学重开“大学语文”,得到南京、上海两地一些高校的响应,发起成立了“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组编了《大学语文》教材,各类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蔚然成风。此后,不仅各类全日制本、专科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而且,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还将“大学语文”列为大学本科、专科各类自学考试(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必考的公共课程。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此前,国家教委高教司曾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大学语文》的《出版前言》中指出:“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教司“希望有条件的学校,要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把这门课程的建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最后强调“各有关高校,要认真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工作,更深入地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2007年1月23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规定支持“大学语文”网上考试系统研发与相关标准建设100万元,“大学语文”网上考试题库建设支持100万元,可以看出教育部和财政部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我省高校历来重视“大学语文”教学,很早就成立了“湖南省大学语文学会”(挂靠在湖南师范大学),合作编写了《大学语文》教材,起初开设一学年,每周4课时。实行周五工作制后,改为开设一学期,每周4课时。湖南师范大学的“大学语文”还是省教委立项的重点课程,由省教委向师大中文系大学语文教研室划拨专项经费,以加强教研室建设和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