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tuofu12
从哲学上讲是由内容决定的,即由建筑的体量、结构、材料决定的,这些东西变了是不能恢复的。从形式上寻求契合点显然是行不通的,那么要怎样才能创造既具有时代感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新风格呢?可以看一看浦东的金贸大厦(如图一)。金贸大厦是一座超高层建筑,无论从外形,结构,功能都是现代的,然而它却是极具中国传统风格的。它的整个形体是来自中国塔式建筑形式的提炼,却丝毫看不出造作。这就是将时代与传统完美结合的典型。再来看合肥市新图书馆(如图二),我认为它也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用现代的功能要求、现代的观念手法、现代的技术材料来很好地展现或隐含了传统文脉的"形"与"意"。因为在本市,所以我对他做了详细的调查。合肥市新图书馆基地位于合肥市中心区北部,占地约8000平方米,地形呈不规则样梯形,基地西为琥珀山庄,南临黑池坝,北靠南淝河,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根据任务书要求,新馆拟藏书100万册,阅览席500座,总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建筑层数局部六层。建筑塔体为59m。在"现代"方面的表现,除了功能方面外,在建筑形式上:高耸的钟塔、圆顶的门棚、凸出的窗体、敞亮的中厅等都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常用手法和表现形式,而粉墙黛瓦、马头墙退台及牌坊阵列又都透出传统徽派建筑的精神。当然,对徽派要素的运用绝非为原形的照抄照搬,而是在原形基础上进行精炼、变形,形成一种新的形象而用之。设计者考虑到1。合肥为安徽省会城市,在这座文化底蕴常深厚的城市中,设计文化性建筑,自然使人联想到如何再现书"徽派"建筑风格的文脉延承问题2.基地西侧为知名的琉珀山庄居住小区,此小区以展现地方建筑风格而闻名,在这样的小区周边营建文化性建筑,当然也应探求地方性风格作为环境上的协调统一。3. 基地周边地段视野开敞空旷,前湖后河,直接的建筑参照物较少,因此在该基地上发挥"传统"与"现代"的建筑结合,其余地较大。从以上两个建筑中就不难总结出“时代”与“传统”的契合点应该在建筑的精神上。只有从根本上考虑“时代”与“传统”的契合,才能创造出“美”的建筑,"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一切成自然的流露,巧妙的结合,创造真实自然的建筑之美。将"传统"与"现代"生般硬套的撮合则应是力避的。在这个方面我认为日本建筑师的探索很值得研究,近年来人们对日本建筑刮目相看,这主要是他们推出了一批国际一流的建筑师如丹下健三、黑川纪章、矶琦新、安藤忠雄……等。他们的作品很有特色,既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又不失日本韵味,堪称为现代建筑的日本表现。此外,他们还很重视理论探索,提出一些既富有哲理又饱含日本文化传统的建筑理论。我们和日本同属东方型文化传统,我们有着无与伦比的五千年文化,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建筑师们一定会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而且只要是中国建筑师真正创新的作品,想让它不具有中国特色都是不可能的。 
一、 创始阶段 这一时代包括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和整个奴隶社会的夏、商、周。 以定居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萌生时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流行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流行地面建筑及干栏式建筑。 前秦的建筑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商代早期宫殿遗址。商代末年,商纣王大兴土木:"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这一历史记载也已为现代考古发掘所证实。 周朝的建筑较之殷商更为发达,尤其技术进步很大,开始用瓦盖屋顶。此时建筑以版筑法为主,其屋顶如翼,木柱架构,庭院平整,已具一定法则。在陕西歧山凤稚村发现了西周早期宫殿遗址,在扶风召陈村有西周中晚期的建筑遗址。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人类从穴居到发明三尺高的茅屋再到建筑高大宫室,从原始本能的遮风避雨到崇尚、表现高大雄伟的壮美之感,艺术的进步也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 二、 成型阶段 这一阶段处于封建社会初期,从春秋直到南北朝。其中春秋、战国是这一阶段的序曲;秦、汉是主题,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三国、两晋是第一高峰的余脉;南北朝是下一阶段,即成熟阶段的序曲。 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经定型。在构造上,穿斗架、叠梁式构架、高台建筑、重楼建筑和干栏式建筑等相继确立了自身体系,并成了日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体构造形式。在类型上,城市的格局、宫殿建筑和礼制建筑的形制、佛塔、石窟寺、住宅、门阙、望楼等都已齐备。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皆大兴土木,"高台榭,美宫室。"今天,我们仍可在燕赵古都30多所高大的台址上窥见当时宫殿建筑之一斑。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了中国建筑史上首次规模宏大的工程,这便是上林苑、阿房宫。此外,又派蒙恬率领30万人"筑长城,固地形,用制险塞。"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秦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在中国建筑历史上所表现出来的气派。中国建筑从一开始就追求一种宏伟的壮美。 汉代建筑规模更大,到汉武帝之时更是大兴宫殿、广辟苑囿,较著名的建筑工程有长乐宫、未央宫等。汉宫殿突出雄伟、威严的气势,后苑和附属建筑却又表现出雅致、玲珑的柔和之美,这与秦相比显然又有了很大的艺术进步。 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给中国建筑艺术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寺庙建筑大盛,难怪唐代诗人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值得一提的是,北朝不仅寺庙建筑众多而且依山开凿石窟,造佛像刻佛经,今天我们仍可见的云冈、龙门石窟都是中国及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 三、 成熟阶段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达到顶峰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各民族间建筑第二次大融合的年代。这一历史阶段有较多的建筑遗存,并开始有了总结性著述。 这一历史阶段又可分为前、后半期。前半期包括隋、唐两个朝代,后半期包括五代、宋、辽金各朝。隋唐建筑气势雄伟、粗犷简洁、色彩朴实;而以两宋为代表的建筑风格趋于精巧华丽,纤缛繁复、色彩"绚丽如织绣"。 这一历史时期的建筑成就表现在建筑类型更为完善,规模极其恢宏;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广泛使用图样和模型;建筑师从知识分子和工匠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职业;建筑技术上又有新发展并趋于成熟--组合梁柱的运用,材分模数制的确立,铺作层的形成。此外,这一期还留下了为数众多的伟大建筑。 隋唐建筑的主要成就在皇宫建筑方面。隋唐兴建的长安城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城市,唐代增建的大明宫,特别是其中的含元殿,气势恢宏而高大雄壮,充分体现了大唐盛世的时代精神。此外,隋唐时期还兴建了一系列宗教建筑,以佛塔为主,如玄奘塔、香积寺塔、大雁塔等。 北宋将汴京外城东北部扩展了一些,并仿洛阳宫殿的制度修了大内宫殿。南宋偏安江南,在临安多建游幸苑囿。 四、 程式化阶段 这一阶段指元、明、清(1840年前)。我们所谓此时建筑步入衰微,是指其体系的凝固化和不适应性,并非建筑技术上的后退。 这一历史阶段里重要的建筑活动和变革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兴建,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帝都建设的总结与终结;木构造技术的变革--拼合梁柱的大量使用、斗拱作用的衰退、模数制的进一步完成促使设计标准化、定型化以及砖石建筑的普及;施工机构的双轨制及设计工作的专业化;个体建筑形制的凝固,总体设计的发达。 这一时期建筑遗存十分丰富,重要的有明、清北京城、故宫和一些大型的皇家园林、众多的私家园林及许多著名的寺观建筑。 五、衰退阶段 从清代1840年至1911年,此时中国社会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大量外国文化、建筑、技术涌入,被动的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时期,同时,也揭开了中国近代建筑史沉重的帷幕。这股外来势力动摇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也动摇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根基。在强大的外来冲击、挑战下,固有的体系显得很不适应而开始解体。
出版著作有:《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中国的历史都市——景观保存与街区再生之路》(合著、日本出版),《东方的塞纳河左岸》(合著)。参编《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城美的创造》,《城市规划原理》(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用书),《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论文有:“近代上海城市特征分析”,“城市特色维持与历史保护”,“国外文物登录制度的特征与意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问题研究”,“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美国历史性场所国家登录制度初探”, “城市风景保护与城市风景规划”等。附主要著书和参编书籍:《名城美的创造》(共著),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城市规划原理》(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用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参编)《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中国的历史城市——迈向景观保护和社区再生》,(日本)鹿岛出版会,2001,(共著)《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参编)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国家文物局编,《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参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毕业设计作品选2003?城市规划系》(参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东方的塞纳河左岸——苏州河沿岸的艺术仓库》(第二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城市风景规划——欧美景观控制方法与实务》(译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999年以前发表论文1、实验小区的模式语言初探,《南方建筑》,1991,N1(1991年全国建筑论文竞赛二等奖)2、理性的桎枯――城市规划中“红线”概念的反思,《新建筑》,1992,N2,ISSN1000-39593、城市历史保护的生态观,《城市规划汇刊》,1992,N4,ISSN1000-33634、城市特色维持与历史保护,《城市规划汇刊》,1992,N5,ISSN1000-33635、中国城市规划基础理论问题之我见,《城市规划》,1992,N5,ISSN1002-13296、我国十年改革时期的城市规划,《华中建筑》,1993,N2,ISSN1003-739X7、近代上海城市特征分析,汪坦、张复合主编《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ISBN7-112-020758、《名城美的创造》(共著),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ISBN7-5629-06279、近代上海都市构造とその特性に関する分析,《日本建筑学会研究报告集》,1996,ISSN1340-421010、上海外滩歴史地区の景観保全计划に関する研究,《日本建筑学会论文集》,1997,N496 ISSN1340-42101999年度发表论文1、国外文物登录制度的特征与意义,《新建筑》,1999,N1,ISSN1000-3959,B09762、英美日三国文物登录制度之比较,《城市与设计》(台湾)N9/10,1999/9,ISSN1028-12073、历史性城镇保护的目的与方法初探,《城市规划》,1999/7,ISSN1002-13294、历史环境保护与都市景观创造,《城市规划汇刊》,1999/6,ISSN1000-33635、日本历史环境保护法制的形成过程与特征,《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V27S,1999年12月,ISSN0253-374X6、日本文化财登录制度与近现代建筑保护,张复合主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一),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ISBN7-302-03652-7/TU?1497、城市设计思潮备忘录,《新建筑》,1999,N6,ISSN1000-3959(译文)8、城市是时间的艺术,《文汇报》,1999/07/27,CN31-0039、公园绿地与阪神?淡路大地震,《城市规划》,1999/10(译文)ISSN1002-13292000年度发表论文1、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问题研究,《建筑师》N94,2000/6,ISBN7-112-04327-12、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保护与旅游发展,《建筑师》N94,2000/6,ISBN7-112-04327-1,张松、吴承照、阮仪三3、《城市规划法》修改的理论问题初探,《城市规划》,2000/3,ISSN1002-13294、作为图式描述的城市——《城市设计的系谱》一书评介,《城市规划汇刊》,2000/4,ISSN1000-33635、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9,V40S1,ISSN1000-00546、《城市规划原理》(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用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参编),ISBN7-113-04272-0/TU?36707、日本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时代建筑》,2000/3,9,ISSN1005-1359TU8、亚洲历史环境保护的动向——以日本为例,《时代建筑》,2000/3,9,ISSN1005-1359TU(译文)9、产业遗产:都市新话题——工业老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文汇报》,2000/5/8第9版,CN31-0032001年度发表论文1、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挹略,《华中建筑》,2001,N1,ISSN1003-739X,张松、阮仪三、顿明明2、《中国的历史城市——迈向景观保护和社区再生》,(日本)鹿岛出版会,2001/7,(共著),ISBN4-306-07231-2C30523、《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ISBN7-5323-6228-04、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法律、政策与公众参与,《华中建筑》,2001/4, ISSN1003-739X5、话说上海“万国城镇”的建设,《时代建筑》,2001/1,3,ISSN1005-1359TU6、《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同济大学出版社,5,ISBN7-5608-2272-X/TU?400(参编)7、发掘工业厂房新价值、维系都市文化多样性——近代上海产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上海画报》,2001/7,ISSN1004-22028、源于个性城市的特色设计,《规划师》,2001/5,朱晓明、张松,ISSN1006-00229、越南河内还剑湖历史地区的保护与再开发,《时代建筑》,2001/3,9,ISSN1005-1359TU(译文)周瑾10、破墙透绿看洋房,《文汇报》,2001年11月2日第14版,CN31-00311、关注上海的花园洋房,《文汇报》,2001年11月2日第14版,CN31-0032002年度发表论文1、21世纪日本国土规划的动向及启示,《城市规划》,2002/12,ISSN1002-13292、城市之变——北京、上海、广州三城阅读杂记,《时代建筑》,2002/3,ISSN1005-1359TU3、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古镇的文化景观解读,《时代建筑》,2002/4,ISSN1005-1359TU4、我这二十年,《规划师》,2002/4,ISSN1006-00225、中国西部名城“拆”“留”之间的积极保护,董鉴泓、张松,《城市规划汇刊》,2002/4, ISSN1000-33636、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熊侠仙、张松、周俭,《城市规划汇刊》,2002/6, ISSN1000-33637、美国历史性场所国家登录制度初探,张松、周旋旋,李百浩主编,《第二届中德现代建筑技术研讨会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6,ISBN7-5629-1807-48、东京湾:“蓝”“绿”重于“金”,《解放日报》,2002/1/18,CN31-0019、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国家文物局编,《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2(参编),ISBN7-5006-3399-8/K?40110、上海的“空间”遗产,葛红兵主编,《城市批评——上海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1月,ISBN7-5039-2131-5/G?3092003年度发表论文1、营造从何开始,《时代建筑》,2003/1,ISSN1005-1359TU2、保护中求发展、发展中守特色,《城市规划汇刊》,周俭、张松、王骏,2003/2,ISSN1000-33633、日本的历史城镇和传统街区保护实践,《小城镇建设》,2003/4,ISSN1002-84394、21世纪世界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ISSN 1009-30365、“世界”遗产——超越文化民族主义(西村幸夫著),《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译文),ISSN 1009-30366、南浔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何依主编,《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精品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ISBN7-112-05475-3/TU?47947、一个城市规划专家对上海的忧虑(访谈),《上海文化》,2003/1,ISSN1005-989X8、城市风景保护与城市风景规划,张松、蔡敦达,《城市规划》,2003/10,ISSN1002-13299、“天朝上国”眼中的殖民建筑,《社会科学报》,2003年9月11日第4版,CN31-003410、依法保护城市遗产、全面提升都市品质,《上海盟讯》,2003年9月,CN31-00682004年度发表论文1、《东方的塞纳河左岸——苏州河沿岸的艺术仓库》(第二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5月,0万字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毕业设计作品选2003?城市规划系》(参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5万字3、产业遗产保护推动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城市规划汇刊》,2004/4,(第二作者)4、城市:生活的艺术与艺术地生活,《艺术当代》,2004/45、上海の近代建筑保存の现况,日本与中国:历史城市的保护再生国际研讨会(京都),2004年8月6、丽江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理想空间》第4期,2004年6月7、整治历史环境、重现遗产价值,《理想空间》第4期,2004年6月8、历史景观保护与城市风景营造,《理想空间》第4期,2004年6月9、从历史保护教育看当前的热点话题——青年学子的认识与观点,《理想空间》第4期,2004年6月,(汇编)10、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得与失,《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秋季号2004年9月11、长安广场,《理想空间》(世博会特辑),张松、王骏,2004/1012、论近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制度建设,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国际研讨会,2004年10月13、上海城市遗产的基本状况和保护对策初探,亚洲近代建筑网络第四次国际会议,2004年10月2005年度发表论文1、《城市风景规划——欧美景观控制方法与实务》,张松、蔡敦达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ISBN7-5323-7737-72、《上海的水城——青浦的文化记忆》(编著),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2,3、留下时代的印记 守护城市的灵魂——论城市遗产保护再生的前沿问题,《城市规划汇刊》,2005/34、论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张松、周瑾,《建筑学报》,2005/75、传统城市消失的N种理由,《城市中国》,2005/36、从“建筑实验”到“建设实践”,《时代建筑》,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