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司马懿的论文有哪些

  •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42

xrsh99312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司马懿的论文有哪些

6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pbai

已采纳
两位的发展平台是不一样的,假如亮哥处于司马的位置,该比司马强。政事才能是完胜了。看他摆弄关张庞统、算掉魏延就看出权谋手段。军事上的谨慎正适合势大力强打顺风仗的魏国。可见人才要有个适合发展的平台多重要。

司马懿的论文有哪些

347 评论(8)

beilinhuazi

晋书唐·房玄龄等帝纪第一宣帝俅铮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及周,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仰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家焉。自仰八世,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俊,字元异。俊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南阳太守同郡杨俊名知人,见帝,未弱冠,以为非常之器。尚书清河崔琰与帝兄朗善,亦谓朗曰:“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主何涞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于是,使与太子游处,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从讨张鲁,言于魏武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魏武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言竟不从。既而从讨孙权,破之。军还,权遣使乞降,上表称臣,陈说天命。魏武帝曰:“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答曰:“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古衅魏国既建,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乐号曰四友。迁为军司马,言于魏武曰:“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魏武纳之,于是务农积谷,国用丰赡。帝又言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并不可居边。魏武不之察。及蜀将羽围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修、方果降羽,而仁围甚急焉。是时汉帝都许昌,魏武以为近贼,欲徙河北。帝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魏武从之。权果遣将吕蒙西袭公安,拔之,羽遂为蒙所获。主杂魏武以荆州遗黎及屯田在颍川者逼近南寇,皆欲徙之。帝曰:“荆楚轻脱,易动难安。关羽新破,诸为恶者藏窜观望。今徙其善者,既伤其意,将令去者不敢复还。”从之。其后诸亡者悉复业。及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帝纲纪丧事,内外肃然。乃奉梓宫还邺。主兵西魏文帝即位,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会孙权帅兵西过,朝议以樊、襄阳无谷,不可以御寇。时曹仁镇襄阳,请召仁还宛。帝曰:“孙权新破关羽,此其欲自结之时也,必不敢为患。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也。”言竟不从。仁遂焚弃二城,权果不为寇,魏文悔之。及魏受汉禅,以帝为尚书。顷之,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知催黄初二年,督军官罢,迁侍中、尚书右仆射。古,转五年,天子南巡,观兵吴疆。帝留镇许昌,改封向乡侯,转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帝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知省A六年,天子复大兴舟师征吴,复命帝居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临行,诏曰:“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天子自广陵还洛阳,诏帝曰:“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于是帝留镇许昌。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并受顾命辅政。诏太子曰:“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明帝即位,改封舞阳侯。及孙权围江夏,遣其将诸葛瑾、张霸并攻襄阳,帝督诸军讨权,走之。进击,败瑾,斩霸,并首级千余。迁骠骑将军。主月,太和元年六月,天子诏帝屯于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初,蜀将孟达之降也,魏朝遇之甚厚。帝以达言行倾巧,不可任,骤谏,不见听,乃以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假节。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达闻其谋漏泄,将举兵。帝恐达速发,以书喻之曰:“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达得书大喜,犹与不决。帝乃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二贼交构,宜观望而后动。帝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帝分诸将距之。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斩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振旅还于宛。乃劝农桑,禁浮费,南土悦附焉。初,申仪久在魏兴,专威疆埸,辄承制刻印,多所假授。达既诛,有自疑心。时诸郡守以帝新克捷,奉礼求贺,皆听之。帝使人讽仪,仪至,问承制状,执之,归于京师。又徙孟达余众七千余家于幽州。蜀将姚静、郑他等帅其属七千余人来降。时边郡新附,多无户名,魏朝欲加隐实。属帝朝于京师,天子访之于帝。帝对曰:“贼以密网束下,故下弃之。宜弘以大纲,则自然安乐。”又问二虏宜讨,何者为先?对曰:“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破之必矣。”天子并然之,复命屯于宛。主假黄四年,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曹真伐蜀。帝自西城斫山开道,水陆并进,溯沔而上,至于朐,拔其新丰县。军次丹口,遇雨,班师。明年,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郃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时军师杜袭、督军薛悌皆言,明年麦熟,亮必为寇,陇右无谷,宜及冬豫运。帝曰:“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于是表徙冀州农夫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监冶。主椋青龙元年,穿成国渠,筑临晋陂,溉田数千顷,国以充实。。。。以上复制的,自己找晋书
279 评论(12)

栗子好吃嘛

司马㦤上台后率先改革了九品中正制
297 评论(10)

玥起雯筑

额、既然想写诸葛亮的就应该对诸葛亮的认识和理解很深才对啊 这种论文最好还是自己写的好
117 评论(9)

斗虚使人愉悦

司马懿上台后所改变的,仅是正始名士早熟的玄学“改制”;所恢复和发展的,是曹丕、曹睿一脉相承的政治路线———黄老名法与儒术的结合,使魏晋之际的官方意识形态打上了明显的“礼法”烙印 关于司马懿的专题研究论文相当少,仅有数篇。
259 评论(15)

didiqueer

论文关键词:诸葛亮;司马懿;家世;性情 思想渊源;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司马懿与诸葛亮同为当世军事奇才,二人有很多可比性。二人自身因素对各自所代表的政权命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拟从家世、性情、思想渊源、接班人培养等四方面探讨其中之原因。 诸葛亮与司马懿皆深谙韬略,通权知变,可谓当世之奇才。但从二人屡次交锋中可以见出,诸葛亮之虑事先于司马懿,故司马懿往往扮演失败者之角色,甚至在上方谷被困,险些丧命。 论才干,论智谋,诸葛亮较司马懿略胜一筹,可二人功业却相反。个中缘故颇为错综复杂,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论述之。 一、家世不同 司马懿生于官宦人家,其祖发迹于西汉初,更四世至东汉官至二 百石。司马家族既是东汉豪门大族,又有崇儒重教之美誉。司马懿之父司马防是儒家礼仪的实践者,《三国志》卷一五《司马朗传》注引司马彪《序传》云:“性质直公方,虽闲居宴处,威仪不忒。雅好汉书名臣列传,所讽者数十万言。……”[1]其兄司马朗与弟司马孚均被誉为当世“醇儒”, 司马朗“雅好人伦典籍”,值岁大饥、人相食之时,“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2],又建议复儒家某些古老制度,如五等之制、井田制等;司马孚亦是儒教的忠实信徒,《晋书》卷三记载:“(孚)温厚廉让,博涉经史。汉末丧乱,与兄弟处危亡之中,箪食瓢饮,而披阅不倦。”司马懿本人也“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融闻,伏膺儒教”(《晋书》卷一《宣帝纪》)。 司马氏之社会地位、声望,对大族官僚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司马懿得到魏文帝、魏明帝器重,被委以重任,在数年间将曹魏枝叶翦除殆尽,为其子篡位、其孙建晋鸣锣开道,除自身因素外,无不得力于此。 诸葛亮则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据《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记载:“(亮)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3] 诸葛亮家境日趋式微,其从父诸葛玄谢世后,诸葛亮俨然为一村夫。诸葛亮亲人只有兄长诸葛谨、弟弟诸葛均,后亦各为其主。诸葛亮无家族倚重,幸得遇明主,凭一己之才,期力挽狂澜于既倒。无奈,孔明为国事夙兴夜寐,积劳成疾,最终在悲风中陨落。倘若有如司马家族一样煊赫的豪门为支撑,为其分忧解难,诸葛亮也许不会因操劳过度而英年早逝。否则,鹿死谁手尚在两可。 二、性情各异 司马懿生性残忍、手段毒辣,是“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晋书宣帝纪》)。对司马懿之为人,曹爽之弟曹羲有着一定地认识:“……司马懿谲诈无比,孔明尚不能胜?”[4 ]但是天真地认为投降即可全命:“不如自缚?见之,以免一死。”[5]司马懿先用狡诈的手段两次派人诱骗曹爽:“太傅无他事,只是削汝兵权而已。”“吾与蒋济指洛水为誓,只因兵权之事,别无他意。”[6]及曹爽交出兵权,凶残面目暴露无遗,当即翦除曹爽党羽,接着便把魔爪伸向曹爽一族,“……然后押着曹爽兄弟三人并一干人犯,皆斩于市曹,灭其三族;其家产财物,尽抄入库。”[7]最终掌握了大权,为司马篡权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先于此,司马懿不准公孙渊投降,斩杀两名求和使者;而古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之故事,司马懿此举违背了游戏规则。其用心之险恶、手段之毒辣可见一斑。 太尉华歆进言于曹睿云:“先时太祖武皇帝尝谓臣曰: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患。”[8]王朗亦言:“司马懿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为祸。”[9]二人之言印证了司马懿种种丑恶行径。司马懿临终时叮嘱二子:“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10]司马懿做出一副语重深长的姿态,极力表达忠诚之心,掩藏心底不可告人的秘密,虚伪之真面目欲盖弥彰。正如曹操欲称帝,又惧怕遭到舆论的谴责而按兵不动,由他的儿子完成未竟事业一般,司马氏归曹魏政劝于己的过程亦是如此,可见司马懿之虚伪、狡诈不亚于曹阿满。 诸葛亮生性淡泊明志、温文尔雅,正如其门上之对联所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11]内在性情淡化为外在行为,则表现为“涵平常之心,做该做之事”。诸葛亮感恩于刘备三顾茅庐殷勤之意,而“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刘备的恻隐之心、感恩之心,是怀着淡泊名利之心,只为行宜、不计后果之念,最终促成了诸葛亮做出了如此的人生抉择。在先主逝世后,诸葛亮时刻不忘托孤之重,夙兴夜寐,操劳国事。这不仅体现了孔明之忠,更体现了诸葛亮遵守对先主之诺言,是忠臣、贤相之典范。 《三国演义》在诸葛亮尚未出场时,有一段风景描写:“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 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 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12]这段风景应是为诸葛亮而设,也是其性情的映衬。 诗中以困龙、单凤喻孔明之才,以交加之修竹状其品行之高洁,以困龙、单凤形容其之怀才不遇,以温馨之野花极写其之悠然貌。一位身怀奇才、情操高尚、神采飘逸之隐士形象跃然纸上。读者未见其人,而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周遭风景与人性情相映成辉,足见隐者之品性。杜甫在赞扬诸葛亮时,也采用了以物喻人的手法。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柏森森”,正是诸葛亮高洁人格的象征。 诸葛亮温和尔雅之风范、淡泊宁静之心境,决定了其与生性残忍、专致于功名的司马懿迥然不同的人生理想与政治命运。诸葛亮待人温和,如对公子刘琦,本不欲介入他人家事,经不住再三恳求,最终为之出谋保全其性命;诸葛亮讲诚信,如遵守诺言,对孟获的七擒七纵,不加伤害,使其心服口服。而司马懿自幼因家世影响,为人残暴、心恨手辣、狡诈多权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三、思想渊源 司马懿虽然“服膺儒教”,但却热衷于申韩之术。诚然,“申韩之术”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它讲求策略、玩弄权术,若适当的人使用得当,则善莫大焉,反之,将贻害无穷。司马懿这一心术不正、用心险恶之人,利用“申韩之术”为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大行杀戮、芟夷异己,手段之酷,令人发指。其后弑君篡位违背了儒家礼制,践踏了忠君原则。司马懿的丑恶行径与司马氏发动的典午之变,与植根于其思想中的申韩之术不无关系。 诸葛亮思想中亦有“申韩”之成分,在他的神机妙算中似乎夹杂着“申韩之术”。与司马懿不同的是诸葛亮只针对敌人,不针对自己人。尽管如此,从一生行为来看,诸葛亮是儒家思想的忠实实践者,是儒家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是儒家心目中良臣贤相,是士人的楷模。也正是这一儒家思想酿造了诸葛亮人生悲剧。 四、接班人培养 人才持续发展观认为培养接班人是事业后继发展的关键,尤其对于魏蜀集团鹿死谁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培养接班人是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共同心愿,不同的是司马懿在潜意识地培养他的两个儿子。“懿长子司马师,字子元;次子司马昭,字子尚:二人素有大志,通晓兵书”,[13] 且二人常年跟随父亲征战南北,增强了实战经验、增长了才干,又在与将领朝夕相处中笼络了一批忠于自己的党羽为篡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司马懿临终托付大事于自己的亲生儿子,可谓意味深长。从表面上看司马懿将司马氏兄弟视为股肱之臣、托孤重臣,实际上给予爱子厚望,期待他们完成自己之未竟事业:弑君篡权。令其欣慰的是自己的期望没有落空,司马氏兄弟二人加紧巩固实力,在司马昭掌权时顺利夺取曹魏政权。 三家归晋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司马懿,他不仅巩固了司马氏在曹魏集团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大权,而且极力打造了两位西晋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诸葛亮并非不爱惜人才、培养人才,天水郡见了姜维喜不自胜,“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 [14]并挖空心思收服姜伯约,将其定为重点培养对象。但是,姜伯约毕竟是降将得不到后主的信任,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受种种势力束缚,不敢放手一搏,甚至还有性命之忧,借屯粮为名外出避难。这一切说明了姜维在蜀汉集团中的地位是极其不稳固的,虽然他对蜀汉政权忠心耿耿,但是也难免遭人猜忌。 从某种意义看,诸葛亮选择姜维为接班人担任完成统一大业之重任,是一大失误。诚然,姜维不乏胆识与谋略,可在蜀汉集团时间较短、功劳不高、资历尚浅,缺乏群众基础,尤其是在备加赏识、信任他的诸葛亮去世后,更是孤掌难鸣,难以服众。当他还在前线浴血奋战之时,后主已经降晋,这充分体现刘禅君臣对姜维挽救蜀汉覆灭命运之能力的怀疑。 因此,诸葛亮应舍弃姜维栽培自己的儿子——诸葛瞻。然而,不象司马懿把儿子带在身边,诸葛亮经年疲于征战,无暇顾及其子的教育。甚至,诸葛瞻在《三国演义》中很少露面,直到最后,才在危难之际闪亮登场,演义一场悲剧之后,匆匆离去。笔者认为诸葛瞻才是诸葛亮理想的培养对象,其一他不乏聪明才智,稍一雕琢即可成器;其二他是东床驸马;其三可依托其父的声望。后两者使诸葛瞻能够得到蜀汉集团君臣之信任。倘若诸葛亮精心栽培诸葛瞻,谁能断言诸葛瞻必输于司马氏兄弟呢?又有谁敢确信诸葛瞻不能力挽狂澜改变蜀汉政权之命运呢? 参考文献: [1]陈寿 三国志 [M]北京:中华书局, 281 [2]陈寿 三国志 [M]北京:中华书局, 282 [3] 陈寿 三国志 [M]北京:中华书局, 543 [4] 罗贯中 三国演义[M] 长沙:岳麓书社,534 [5] 罗贯中 三国演义[M] 长沙:岳麓书社,534 [6] 罗贯中 三国演义[M] 长沙:岳麓书社,534 [7] 罗贯中 三国演义[M] 长沙:岳麓书社,535 [8]罗贯中三国演义[M] 长沙:岳麓书社,450 [9] 罗贯中 三国演义[M] 长沙:岳麓书社,450 [10]罗贯中 三国演义[M] 长沙:岳麓书社,539 [11]罗贯中 三国演义[M] 长沙:岳麓书社,184 [12]罗贯中 三国演义[M] 长沙:岳麓书社,182 [13]罗贯中 三国演义[M] 长沙:岳麓书社,467 [14]罗贯中 三国演义[M] 长沙:岳麓书社,460
289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