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戏剧评论文章题目大全高中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04

悠悠月夜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戏剧评论文章题目大全高中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aitingwmy

已采纳
《秃头歌女》:哪里让我们感到了荒诞解玺璋荒诞不存在于生活中。荒诞是由于剧作家的自省和自觉所产生的一种形而上学的痛苦状态,是他们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感受。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男人或女人,突然之间变得那么陌生,变得比“失去的天堂还要遥远,我们不再能理解他们”,这时,荒诞感也就产生了。也就是说,荒诞感产生于人们对平庸无聊、安稳闲适的日常生活的怀疑和追问。这样说来,舞台上的荒诞显然来自剧作家对于我们为什么这样生活的思考和表达。尤内斯库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用戏剧表现了这样一种深刻的思考,而且,将其思考诉诸一种荒诞的、非理性的形式。《秃头歌女》是他的代表作。他用非人化的人物和荒诞的语言,嘲笑了缺乏意义的生活,以及安于这种生活,甚至对此怀有一点洋洋得意的满足感的人们。在这里,不仅生活是毫无意义的,语言也是毫无意义的。破碎的语言几乎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流。周申、刘露的表达延续了尤内斯库的精神。舞台上所呈现的,是一种毫无生气的、死气沉沉的生活。我们看这两对男女,或者谈论今晚吃了什么一类的废话,或者面面相对,默默无言,或者讲些庸俗的故事,即使所谓学术争论,也是“门铃响门外有人还是无人”这样极其无聊的问题。最有趣的是那对来作客的男女,经过一场漫长的、很有逻辑性的争辩之后,他们发现,二人竟是一对同床共枕的夫妇。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隔膜和冷淡,已经够荒诞了,而更加具有荒诞感的是,他们对于自己的这种生活,并没有丝毫的厌恶,反而津津乐道,沾沾自喜,沉浸在那种洋洋自得的满足感之中。尤内斯库选择中产阶级作为他的主人公,或许有他的道理。在现代国家里,中产阶级大约是最为保守,又最自以为是的一群人。他们的荒诞恰恰就在于,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荒诞的。如果说,荒诞就是要引起人们对缺乏意义的注意,那么,将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展现在舞台上,一定会有特殊的效果。但是在中国,则完全不必强调“中产阶级”这个身份,一是这个阶级是否已经形成目前还有争议,另外,即使存在着可以称为“中产”的人群,他们是否已经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感到满足,也还存有疑问。在中国,给予我们荒诞感的,其实是另外一种生活,它并不缺乏意义,而是意义过剩。此次重演版对尤内斯库的原作有一点小小的改动,即把女佣玛丽的身份改成了史密斯夫妇的女儿。这点改动怕是会影响演出的可信度。荒诞不是不要生活的依据,它只是指出生活的荒谬之处。而越是在生活的常态中,越是在看上去正常的生活中,感受其荒诞,也就越有震撼力。史密斯夫妇对于女儿和消防队长的暧昧关系完全采取漠视的态度,并不加以制止,中国观众怕是难以接受的。父母对儿女如此漠然,让人不好理解。这不是生活中的荒诞,而是生活中的堕落。导演说:“我们用现实的语气讲述荒诞的故事,我们用戏谑的口吻探讨沉重的主题。”那么,这点现实性恐怕还是要讲一讲的。这在全剧中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而在这里的一点戏谑,也许会消解了你的沉重,沉重的主题怕是要变得轻浮一点了。

戏剧评论文章题目大全高中

109 评论(9)

topman

诸葛亮的伟大,不仅仅因为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神,更重要的他是千百年来士大夫知识分子的人格神。在中国历史上,德才兼备的人不少,但象他这样集智慧神与人格神于一身,可谓绝无仅有。他所张扬、实践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为历代所推崇备致。 诸葛亮的人格、节操、风范,概括起来是如下四个方面: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关心时势,每自比管仲乐毅,负有担大任、致高远的远大抱负。但他又绝不是那种醉心于功名利禄、汲汲于荣华仕进的俗子。事实上,当时曹操称雄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朋友石广元、孟公威皆投其麾下,他却不为所动,其兄诸葛瑾在东吴颇得重用,他也不去投靠。最后,刘备三顾茅庐,以千古未有的求贤至诚深深打动了他,他才毅然步出草庐,一匡天下。在著名的《戒子书》中,诸葛亮曾如此谆谆告诫:“夫君子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宁静无以致远”,真乃至理名言,也是他淡泊节操的真实写照。 尽瘁国事,忠心辅政。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代皇帝,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刘备很信任他,临死托孤于他,并大义地提出让出家天下,但他没有夺取君位的政治野心,侍奉扶不起的阿斗,更加殚思竭虑,“亲理细事,汗流终日“,最后以身殉职,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辅佑后主,实际上是执一国之政,出帅入相,但后主并不感到他的威胁,群臣并不感到他的僭越,倘非心底无私,国而忘家,焉能如此! 任人唯贤,清正廉明。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真乃金玉良言,至今仍振聋发聩。诸葛亮如此进谏后主,他本人则更是任人唯贤的典范。托志忠雅的蒋琬,清廉有才的费祎,智勇双全的姜维,都到他的重用和培养。他死后,这几人成为蜀国的中流砥注。托孤大臣李严运粮失责又慌报军情,被诸葛亮废为平民,但对李严之子仍加以信任,并促进他劝父改过自新。由是李严不仅不抱怨,而是心怀感激,诸葛亮去世,李严因悲痛发病而死。诸葛亮知人善任,明之以法,晓之对情,其服人心如此!在廉洁上,亦堪称典范。他曾上书后主,如实申报个人财产。书曰,臣家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一家可以温饱,臣随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给,决不别伯经营,增长私产一寸,臣死以后,如查出多余财产,那就是对不起国家。光明磊落。苍天可鉴。 坚韧一心,竭尽人谋。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匡复汉室,还于旧都”,一统天下,但现实却是极严峻的:三国之中,对手魏国势力最为强大,其土地、人力、财力、物力比吴蜀二国的总和还要多,而蜀国相对最弱。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与其坐而待亡,孰若伐之”(后出师表),于是毅然挑战极限,采取一切积极措施,发愤图强,以挟泰山而超北海的气概,“驱驰千万众,怒目瞰中原”,虽劳而无功,仍不失为英雄壮举,这既是诸葛亮的悲剧,也正是他的伟大。这种尽力而为的奋斗精神,后人无不感慨系之。成都武侯祠一联云: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而杜甫的《蜀相》一诗,更可谓是诸葛亮的千古知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40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