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993
(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论文写作的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一、市场环境分析宏观环境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有利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政治因素:1、 中国产业转型、培育新的增长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上升为国家战略;2、 中央及各省市从产业规划、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行业管理及充电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支持。经济因素:1、2015年,中国车市增速明显放缓,且中国的汽车产业落后于发达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重塑产业结构,实现弯道超车的契机;2、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性,利于普及。社会因素:1、2015年中国石油对外依赖达到6%,二氧化碳排放量居全球首位,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意识日益深入人心;2、80、9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对新能源汽车接受程度更高;3、社会人口基数大,人口红利当前仍具有效用。技术因素:1、 电池、电机及电控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性成果;2、 相比于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的技术壁垒较低,中国与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3、 中国车联网技术发展迅速。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及阻碍因素促进因素:1、 政策利好:中央及地方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方面频频出台扶持政策;部分城市对传统能源汽车采取限行限购政策,对新能源汽车降低牌照获取门槛。2、 用户认可度提升:80/90后作为消费主力,对兼具有经济性与环保性新能源汽车持欢迎态度,随着相关技术升级,消费者认可度逐渐提高。3、 商业模式创新:各大车企及汽车经销商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出现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以租代售等模式,加速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4、 汽车能源清洁度提升:相比于传统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在汽车能源清洁度方面有所提升,有利于缓解大气污染。阻碍因素:1、 充电基础设施落后:截止2015年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与充电设施配比为78:1,车桩配比不协调,用户充电不方便,阻碍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普及;2、 电池技术不成熟:现阶段,中国的电池技术水平不成熟,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低,限制其进一步推广;3、 行业秩序待规范:现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骗补贴、质量差等不规范行为,行业亟待进一步规范。二、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1、 探索期,2001-2014,主要依靠政府政策推动(1)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863”重大科技课题;(2)2007年,国家发改委公布《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3)2009年,国家发布《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4)2010年,国家公布《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5)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宣布截止2017年底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2、启动期,2015-2020,主要推动力仍在政府(1)2015年,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产业生态体系;(2)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累计产销50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2016年9月,财政部公布新能源汽车厂商骗补名单,并予以严惩;(3)2017年起,新能源汽车将进一步在营运车辆中得到普及,并继续渗透私家车领域。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将加快与互联网结合。3、高速发展及应用成熟期,2021年开始,新能源汽车将迎来告诉发展期
新能源车作为我国汽车行业众所周知的蓝海,目前自主品牌已经成为新能源车终端市场上的主要力量。不过面对这片蓝海,合资、进口品牌声势较弱。其实跨国品牌也并非熟视无睹,并且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布局。从目前多个合资、进口品牌公布的战略来看,2020年或会成为新能源车竞争的一个关键节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万辆和1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9%和5%。累计方面,2018年1-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万辆和1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和88%。随着新能源汽车性能的不断提升和补贴政策的逐步退出,对消费者来说,2020至2025年将出现新能源汽车的最佳购买时间点。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800万辆,而燃油车销量则会达到峰值(约3200万辆),之后将经历断崖式下滑,预计到2030年燃油车销量将跌至2000万辆。
一、市场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分析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有利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 政治因素: 1、 中国产业转型、培育新的增长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上升为国家战略; 2、 中央及各省市从产业规划、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行业管理及充电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支持。 经济因素: 1、2015年,中国车市增速明显放缓,且中国的汽车产业落后于发达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重塑产业结构,实现弯道超车的契机; 2、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性,利于普及。 社会因素: 1、2015年中国石油对外依赖达到6%,二氧化碳排放量居全球首位,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2、80、9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对新能源汽车接受程度更高; 3、社会人口基数大,人口红利当前仍具有效用。 技术因素: 1、 电池、电机及电控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性成果; 2、 相比于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的技术壁垒较低,中国与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 3、 中国车联网技术发展迅速。 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及阻碍因素 促进因素: 1、 政策利好:中央及地方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方面频频出台扶持政策;部分城市对传统能源汽车采取限行限购政策,对新能源汽车降低牌照获取门槛。 2、 用户认可度提升:80/90后作为消费主力,对兼具有经济性与环保性新能源汽车持欢迎态度,随着相关技术升级,消费者认可度逐渐提高。 3、 商业模式创新:各大车企及汽车经销商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出现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以租代售等模式,加速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4、 汽车能源清洁度提升:相比于传统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在汽车能源清洁度方面有所提升,有利于缓解大气污染。 阻碍因素: 1、 充电基础设施落后:截止2015年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与充电设施配比为78:1,车桩配比不协调,用户充电不方便,阻碍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普及; 2、 电池技术不成熟:现阶段,中国的电池技术水平不成熟,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低,限制其进一步推广; 3、 行业秩序待规范:现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骗补贴、质量差等不规范行为,行业亟待进一步规范。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 1、 探索期,2001-2014,主要依靠政府政策推动 (1)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863”重大科技课题; (2)2007年,国家发改委公布《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 (3)2009年,国家发布《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 (4)2010年,国家公布《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 (5)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宣布截止2017年底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 2、启动期,2015-2020,主要推动力仍在政府 (1)2015年,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产业生态体系; (2)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累计产销50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2016年9月,财政部公布新能源汽车厂商骗补名单,并予以严惩; (3)2017年起,新能源汽车将进一步在营运车辆中得到普及,并继续渗透私家车领域。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将加快与互联网结合。 3、高速发展及应用成熟期,2021年开始,新能源汽车将迎来告诉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