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u_xiao
中华民族美术过去之灿烂 傅抱石 近时外国人对于中华民族性的批评,总是离不了说中国是"自尊"、"自大"的民族。殊不知中国人的"自尊"和"自大",是有原因的,是有道理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必须保守着这种"自尊"、"自大"的好国民性。今日的中国,尤其有急切的需要和重大的意义。 单论美术这一项,其发达之古,创造之精,莫说东方,就是世界上也难寻其匹。日本还在请中国人办外交主政事的时候,我们已把西域的美术精华吃下肚子。吐出以后的唐宋光辉之花。埃及是最古不过的了,然而把那粗笨的刻画,和我们三代的玉器铜器比上一比,若根据他的遗物,他就发展到与三代同一时期也办不到的。"铜器时代",哪一民族拿得出如此雄壮伟大神妙不可言状的宝贝?虽一二遗留,它的价值,除供考古学者的摩娑研究,物器本身,已没有什么,然中华民族在世界美术史上有了最伟大最先进的创造是无疑的。虽然有许多学者,硬说我们古代那批宝贝,某种是间接学自波斯的,某种又是直接从印度偷来的,总而言之,说我们中国人是没有多大用的东西,然而这无非是因为我们的宝贝太高贵,把他们吓得没有什么可说。眼见中国如何贫弱,所以他们还要这样说:"中国何德何能?龟甲铜器,《春秋》三传,完全是伪造,你汉人尚能做什么呢" 虽然,他们尽管侮辱,若是有人送他们一个同治年的瓷器,或是乾隆年的雕漆,保证他脑筋中起不可思议的作用,佩服得五体投地。难道这又是从英吉利法兰西偷来的么? 展开东方艺术系统图来看一看,所谓"古代系"、"希腊系"、"印度系"、"中国系"的四大系中,实际上只中国与印度的二大系。假使中华民族不负起吸收、融化和创造的责任,到现在朝鲜有美术么?日本有美术么?"印度系"又走得几步路呢?关于这些理论,姑且不论。总之我们就是说:中华民族曾经包办东亚的美术,是东亚美术名正言顺的不祧之祖,也不为过。 我中华民族特别的长处,是不但能够闻一知十,而且是只要和别的民族文化见见面,就会造出比人家更好的文化。一般美术史学者,他们把中国自三国至五代(约西纪二○○--一○○○年)的一个时期,定为"佛教艺术时代"(德人Hirth氏)或是"古典时代"(英人Bushell氏)或是"西域艺术攫取时代"(日人伊东忠太氏),述说当时以后的美术,完全没有独自的发展,而决定中国的中世美术史。我可以举一个极简单的例,来证明这种述说的不确。诚然,中国的美术,受了不少印度的影响。但是要明白,这些影响,到了六朝初期,早被中华民族聪明的脑袋将它化得干净。譬如说,张墨顾恺之的《维摩变相图》,陆探微载安道的《无量寿佛》则学印度的么?印度有没有?云岗龙门巩县等佛窟两足交叉的弥勒像,又是学印度的么?印度的弥勒像,是否两双脚交叉还是并垂呢?像这种例,举不胜举,一二学者,觉得中国人太不可方物,于是拼命从佛教经典内,拖出中国佛教艺术的前身来。似乎带哭带骂地说:"中国真聪明!印度没有的东西也会造!你看呵!菩萨头背后那道圆光,印度又那里有呢?"我们并不否认人家如此地讥评,这正是我们所欣慰的事。美术是什么?佛教美术又是什么?朝鲜日本的古美术,都是中国美术的儿孙,然不能说朝鲜日本便没有它自己的美术。这一切,都是中华民族在美术上特殊的伟大的表现!是世界美术史上最光荣灿烂的一页! 只是创造,创造得不高明是不行的;只是吸收,吞进去受不住也是不行的。中华民族,有无量成绩做本身最高度文化的证明。纪元前一千年的工世,能作出就是现在五千年后也还是奉为标准的"形式"和"纹样"。葡萄花纹,就说是外国货,然"云纹"、"雷纹"、"蟠纹"、"饕餮纹"总是本号自造!并且形体周备,意匠完美,会在砖瓦头上刻字描画!会将一双雀子,站在乌龟背脊上做灯盏!檐会飞!柱会雕!凡是与生活有关系的器物,哪一样不施以美的设计?秦始皇为防胡人而筑的万里长城,其雄伟盖世的气慨,又谁不咋舌吃惊? 绘画较工艺发达稍迟一点。古书上,舜皇帝的妹子,以及"苍颉作书,史皇作画"等等传说,姑不信它。在今日可得见的古代绘画作品,汉朝的已有很多了。孝堂山武梁祠的石刻画,固然不是二十世纪图案最发达的欧洲画家可以"便化"得出来,就是一块汉画像砖上的人物,也够使现代东西方的人物画家惊异。藏在英国大英博物馆橱内的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那画上的人物,态度优美而庄重,线条遒劲,布置闲雅,第四世纪的东西,我们不知道那时候欧洲的人物画如何?再说唐代的阎立本,它的驰名世界的《历代帝王像》,听说尚有十三张在福建林氏家中(一说梁鸿志君所)。这稀世的宝物,它的唐代初期绘画的黄金时代,充分表示无遗。日本帝室御物有一张《圣德太子像》,中间画圣德太子,左右画山背大兄王和殖栗王。这张画,他们的确经过许多人研究,据旧法隆隆寺《寺传》上说,是百济国阿佐太子到日本画的。许多人不以为然,说《圣德太子像》的服制全是"本邦的古仪"!但是除此以外,可没有第二张和这画逼肖的作品。是天上掉下来的么?实事求是的先生们,不得不怀疑了,不得不恭维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了。因为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也是中间画皇帝,两边画侍臣侍女的。于是《圣德太子像》的本源(布置或笔法),便牵在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上。 经晚唐五代而至宋徽宗的花鸟,即今日还原色印在日本寻常小学生的画帖上。不过不说是中国的,但说"距现在有八百多年一个叫做宗的皇帝"而已。绘画到了徽宗时期,无论花鸟,山水,一切部门,都有杰出的大家,彪炳史乘!南渡后,刚刚一百二十年,霹雳一声,蒙古人打定了天下,可怜当时那班画家们,忍着精神上的痛夺,拼命向笔墨间抒其抑郁之孤愤幽绪!黄公望,他叫出"寄乐于画"的口号,以刺激那些利欲熏心的分子。倪云林也曾说过"余之画,不过草草,聊写胸中之逸气耳"!这种艺人的本色,也是当代社会的反面。我们看倪云林的山水,存着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元四大家中,王蒙为了母舅的关系,做过一下泰安知州,在画史上,虽然他的挥洒高妙,有时也逃不了峻刻批评。至明代则文沈唐仇是适合当时代的产物,谨严之中,复邃幽趣。至于清初的八大山人与苦瓜和尚,他们的行径和笔墨,又岂独在一山一水一花一鸟之间?尤其石涛的诗,"梅花"、"遗民"可说是常常应用。我们在三百年之后,应不应该向这些民族艺人表示诚恳的敬意? 雕刻的遗迹,随便说吧,如云岗巩县天龙山等多数的佛窟,真不知接受了几何人的瞻仰和崇拜。东方固是第一大艺术,西方也未见得有出其右者。我们要知道,这成千成万的石佛,都是先民一刀一刀,一尊一尊,累月经年所造成,若说是没有伟大力量的民族办得到,那现在也不让云岗独霸一部东方雕刻史了。 这无量数的遗宝,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寄托。唯有这些遗宝,中华民族在世界美术上始值得自豪,值得人家不远万里费长久时间,来研究我们一张纸或是一块石头。 然则中国美术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呢?这可分做两方面说:一方面,以异民族的关系,突然接触"形式"、"色彩"与自己绝对不同的美术品,自然产生一种奇异。或者本来存有某种用意(如对于工艺品),因之有些人,拼命地研究。这些人,是把中国美术推崇得真比天还要高不可攀。一方面,就美术品的评价上,中国美术品,大至开山打洞,小至一把扇子、一个酒杯,都具有不可形容的独特境界。这种境界,是中华民族的境界,是东方的境界,也即是世界两种境界之一的境界。因此,与欧洲美术,显然划清了路线,而此辔齐奔。 他们的绘画,是"色彩"和"面"的结合;中国的绘画是"线条"和"点"的交响乐。过惯了都市文明的他们,现在也需要枯淡清冲的刺激,在绘画上,已有相当的证明。不过以欣赏的趣味或能力如何,所以有的欢喜唐宋的谨严,有的欢喜元人的淡逸。 他们的雕刻,是不穿衣服的多;中国的雕刻,则多穿衣服。人体的曲线固属美妙,而衣服飘举,隐约如见,又何尝不美?他们的材料,多用金属,用石头;中国的材料,多用木,用泥,用麻,用漆,这是种种环境造成的分歧当不因此显其轩轾。 中国的美术,无论建筑、雕刻、绘画、工艺,创作上固各有伟大的贡献,理论上更是发世界所未发。东晋有顾恺之的《论画》,南齐的谢赫的《六法论》。当第四五世纪,即有如此完善的绘画理论,可说是惊人的成功。如顾恺之说的:"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完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是何等的透彻合理呵!本来美术不像科学,不一定读熟了理论才去制作,也不一定有理论便有作品。但是世界美术史家们,常常贬人而誉已。我以为这些精湛的论著,是值得特笔大书,任他们存着怎样的偏见,也绝不能稍稍摇动。 在另一种情形之下,"中国美术"这个名词,稍稍费解。它的含义,似乎加了一层限制。欧美人所谓"中国美术",至多包括到嘉道以前。那时候,足迹到过中国的还不多,仅仅从一些布教师或商人的手中,得受中国美术的洗礼。日本人就根本不说出"中国美术"四个字。虽然是一本一本图谱或论著,自序文至版权页都是中国的美术品或研究,但总名之曰"东洋",或名为"支那古代美术",置于印度朝鲜之间。我们自己对于这种现象,应该明白西洋人与日本人的中国美术观,在可能内,他们是以不提起为妙的。此中道理,非常简单。 那种中国美术在世界上,不是被人轻视么?当然!在现在民族竞争的时代,谁肯对我们中国人说出半个好字?事实上,我们早知道有若干的"中国通",在贩卖中国的美术,在靠谈谈中国美术吃饭!更说具体一点,中国美术实在好得使一切不愿谈的人而又不得不谈,更不得不把中国美术似通非通地来利用。美国大来公司邮船上所印的旅客单,也装饰了中国六朝的佛像,江西不值钱的樟木箱子,到了支加哥会变成无上的美术品。日本不必论,著是不相当研究过中国美术,想做美术家是很困难的事。近年上田恭辅氏的《支那美术工艺骨董图说》,翻开封面便是"震惊世界的支那工艺美术"十一个大字。这点,也可见中华民族美术在世界的力量和地位了。 中华民族美术的进展,恰像一条弯弯曲曲的线,这条线,随美术的部门而曲折不同,同时随民族意识的强弱而曲折不同。我们要推究它曲折的痕迹,推究何以盛何以衰的原因,做今后民族美术建设的参考。 美术是一面社会的镜子,它的发生,成长,或是灭亡,都有它背后的一切做主人,使它不得不顺着而同一步骤,同一进退。前面说过,中国美术发达最早的是工艺,如玉器、铜器等,在三代已有精致的作品。因为朝廷设了玉府,召了许多琢玉的人从事研究制作,铜器也定有制度,形式大小等等,都有一定的标准。在这统一的机构指导之下,所以呈露当时代工艺极盛的时期。以后秦汉承继三代有组织的宏规,遂蔚成中华民族独立的伟大的美丽轮廓,造型的样式上,也愈见复杂,一一合于生活的需要了。绘画也可以用此种在统一下始得发展的方式来证明它的盛衰。绘画上黄金时代的唐宋,在唐有玄宗的好艺,育成吴道子李思训阎氏兄弟(立德立本)许多凌铄古今的大画家,山水画之勃兴,佛像画之转变,这不都是玄宗的功劳么?宋代更是值得我们崇仰,徽宗皇帝,他不但扩充翰林图画院的机构,并且高等官吏都要考一考绘画,当时的文臣武臣,有几个不能伸纸挥洒的呢?基于这种原因,一直到南宋中期的绘画,人材之多,发达之速,元明清固然不能及,即两晋六朝又哪能相提并论?其次雕刻,隋唐佛教造像之盛,梁武帝的优崇佛寺,是我们不能忘记的。至于最近的清代康雍乾三朝,不是朝廷的奖进,那中国美术史可以划明代为最后的一个阶段。现在我们所资为最丰富最可靠的美术参考资料,大部分是这三朝的成绩。 现在我们足以相信,相信中华民族美术的建设,是在先负起时代的使命,而后始有美术的可言;是在造成统一的倾向,而后始有"广大"、"庄重"、"永远"的收获。我们过去的痕迹,很明白地呈在眼前,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日的中国美术,时代的使命是什么?统一的倾向是怎样?前者可以把近几十年的美术看一看,自然可以发觉我们应该走的大道,后者就是审度目前的缓急,决定这些大道,走哪一条?如何走法? 
生活在现代生活中的雕塑 摘要:中国雕塑源远流长,发展至近代已陷入低谷。本文简要介绍位于我的高中校园的一件雕塑作品,并且记录了五个不同身份、不同职位、不同年龄的人的理解对这件雕塑的认识和理解,然后我再就这件作品发表了一点自己的看法,围绕这件雕塑展开一个专业和非专业的调查。 雕塑在现代环境中新的生存地位,是一件很值得研究的设计与艺术课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外出旅游的机会越来越多了。每到一地,人们总会看到这样那样的雕塑: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四川乐山的大佛、江苏南京和丹阳一带的陵墓石雕、香港的回归纪念碑、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新加坡的鱼尾狮、……。有人要问:怎样欣赏雕塑艺术作品呢? 雕塑通常被看做是一座城市的坐标。它使我们可以更方便的去了解一座城市,它是城市的透视镜。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这座城市的过去和未来。 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属石雕、圆雕、纪念性雕塑。纪念碑正面镶嵌着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背面镌刻周恩来书写的碑文,下部四周镶嵌一组浮雕,概括地表现出中国近代革命历史的重大事件。纪念碑是圆雕,可以从四面欣赏,下部的浮雕只能从正面欣赏。 我国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发掘出的兵马俑群,数量惊人,形体硕大,气势磅礴,震撼了世界。其中的将军俑身高95米左右,不仅是我国最大的俑,而且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其形象似以秦军将士为模特儿塑造的,他们的相貌、神情、性格各不相同,有的稳健,有的威猛,有的稚气未脱,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个地区的人。兵马俑真实地再现了每个细节,体现了秦代雕塑家写实的功力。兵马俑的出土,不仅否定了“中国古代雕塑不发达” 的说法,而且以鲜明的雕塑风格和宏大的气势,向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的高超艺术水平,即使同时期的古希腊雕塑也没有如此惊人的数量所体现的宏伟气魄和浩大精神的作品。 下面我即将要介绍的是,位于我的高中校园的一件非常漂亮又大气的雕塑。这是一件再平凡不过的雕塑,它没有悠久的历史,没有太多吸引人的外表,但是它在我的心中确实是一件很重要的雕塑。它毕竟陪我走过了三年的高中时光。而这三年也是我很难忘记的。 就这件雕塑,我寻找了五个人。请他们分别谈一谈对这件作品的看法和理解。 第一个人,身份是高三学生,性别男。我的这位学弟认为这件作品,首先它的教育意义很大。因为这件雕塑摆在每天去教室的必经之路上,所以,每天上学都会看到它。因为这件作品的形象非常简单,所以它的表意非常清楚,一看就可以知道。他认为这件作品并不单单只是一件摆设,它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启迪。每次看到它,都会很亲切。学习的时候,一想到它,就会更加用心。它的积极意义很大。 第二位,是一位早已远离高中的大学生,性别女。对于已经不是高中生的这位学姐,她对这件雕塑的印象也是很深。这件雕塑简单易懂。而且它的位置很显眼,位于每天去教室的必经之路上。每天看它一眼,在上学时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时间长了总会有感觉。所以,毕业这么多年了,怀念高中生活时,还是会想起这件作品。还是很感谢这件作品,可以陪伴她一起走过那么艰苦的高中生活。 第三位,是一位工作在学校的老师,性别男。对于已经在高中校园工作了多年的一位老教师来说,学校的一切都已经再熟悉不过了。这件雕塑也陪伴着他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其实,越是熟悉的地方越是没有风景,整天看一件物品,也是容易造成视觉疲劳。不过这件作品,已经基本上成为了学校的标志。它的存在,使得学校变得更有文化氛围。整个气氛就上来了。 第四位,是生活在学校周围小区的一位奶奶,她经常在假期时来学校转悠。这件雕塑对于这位奶奶来说,可以说只是一件摆设品。不过,奶奶还是感觉这件雕塑的颜色还挺鲜艳的,是红色的。老人一般喜欢鲜艳的颜色。总的说来,奶奶觉得这件雕塑总体上还是挺好的。 第五位,是专门在学校收破烂的一位奶奶。也是和同学们一样。奶奶经常会经过这件雕塑的旁边。对这件雕塑,奶奶也是习以为常了。说实话也没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就是它摆在那儿就摆在那儿了,也不会去关心它。因为学校的雕塑很多,也不会去特别注意一件,而且奶奶根本不会去想着件雕塑怎样怎样,只是每天都会经过它罢了。 通过对以上几位来自不同身份,不同职位,不同年龄等人的采访,让我加深并扩展了对这件雕塑的认识。对同一事物,每个人还是有不同的态度的。这件物品是确切存在的,这种差别也是存在的。雕塑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意义还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雕塑是拥有很久远的历史的。追溯到远古,雕塑最早称为不动的艺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人体浮雕距今已约3万多年。 雕塑一般是运用多种物质材料、多种手段制作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感情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是属于纯观赏性的艺术。 雕塑按所用的材料分类,可分为石雕、木雕、根雕、泥塑、陶塑、金属雕塑、石膏像等。按空间形态分类,可分为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按功用和置放地点分类,可分为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性雕塑、室内雕塑、案头雕塑等。由于用途的不同,也分为架上雕塑、纪念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建筑性雕塑等。 远看雕塑,首先触目的是“影像”效果,“影像”就是作品形体大的起伏呈现的总体轮廓。这个“影像”可能给人以或是宏伟崇高、或是宁静沉重、或是升腾飞跃、或是活泼可爱。各种雕塑通过自身形体的“影像”,给予欣赏者不同的感受。位于我的高中校园的这件雕塑作品在形体上没有繁琐的细节,整件作品也显得单纯,从而更富有表现力。所以,当人们还没有走近这件雕塑的时候,首先获得的是一个形式美的感受,这就是雕塑特别讲究体积意识的原因。这件雕塑高大厚重,它所显示的矫健有力的外轮廓,给人以难以忘怀的印象,使人产生对于这件雕塑的追忆和丰富联想。 不同的公共场所的雕塑,有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背景。纪念性雕塑,是以重大事件、历史伟人等为题材的雕塑,具有庄严与永久性纪念碑特点。例如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碑等。园林雕塑,是置放在公园、街心花园、绿地、水池等处的,是以美化环境为目的的雕塑,具有抒情与活泼的特点。如丹麦哥本哈根海滨公园的《美人鱼》、南京莫愁湖的《莫愁女》等。 雕塑作品的风格应与建筑风格相协调适应,一般来说,现代建筑前的雕塑就应具有现代风格,古建筑前的雕塑应与古建筑相适应。例如石狮置放在古建筑宫殿前非常威武庄严,但置放在现代建筑大宾馆、大商厦门前就不适宜了。 雕塑作品形象单纯,不可能作复杂精细的描绘,所以通常赋予形体以象征性来表达主题,这就是象征意识。中国雕塑多用装饰性较强的人物、动物形象,赋予象征性和寓意性。例如《锚》,作者以“锚”象征充满生机活力的海滨城市大连。汉代霍去病墓雕刻,以“马踏败将”,象征大将霍去病的丰功伟绩。中国住宅建筑门口,以狮子形象寓意镇宅驱邪。古代帝王陵墓前的雕刻,华表象征“王者纳谏”。天禄、麒麟等神兽,象征帝王封建法权的高贵尊严。石马、石羊、石象等,象征驯服与祥瑞。文武侍臣象征仪仗和护卫,折射君臣宗法秩序井然。这些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的雕刻,构成宏大威武的气势,给人以既富丽宏伟又庄严冷峻的感觉,使人产生崇高感,更觉得自身的渺小,达到宣扬封建法权之目的。 现代化的雕塑,要求更为概括、精练和简化的艺术形式与之相适应;现代化的速度、力量、效率这些对视觉来说比较抽象的因素,刺激艺术家去进行抽象美创造的尝试。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产生,为抽象雕塑的创作提供了条件。越来越多的抽象雕塑会将城市环境装扮得越来越美。人们对抽象雕塑的理解能力,也会随着艺术修养的提高而提高。其实,我国不少风景区有许多自然景观就是大自然创造的抽象雕塑,例如黄山奇特的山峰造型,桂林、宜兴溶洞中千姿百态的钟乳石造型等。我国很多古典园林中造型怪异的假山石,更显示出古代工匠杰出的抽象雕塑水平并不比西方的差,细细品味,人们可以产生很多联想,获得审美享受。 雕塑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透过雕塑,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去认识和了解一座城市。雕塑折射了我们的城市,折射出我们的生活。雕塑,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它是我们城市的形象代言人。希望今后可以有更多的人来关注雕塑在我们现代生活中的生存地位和价值,更多的来关注雕塑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