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62

lijie251711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生态文明的议论文人物素材高中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vlm

已采纳
1、张正祥张正祥老人因为保护滇池,与利益集团斗争几十年,功劳不小,影响很大,获得了很多荣誉,包括国家级的荣誉奖章,也赢得了众多良知人士的支持和尊敬。他的敌人,私商和贪官仇恨地称他为“张疯子”;爱戴他的人们却亲切的称呼他为“滇池卫士”,称呼他为张老师。他是滇池的守护神,滇池卫士张正祥。2002年至2004年被全国新闻媒体评选为“英雄环保卫士”、2005年被中国十大民间环保杰出人物评选委员会评选为“中国十大民间环保杰出人物”;2007年被中共昆明市委宣传部授予“昆明好人”称号、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2011年2月,走入国务院新闻办制作的国家形象片,成为“中国国家形象人物”。2、马永顺马永顺是全国著名的劳模;当国家需要保护生态环境时,他又成为远近闻名的植树英雄。1933年,马永顺背井离乡“闯关东”,来到当时被称为“绿色监狱”的东北林区谋生;1948年东北解放后,马永顺来到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成为红旗下第一代林业工人 ;1937年进东北林区当伐木工人;1982年退休后到1999年底,坚持17年造林不止,其间率领全家人,祖孙三代参与到植树造林的行动中,植树5万多棵。1988年6月,马永顺荣获联合国颁发的全球环保500佳荣誉称号。1999年,在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后,他又获得全国十大绿化标兵称号。3、田桂荣作为一名来自河南省新乡县的农村妇女,田桂荣多年来兢兢业业,扎根环境保护第一线,以惊人的毅力和执着的信念在中国的环保事业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她是国际知名环保志愿者,是全亚洲惟一同时获得福特国际环保奖和美国格雷特曼两项大奖的获得者,受到了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曲格平,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等领导的接见,被联合国环境规划暑誉为中国“民间环保大使”。4、廖晓义廖晓义是知名民间环保事业倡导者和活动家,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兼主任。她曾自费拍摄电视片《地球的女儿》,1996—2001年中央电视台“环保时刻”专栏独立制片人。她是中国第一位获得有“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苏菲环境大奖”的民间环保人士,澳大利亚最高环境奖“班克西亚国际环境奖” 获得者。廖晓义认为节约是最大的环保,而节约就是减少没有必要的消耗。在节约型社会讲话中,温家宝总理曾专门提到过“26度空调节能行动”,这个影响全国的“26度空调节能行动”就是廖晓义等人首先发起的。廖晓义是我国环保事业的先行者、守望者,她以具体细微的角度,从身边小事实施环保大题,对我国的环保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5、徐凯徐凯同志为了优化村居环境,提高居民居住水平,亲自利用双休日对此赴外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随后,又结合该居实际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亲自组织了对小区路面硬化、电路、绿化、给排水、景观设计等方面地勘察。白天,他走遍村居地角角落落,认真勘察;夜晚,他挑灯夜战,仔细查阅居民区各种管路设计图,摸清管路走向、铺设,精心设计。工作中,他提出并实施“以自治管理家园、以整治改善环境、以服务凝聚民心、以文化陶冶情操”地工作思路,积极主动关注环保问题,热心环保事业,并在居民中广泛宣传环保知识,组织践行环保工作。徐凯同志把广播、宣传栏作为绿色宣传地前沿阵地,定期举办各类环保知识专题讲座和组织居民观看环保纪录片,使广大群众明白环境与生产、生活地密切关系,深刻了解保护环境是造福子孙后代的重要性。

关于生态文明的议论文人物素材高中

254 评论(10)

rainbrush

生态文明素材 生态文明素材。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文明的建设了,为了保护我们美丽的大家园,我们都需要多去了解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为大家介绍生态文明素材。 生态文明素材1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没有了解自然环境,没有了空气、水,没有了土地、阳光,没有其他生物与人类共存于地球,人类便无法生存呢?毋庸置疑,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源,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对于我们必不可少、至关重要。 环境保护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收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 2、环境保护的举报热线电话 12369是中国统一的环保举报热线电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现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事项时,可以通过拨打12369环保举报热线电话向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和请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3、城市绿地——人类之肺 城市绿地至少有三大功能: 一是净化空气。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氟化氢、氨、氯等有毒有害气体,100平方米草地10个小时可吸收二气化碳1500克,同时放出氧气100克。 二是调节大气温度。1公顷草坪每天约蒸发水份6300千克,使空气温度增加5-9%。 三是吸尘杀菌。绿地较大的广场能降低噪声20-30分贝。 4、室内空气污染有哪些? 人的一生大约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你知道一般空气污染有哪些吗? (1)燃烧物:煤炉、煤气炉灶、室内吸烟产生有毒有害气体; (2)生物学物质:冰箱、冷却系统内繁殖的细菌、空调过滤器滋生的真菌、尘埃中生长的尘螨以及室内外带进的花粉等; (3)化学残留物:各类杀虫剂、家庭装潢或家具胶合板中释放的苯、甲醛等; (4)放射物质:房屋建筑和装修中使用的水泥、大理石等材料中释放氡(据调查人类目前所知的放射性污染有54%来自氡); (5)石棉:石棉做外壳的管道,石棉瓦楞纸做的通风管道等,因磨损、风化脱落造成室内污染。 室内空气污染最简单的治理办法就是通风,门窗常开,清风常进,健康常在。 5、家庭噪声——看不见的污染 从生物学角度讲,一切令人不愉快的声音都是噪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室外环境是否安静舒适的同时,也应关心一下居室内的声环境是否环保。据预测,家庭中使用的电视机、收录机产生的噪声可达60-80分贝,洗衣机为42-70分贝。 临床医学统计,若在8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生活,有50%的人会耳聋,85分贝则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工作效率下降。所以家庭居室,应严格控制家用电器和其它发声器具的音量和开关时间。 绿色环保从我做起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创建放在了突出位置,倡导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需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 生态文明素材2 生态文明包括社会生态、政治生态,文学生态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人的生活方式就应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生态文明素材3 生态文明作文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灿烂的文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大体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原始文明、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和几百年的工业文明。人类自身的繁衍也从原始文明的几千万人,增长到农业文明的几亿人,再增长到工业文明(20世纪末)的60多亿人。 工业文明特别是18世纪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发展的新纪元。后来经历了几次影响全人类科技革命的浪潮,蒸汽机和电的发明,钢铁和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冶炼技术、汽车、火车、飞机的广泛运用,核能、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空前开发,人类开始充当了“极不安分”的角色。这个时期创造的社会生产力远远超过了有人类文明以来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的总和,人口增长也被称为“人口 爆炸”,一部分人类开始以自然的“征服者”和“主人”自居,在极大地提高和改善一部分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同时,向自然界的拼命索取越来越普遍。大量的煤田和油田被开采,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土地被掠夺和占用,多数的江河被污染。人口的迅速增长,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加剧了全球生态的恶化和气候变暖,也加剧了南北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人类陷入了由自身的贪婪行为带来的“生态危机”之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和人口有效控制的奇迹,迅速提升了人口大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改善了十几亿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一奇迹的创造某种程度上是以生态环境的总体恶化和资源的掠夺性开采为代价的,是以牺牲两代人的眼前利益为代价的。中 共十 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意志,把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战略目标。应该说,这一战略的实施,确定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历史地位,从生态文明的领域迈上了发展和道德高地。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转折时期,如何汲取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优良传统,走出一条以生态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与中华文明的传统精神基本一致。中华民族的五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也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朴素辩证的生态文明理念。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中国的先辈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思辨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和辩证图解对宇宙万物的生成与变化规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各种现象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人类自身应当采取的态度和做出的选择进行分析、判断和预测。至今看来,其意义和影响仍十分深远。如中国儒家主张的“天人合一”,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道教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强调人类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重要准则;佛教倡导众生平等,广济善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易学的八卦和阴阳太极图式,就像是演绎人类与地球、宇宙之间千变万化的幻境,告诫人们尊重自然,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否则就会险象丛生,灾难不断。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全国一盘棋,尽快建立和健全多层次、有重点的生态、资源、环境补偿机制和碳汇交易机制,积极推动市场化生态补偿。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绿色革命,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生物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绿化祖国,种树种草,保护湿地。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复兴的一篇大文章。中华文明,历尽沧桑而不衰,尝尽悲辱而自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3亿中国各族人民一定能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续写更加波澜壮阔的生态文明新史诗。
149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