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之轻语
热点练习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不少社区通过微信群发布防疫通知、普及科学知识,建立社区干部、志愿者和居民互助群,帮助解决生活难题……小小微信群,发挥了大作用。通过社交软件线上沟通交流、构建“指尖上的社区”,既避免了交叉感染风险,又抓实抓细了防疫工作各项要求,成为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生动案例。社区治理水平高低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请你谈谈对社区治理的看法。参考答案基层是社会的细胞和基础。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社区是最活跃也是最复杂的基层“细胞”。一些鸡毛蒜皮的纠纷不及时化解,一些芝麻小事得不到及时处理,就容易引发矛盾。将社交软件应用于社区治理,能够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让具体问题和矛盾第一时间被发现,让居民的声音第一时间被听见、被尊重、被回应。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将微信群用于社区服务,体现了社区治理的与时俱进。【开头恰如其分的将社区定义为社会的细胞,比喻的用法是亮点,并呼应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过去,基层工作者“挨家敲门”“户户问询”,一旦出现“敲不开门、见不到人、说不上话”,治理工作就会停滞不前。当前,社区治理充分发挥社交软件及时性、便捷性、交互性等优势,从线上反馈到线下解决,有助于形成矛盾纠纷化解的良性闭环,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事实上,基层治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直接影响着国家整个法治化进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长期稳定的目标,必须以基层为基本载体。【意义分析,从小处着眼,进而上升到基础治理以及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体现了意义分析的层次。】不论是在疫情防控期间,还是在日常治理中,社区事务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疫情防控是对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次检阅。就拿进出小区的出入证来说,都会面临各种问题。纸质出入证对居民而言灵活性差,常常有人因为忘带出入证而“有家不能回”;对社区而言,不断换证、分别制证工作量大、管理繁琐。一些社区再次基础上试行电子出入证,在保证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实现了低风险、高效率、省人力。由此可见,出入证的设计理念、使用方式,折射出社区治理的能力水平。【客观分析社区治理面临的问题,并以出入证为例,体现了社区工作的纷繁复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社区治理精细化,关键是要转变粗放式、经验式的管理思维,充分考虑各地区和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搭建多元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平台。打通社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新技术手段大有可为,打造“指尖上的社区”,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了途径。同时也别忘记教会老年人等群体,这就需要社区工作者与居民的暖心互动。以管用、灵活、高效的制度措施与用心、用情、用力的社区工作作为配套,才能更好赋予科技以温度。【对策措施,从文件政策高度起笔,在社区治理中不仅提倡新技术,也提出针对老年群体要有温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通过社交软件拉近社区工作者和居民的距离,是及时感知居民烦心事、揪心事的走心之路,是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服务群众的科学之路,也是诠释社会治理“共治善治”的创新之路。对此,基层政府和社区工作者不妨转变工作思路,拥抱新技术带来的治理变革,主动作为、顺势而为。【结尾引用名言,同时呼应了材料和开头社交软件的切入点,并对未来做了期望。】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小网格撬动大治理(微观) ——推动社区治理精细化①人民日报:“指尖社区”推动共治善治——推动社区治理精细化②人民日报:超大城市需要“超级大脑”——推动社区治理精细化③人民日报:小小出入证 治理大文章——推动社区治理精细化⑤ 
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论坛精彩语录 30年前,没有人听说过社区;30年后,没有人不知道社区。当前形势下,和谐社区建设路径在何方?和谐社区建设之路如何才能走得又好又快?在前天和昨天召开的江苏省和苏州市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论坛上,各路专家和学者为我们破解了和谐社区建设进程中将出现的部分难题。 【自治,自治,居民先要治好自己】 北京国际大中城市建设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于燕燕:我国社区建设经过十多年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面临着如何推向深入的问题。和谐社区建设离不开社区居民的自治。但社区居民自治不同于地方自治,不同于民族区域自治。应该说,在自治这个砝码上是有一定限度的。一个国家,老百姓自治什么?有民主的地方,但更多的是在自己周边日常生活事务的一种自我管理型的自治。因此,社区建设首先是在管理层面的自治。其次,要获得一定的权利。社区是民主的增长点,群众参与国家的政治事务也好,参与国家事务决策也好,首先要从身边的事务做起,从居住区做起。要把政府的公共服务与和谐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让政府的职能通过公共服务的平台直接服务到社区群众的家门口,以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给社区居民组织一个相对自治的空间。 【社区服务要倡民本】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吴亦明:目前,社区的公共服务主要还是行政事务在社区的衍生,许多社区的公共服务大厅实际是行政事务的受理站,即使是低保救助、劳动就业等社会性服务也是社区协助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的职能延伸。因此,从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的高度出发,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就必须在社区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完成行政管理职能延伸的同时,真正把服务的重点放到直接满足社区居民需要的社会性公共福利项目上来。社区协助政府完成公共行政管理职能的同时还应该体现国家公共意志,运用社会公共资源的社区养老服务、社区文化体育服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家庭服务、社区困难群体的帮扶等真正作为社区公共服务的主业,以促进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社区公共福利的提高。 【重视社工人才】 上海市普陀区社会团体管理局局长倪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协调发展的根本。在社会转轨的过程中,许多人由“单位人”成为“社会人”,通过社会组织又可以将其由“社会人”变成“组织人”,社会组织将这些社会上的能人组织起来,为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通过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拓宽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渠道,为困难群众提供人性化的帮助,初步建立了“平日恒温、节日添暖、四季如春”的社会化长效帮困机制。对那些不符合政策救助但实际存在困难的群众由社会组织给予帮助解决,增加了群众对党和政府、对社会的感恩系数,为党多赢得了一份民心,为社会增添了一份和谐。作为民政部门来讲,要提高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能力,推动民政事业向关注民生常态化方向发展。 【明晰居委会职能】 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赵军:社区居委会职能要明晰,必须做到职能定位准确、权利义务清楚、角色关系协调。要在《组织法》规定的基础上,把社区居委会职能细化为宣传教育、议事决策、社区服务、监督评议、规划制定、沟通协调、民事调解、治安维护、政务协助、民意表达等10个基本职能,做到基本制度健全、程序流转清楚、公布形式多样,把社区居委会的干部依法产生、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管理、社区工作经费的落实、福利待遇的统一、管理机制的综合完备纳入社区居委会管理体系,做到政策措施明白、投入主体明确、考核办法明细。同时,社区工作者要定期向居民述职,把居民满意情况作为确定其绩效收入的依据,将他们的待遇与职工平均工资挂钩,并形成自然增长机制,激发他们作为社工的光荣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服务引进信息化】 杭州市上城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马丽华:要为辖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型的社区服务,得到居民的认可和满意,首先是要实现各种社区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为此,社区要统筹安排,充分运用政府的公信力,以“一册三网”为载体,在需求与供给之间搭建起一个诚信的平台,把居民的需求与提供服务的市场进行有效对接,体现社区服务便利性和及时性。居民的关心、关注和广泛参与,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社区居委会可以把政务公开、事务公开、财务公开建到网上,不断提高社区工作的透明度。居民想了解最近社区有什么活动,可以打开数字电视看一看;对社区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到网站论坛上去“说一说”。有利于培育居民的民主自治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