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哥
是要这方面的论文嘛!!《医学心理学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 医学界过去习惯于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考虑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认为生物学的指标是判断健康和疾病的最终标准。所谓健康,就是没有症状,用客观测量的方法找不到身体哪一部分有病态的证据。所谓疾病,就是生物学统计常模(Norm)可观察到的偏离,身体内出现高于正常值的化学和物理变化:如血中白细胞增加至10''000/mm’以上,体温升高至38摄氏度以上等,以此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但是这一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是不完整的,因为: 很多疾病在早期是没有症状的,一般常规检查也不易检查出来。在病人没有查出病变证据以前的某一段时间,不能说他没有疾病或者说他身体是健康的。与此相反,大多数人都有龋齿,即身体有病理体征,但他们很少被认为是有病的人。 社会人群中疾病发生与否,受人种、年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制度等影响''不同社会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同''判断个体健康和疾病的标准也不一样 健康与疾病的标准''还受各国文化背景、社会道德规范和政治经济制度等影响。某些特殊行为在不同历史阶段就有不同评价。美国有些州把同性恋当作精神上有病的人,需要接受精神病专科的治疗,对酗酒、虐待儿童、丧失道德而犯罪被认为是精神上有病而偏离正常的行为;有些国家把持不同政见者当作精神病;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妇女争取选举权,参政的行为被认为是有精神病;某些宗教中把虔诚教徒听见上帝或神的声音视为正常,甚至受到尊敬。 由此可见,单纯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对健康下定义是不够的。英文中有三个不同的词来标志疾病的概念,一个是disease,用来说明病人的躯体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或功能不正常。这种异常(disorder)是可以观察测量的。这正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问题。其次是illness,用来说明病人有主观不适感觉,如感到头痛、恶心、焦虑等一系列症状,这显然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问题。第三是sickness,用来说明病患病了,不能正常执行工作、学习和日常的活动了,失去了健康人应有的行为,这是第三者的看法,也为病人所接受,是上述两种情况的结果,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问题。 因此,除从医学的角度外还要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综合考虑一个人的健康问题。所以健康的定义应该是: 
讲究卫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春夏之交是传染病高发时期。为了我自己的健康,我们应想想怎样保持强健的体魄,远离疾病。下面有几点建议:在学习之余,多参加体育活动。通过运动,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以增强自身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增进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身体强壮了,疾病就不能乘虚而入,我们也就能够健康快乐的学习了。我们在教室,在家里要经常开窗通风以保持空气的流通、新鲜,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这样才能给你带来神清气爽的一天,才能有助于身心健康。要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孔以及上完艺术课等归来时一定要将手洗干净。而且要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换衣服、勤洗晒。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安排的各种预防接种一定要按时去做。因为很多预防接种,都是针对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疾病的。接种以后,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老师们,同学们,健康是一个人的财富,是幸福的基础,更是做人的责任。我们要时刻谨记,讲究卫生,身体力行,那么无论什么样的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