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tostone
法律分析:人口转变过程指的是一个人口从高生育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形态,经历死亡率降低和生育率降低,过渡到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全过程。李建民在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系统全面地回顾了中国人口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变化,其中几个主要人口指标变化的年份值得在此重述。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口的死亡率在新中国成立后快速下降,在8年间降低了50%,与此同时下降的还有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在20年间有更大幅度的下降。生育率下降虽然滞后了20年,但其下降速度极快,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一对夫妇平均生育6个孩子,下降到1980年的31个孩子。生育率在这个水平上波动10年后在1990年再次下降,1992年降至低于更替水平的05,1996年进一步降至8以下。根据王广州等学者的估计,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在21世纪基本稳定在6或更低,除了2016、2017年因生育政策调整释放了积累的二孩生育潜力而略有升高,其他年份均在3—6之间。由于生育率降低和出生人口的减少,16—64岁劳动年龄人口自2013年起持续减少,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高峰的人们陆续超出劳动年龄,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将会加速,估计至2050年将减少2亿人左右。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以人口老龄化为主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自2011年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推进时期。王广州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勾画了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的几个重要特征和年份,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8%的大致时间为1984年前后,在新中国成立70年间的后35年人口老龄化处于比较稳定且快速发展的过程,总人口的平均年龄从1994年的不到30岁提高到2019年的接近40岁。而在下一个7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在2059年达到4亿左右的峰值,其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保持在30%以上,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在2070年前后达到6亿左右的高峰,占老年人口的比例约40%。李建民将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驱动力分为三个阶段,2010年之前人口老龄化的主导力量是生育率下降和低生育率,2010—2040年为老年人口的增长,2040年以后的主要驱动力则为长寿。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第二条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国家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1 中国人口现状目前呈现了四个特征,分别是总量上人口增速放缓、老龄化、 低生育率程度增加以及生育率和育龄人口下降。第一,在人口总量方面,我国人口总量较高但是增速下降较为明显,2017 年我国总人口达到 90 亿,人口增速仅为 53%,同时中国劳动力拐点出现,2015 年达到劳动力峰值后,中国劳动力已经出现下降。第二,中国人口呈现了老龄化和低生育率的趋势,随着医疗条件改善,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升,2015 年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 3 岁,老年人占比已经达到了 4%,老年抚养比9%,未来可能老龄化程度可能会继续提高,同时低生育率趋势明显,统计局口径每名育龄妇女生育数量仅为 05 人。第三,生育意愿下降和育龄人口减少,一孩生育率持续下降,2016年一孩生育率仅为 6%,相比较 2004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同时适婚女性的未婚比例大幅度提高,20-24岁和 25-29岁年龄组女性未婚率分别提升15和 17 个百分点,晚婚现象更加普遍,同时由于第三波婴儿潮人口越过了主要生育年龄,未来育龄人口将会进一步下降。第四,覆盖面较广的养老体系冲击了传统的生育观念,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了 02 亿人,如果再加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可达 15 亿人,这对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造成了冲击,然而现收现付制度依赖新增在职人数维持,老龄化可能会造成现有养老保险体系无法维持。2 整体来看,中国人口增长情况不容乐观,生育率和育龄人口都可能会继续减少,未来可能会老龄化情况可能会更加严峻。未来中国人口的四个预测结果,分别是 2032 附近达到人口峰值、 老龄化程度翻倍、人口结构重心上移和几乎只有 55 岁以上人口数量增加。第一,在人口峰值方面,本文预测人口峰值可能在 2032年左右达到,峰值数值可能在62 亿左右,由于人口政策效果的缓慢性,乐观、中观和悲观的预期结果差距并不大并认为中性结果为最有可能的情景。第二,老龄化程度可能会翻倍,我国现在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 58 亿人,老龄化程度 6%,预期 2035年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可能为 49 亿,老龄化程度可能会达到 6%,老龄抚养比可能升至8%,总抚养比可能会上升到1%。第三,人口结构重心上移,我国人口的第二波和第三波婴儿潮是人口最多的年龄组,该组在2015年位于 25-29 岁和 45-49 岁,当2035年时将会位于 45-49 岁和 65-69 岁,同时由于生育率较低,新出生婴儿数量相对较少,会造成人口结构整体呈现“头重脚轻”的情况。第四,从人口数量的变动来看,和 2015 年对比,只有 2025 年时35-39岁人口组可能会增加 3130 万人,其他人口增长的年龄组主要集中在 55 岁以上,减少人口数量最多的组为 25-29 岁年龄组,减少 5000 万以上,预计2035年 55 岁以上人口相比 2015 年会增加49亿人,这部分新 增的老年人口,会对我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和平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和人口的地区差距。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更好的地区,人口老化的地区需要吸引外来年轻劳动力以维持经济增长的活力。近年来,人口流动已成为全球经济和发展议题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人口流动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推动了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政策和制度变革放开了对农民到城镇务工的限制,降低了流动风险;经济转型和工业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巨大和持久的劳动力需求;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减少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最先完成人口转变,长期的低生育率导致新生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又需要大量年轻劳动力;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人口的流动。人口流动在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的人口分布以及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人口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