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中国工业化初期的语言接触和语言选择——以洛阳市的语言使用情况为例杨晋毅河南科技大学洛阳4 7 10 0 3ly y a n g jin y i@ so h u . co rn一介绍: 研究背景、 目的和出发点1. 1人类工业革命的最重要结果之一是城市革命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 城市人13由过去的仅占总人口比例的5%左右急剧发展到30 %、 50 %直至8 0 %以上。 人类的语言状态( 标准语和方言的分布与使用情况)也因此发生根本性变化。 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是: 在工业革命、 城市革命初期, 人口向新兴工业区汇聚之后, 他们的子弟( 即在工业区出生、 长大的第二代人)将会出现怎样的语言选择?第二代人是选择当地方言还是父辈方言, 还是民族标准语作为自己的共同交际语言?他们的语言选择与工业化背景和工业区性质有没有关系?这是研究工业化进程中一个国家语言发展的非常关键的课题。1. 2英国18 世纪最早开始了工业革命, 启动了人类城市革命的进程法国、 德国、 美国在19 世纪也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 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转移。 在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初期, 工业区的居民进行了怎样的语言选择?在18 、 19 世纪, 西方语言学家似乎没有注意过这样的问题。 至少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有类似的研究和报道。 20 世纪下半叶, 西方国家的许多学者在研究城市语言选择和语码转换( co d e- sw itch in g )方面取得了许多杰出的成果, 例如拉波夫( W . L a b o r 19 66)对纽约市三个地区商店的语言调查, 甘柏兹( J. G u m p erz 19 6 6 )在挪威一个小镇进行的使用网络( n etw o r k )方法对三个社会层次的居民语言的调查, 散可夫( G .S a n k o f f19 7 2)对新几内亚地区多语社团的语言调查, 格林费德( G reen f ield 19 68 , 见F ish m a n19 7 2)使用费希曼( J. F ish m a n )的语域理论对美国泽两市波多黎哥社团语言的调查, 帕普拉克( P o p la ck19 9 3)对纽约东哈莱姆区波多黎哥移民语言的调查, 等等。 但是, 他们都没有涉及新兴工业区第一代人( 成年后进人工业区的)和第二代人( 在工业区出生、 长大的第一批子弟)的语言使用和语言选择情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