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fact
明成祖朱棣政贵务实,不事虚文。他以恢复太祖“祖制”为名,取消建文年间的一些改革措施;设立内阁,稳妥削藩,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疏浚运河,迁都北京,加强北部国防力量;移民开垦北京、山东等地,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编修《永乐大典》、三部“理学大全”等。提倡发展文化,统一思想;积极经营边疆,数次亲征漠北,封授西藏政教首领,置奴儿干都司;征讨安南,派遣郑和下西洋。明成祖以雄才大略,奋发作为,进一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恢复发展生产,国力逐渐强盛,为此后近三百年的明朝统治打下坚实基础。主要介绍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号“永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第五次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享年六十四岁。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长陵。嘉靖时期改庙号成祖,改谥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传位太子朱高炽。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朱棣 
首先看他的功劳:第一,靖难之役夺取皇位虽然在传统思想来说有篡位的说法,但是如果真的把明朝叫给建文帝估计明朝肯定要走向败亡,因为地方藩亡势力不是软弱的建文能控制的。其次,北征蒙古,使明朝的北部边境得到几十年的安宁。再次,远征南安(就是现在的越南),奠定了明朝在东南亚的领导地位。第四,派遣郑和下西洋,虽然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但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文化传播。第五,组织编撰《永乐大典》,使得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将各类学科总集的典籍。是为中华文化之盛事。当然他也不是没有过失,他即位初期为了稳固自己的权位,杀戮太重。此外,朱棣为人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该发动的不该发动的战争他都打了,使得在永乐朝经济恢复缓慢,人民负担过重。总的评价,朱棣是中国历史上一代英主。
朱棣的生母至少有4个不同版本,但很多学者都倾向于是由朝鲜美女李妃所生,明成祖朱棣的亲生母亲就集中在马皇后和妃李氏身上,这也是目前争议的焦点。那么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的呢?虽然第一种说法来源于《太祖实录》、《太宗实录》、《明史》等正史,但是大多数学者却认为并不可靠,因为朱棣曾经下令修改过国史。然而明成祖的命令虽然强大,却限制不了外国的记载。洪武二十二年,朝鲜使臣权近曾在北京拜见了燕王朱棣,后来权氏著有《奉使录》记载了这件事,其中写到了成祖生母的忌日是七月十五日,而马皇后的忌日却是八月初十,以此论断,朱棣的母亲显然不是马皇后。另外,朱棣继位后,曾在南京修建了大报恩寺,声称是报答马皇后的养育之恩,然而寺中正殿的大门经常紧闭,外人无法看见里面,据说里面供奉的其实是妃李氏。这样看来,明成祖朱棣的生母为朝鲜人妃李氏还是很有可能的,大多数学者都倾向此说。
朱棣是一个开明的人,后人之所以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是因为他篡位夺权,主要就是因为这件事,才让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朱棣彻底扭转明朝前期北方以守为主战略,树立“天子守边”的典范。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恢复民生;加强边疆管理,扩大对外交往;发展文化事业,留下《永乐大典》,为明朝后两百多年的统治奠定重要基础。轻赋税,恢复农业生产,加速恢复社会秩序;管理边疆,尤其是加强对云贵地区的渗透与管理,甚至短暂的将越南重新纳入中华版图;派遣郑和下西洋,给当地居民带来先进的中华文明,树立了国与国交往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