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论文选题方向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71

bolimoer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论文选题方向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asabi菜

已采纳
下面很全面的哦 纺织学院设有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属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四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全部具有硕士与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在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三个学科可培养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此外还设有一个“纺织工程”工程硕士领域,可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天津工业大学历史最长的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是天津市十五投资重点建设学科专业之一。“纺织工程”二级学科于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同时也是天津市“重中之重”和重点学科,目前拥有硕士生导师40名、博士生导师5名。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科研队伍,学术梯队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具备从事纺织科学与工程高新技术研究的条件。其研究方向覆盖了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整个领域,各研究方向已深入到学科的最前沿,并逐渐向相关领域延伸和发展。在纺织材料与纺织品的结构、性能、加工技术以及新产品开发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本一级学科的代表性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纺织复合材料、纺织工艺理论与实践、特种纺织产品与产业用纺织品、纺织品的染整工艺理论与实践、功能纺织纤维、服装设计与工程、计算机与纺织服装上的应用等,各研究方向已逐渐渗透到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学院在“纺织新材料新产品”、“纺织与服装新技术新工艺”、“纺织复合材料”、“特种纺织品”、“非织造布”等领域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省市部委级科研项目及各类横向科技协作项目,与国内大中型企业有着良好的协作关系。近年来,在硕士、博士的培养方面,注重了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相互嫁接与融合,使学科内涵不断得到充实与更新,并不断跟踪国际上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前沿,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纺织工业所提供的产品不但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而且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土木建筑、医疗卫生、农业、国防、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为促进这些领域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和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高新技术纺织品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纺织工业和纺织科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进一步与生物工程、信息工程、生态工程、环保工程、材料工程等学科的交叉和渗透,纺织科学与工程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在新世纪的建设与发展中,纺织学院将“保持特色优势,发展创新领域”。为我国培养更多的纺织高级专门人才,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科技成果和技术服务。专业介绍纺织工程:天津工业大学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的纺织高等教育基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纺织学科是我校历史最长、最具特色的学科,拥有近百年的办学历程,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明显的优势。我校的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的学科,1993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000年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003年被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纺织工程学科1992年被国家纺织工业部批准为省部级重点学科,2000年被天津市列为“十五”投资重点建设学科,200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被财政部和天津市列为中央财政与地方共建学科,2004年被天津市列为“重中之重”重点建设学科。我校从1989年就设置了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方向,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研究体系,拥有良好的专业师资队伍和实验、实践教研条件。现有在校本科生近200人,相关研究的研究生、博士生近10名,并为纺织学院其他专业本科生开设相关课程。近年来纺织工业从纤维原料、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到产品的应用领域都呈现出多元化、快速发展态势,高新技术广泛用于传统纺织产业。现代纺织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已不再仅仅是传统概念上的“纺纱”与“织布”,而是集材料、能源、信息、环保于一体,融汇了纤维、产品、管理、贸易、艺术及计算机等多方面科学知识的综合学科。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学科是我校较早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隶属于纺织科学与过程一级学科,多年来一直招收该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中的大多数人现已成为国内纺织界的中坚力量。该方向具有一支高素质的硕士生导师队伍,具备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条件和科研用房,有国内一流的“纺织测试中心”给予支撑,为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和完成毕业论文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方向培养目标是培育适应21世纪市场经济需求,具备高层次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并具有纺织新材料开发、研究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高素质、高修养人才。主要研究方向有纺织材料的结构、性能与测试技术研究、纺织新材料及功能性纺织品开发、服装与面料舒适性研究、针织服装的设计、工艺及性能研究、产业及特种用途纺织品研究与开发、纺织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研究、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与开发、计算机在纺织领域中的应用等。专业目录专业代码、名称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备注082101纺织工程 01纺织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与研究02纺织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研究03纺织加工理论研究04数字化、信息化纺织的研究05宏观纺织经济研究06纺织与环境、能源协调发展的研究07纺织厂空调与除尘技术的研究08非织造新型原材料的开发与研究09非织造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10非织造功能材料及其应用的研究 ① 101政治理论② 201英语 或203日语③ 302 数学二④ 401纺织材料学 或 402非织造布学 联系电话:24552039联系人:王建坤082102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 01纺织新材料及功能性纺织品开发02纺织材料的结构、性能与测试技术研究03纺织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研究04产业及特种用途纺织品研究与开发05计算机在针织服装设计与生产中的应用06针织服装的设计、工艺及性能研究07服装与面料舒适性研究 ① 101政治理论② 201英语 或203日语③ 302数学二④ 401纺织材料学 联系电话:24528382联系人:张毅复试课程设置专业代码、名称 复试笔试科目(任选一门) 同等学历加试082101纺织工程 (0101)纺纱原理(0102)织造原理(0103)国际贸易实务(0104)非织造性能与测试(0105)针织学(0106)传热学 (0108)纺织材料检验(0109)现代纺纱技术联系电话:24552039联系人:王建坤082102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 (0101)纺纱原理(0102)织造原理(0105)针织学(0107)织物组织与分析 (0108)纺织材料检验(0110)针织物组织与产品设计联系电话:24528382联系人:张毅初试课程参考书目(401)纺织材料学 《高科技纤维概论》 王曙中 等 纺织工业出版社《纺织材料学》第三版 姚穆 等 中国纺织出版社(402)非织造布学 《非织造布学》 郭秉臣 中国纺织出版社复试参考书目(0101)纺纱原理 《棉纺工艺原理》 陆再生 中国纺织出版社《纺纱原理》 于修业 中国纺织出版社(0102)织造原理 《机织学》 朱苏康 中国纺织出版社《棉织原理》 黄故 中国纺织出版社《棉织设备》 黄故 中国纺织出版社(0103)国际贸易实务 《国际贸易实务》 黎孝先 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最新外贸实务》 田飞 经济科学出版社 (0104)非织造布的性能与测试 《非织造布的性能与测试》 郭秉臣 中国纺织出版社(0105)针织学 《针织 工艺与设备》 许吕菘 中国纺织出版社《针织物组织与产品设计》 杨尧栋 中国纺织出版社《针织学》 龙海如 中国纺织出版社(0106)传热学 《传热学》第四版 章熙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传热学》第三版 杨世铭 高等教育出版社(0107)织物组织与分析 《织物结构与设计》第三版 蔡陛霞主编 荆妙蕾 修订主编 中国纺织出版社《织物组织与设计学》 顾平 东华大学出版社(0108)纺织材料检验 《纺织材料学实验》第二版 赵书经 中国纺织出版社《 方法标准汇编 target=_blank title=网上书城检索>纺织品基础标准 方法标准汇编》 纺织标准化研究所 中国标准出版社(0109)现代纺纱技术 《现代纺纱技术》 杨锁廷 中国纺织出版社(0110)针织物组织与产品设计 《针织物组织与产品设计》 杨尧栋 中国纺织出版社《针织学》 龙海如 中国纺织出版社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论文选题方向

211 评论(15)

jason0406

在教材建设方面,本专业的许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采取先自编讲义,经试用并修改成熟后再逐步过渡为教材的办法。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按照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尊重学科但不恪守学科化,在广泛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们意见的基础上,重组教学内容体系,精选教学内容,突出介绍企业需要的实用生产技术、经验和方法,并增加大量的生产实例。《纺织应用化学》打破了传统的化学课程体系,大量增加了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诸如纤维、浆料、染料等内容,并以专业需要为体系编排章节,大大地增加了应用性;《纺纱工艺与设备》、《新型机织工艺与设备》、《色织物设计》等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对于一些计算公式,淡化公式的理论推导,强调公式的具体运用,并增加了简单实用的经验公式.更好地与企业实际生产相接轨;《纺织品性能与检测》直接将一些实验实训的要求与方法编写在有关章节中,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教材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目前已完成了《纺织机械基础》、《纺织应用化学》、《毛纺概论》、《棉纺产品设计与质量控制》、《纺纱工艺与设备》、《新型机织工艺与设备》、《纺织纤维与纱线》、《色织物设计》、《纹织CAD教程》、《纺织品性能与检测》等一系列校本教材,在专业教学中广泛应用。其中《纺织应用化学》和《新型机织工艺与设备》等教材施教数轮经修改后已正式出版。与此同时,还积极开发了一系列多媒体课件类的电子教材,完成了《纺织纤维》、《纺纱设备》、《机织设备》、《织物 CAD》、《机织工艺》和《纺织品性能与检测》等电子教材的编写与制作工作,其中有多只课件在省级课件比赛中获奖。 四、以“教学做一体化”为主要教学形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师根据各课程的特点采用导课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的同时,大力推行“现场教学、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为主要形式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学习时间内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而且能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充实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社会化考核合格率达到100%。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三个淡化”,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淡化、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身份的淡化、教室与实验实训室场所的淡化。《纺织纤维》课程不再分理论课和实验课,整个教学过程在实验室进行.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尽可能地做到能在车间或实训基地讲的课就决不在教室里讲。《纺纱设备》、《机织设备》、《纺织机电技术》等课程,通过在现场结合设备、结合实际操作的讲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在生产现场无法看清楚的机构及其运动情况则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如剑杆织机剑头运动速度极快,肉眼根本无法看清其动作过程,通过多媒体课件反复慢速播放,看清其动作过程,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以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室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物质保证。高职教育 强调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本专业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织机实训中心.织物CAD实训中心等,在此良好实验实训条件的基础上,近两年又投资数百万元,购置了电脑测色配色仪、电子显微镜、电子提花小样机、电子大提花剑杆织机、毛巾织机、喷气织机等中高档仪器设备,建成纺织标准实验室等。在努力保证仪器设备先进性的同时,兼顾了设备的台套数。纺材基础实验室是目前为止全省高职院校中首批申报并获得通过的基础实验室,实验室内不仅可以完成六十多项纺织品性能的检测训练,而且还能进行纺织新材料、新产品的科学研究,承接社会和企业纺织材料的各类测试任务。充分利用新落成实训大楼的良好条件,高起点地进行实验实训室的规划设计。专业实验实训室在布局上模拟企业生产实际,按工艺流程布置设备.体现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特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校内实践教学的效果。如纺纱工艺实验室规划建立一个从梳棉、并条、粗纱到细纱的生产模拟车间;机织工艺实验室规划建立一个从计算机产品设计到小样试制再到大样投产试制的全过程模拟工厂。加上各实验实训室之间采用通透式设计,具有宽敞明亮的视觉效果,让人产生前后衔接、上下配套、浑然一体的感觉。这不仅能对实际生产流程一目了然.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还能从总体上更好地熟悉生产工艺和操作。 在已有良好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与江苏大生集团、南通二棉集团、江苏联发集团、中国华芳集团等十多家企业签订协议,使之成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样有效地弥补了校内实训基地受实验实习设备投资大、更新快、训练项目单一、缺少企业氛围、不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等的缺陷。 六、以“三个一”为突破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近年来本专业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途径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不仅增加师资队伍的数量,而且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目前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1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12名,占教师总数的80%。实行专兼结合,聘请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6名,不仅发挥了他们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势,提高了实训实习效果,而且缓解了专业教师相对紧张的矛盾。同时明确要求每位教师应做到“三个一”,即教好一门课,联系一家企业,承担一个项目研究。专业教师积极地利用业余时间通过挂职或不定期的下厂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他们对所蹲点的企业各方面的情况了如指掌,企业的生产实例成为自己讲课时的一本活教材,将这些实践经验、掌握的高新技术、活生生的案例,带进课堂,编进教材,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具体,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他们充分发挥在开发新产品、开展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努力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专业教师都与企业建立了热线联系,提供“短、平、快”的服务,努力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受到企业的欢迎。不少教师被聘为企业的技术顾问,从而使本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有了很大提高,目前达到学院“双师型”教师标准的教师数达16名,初步形成了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师资梯队,保证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本专业的教师近两年公开发表纺织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有15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学术会议上获奖;完成科研项目15项,其中省级以上9项,教师开发的新产品在中国面料大赛中获奖。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发表教改研究论文14篇。 本专业能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办学,明确纺织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高职教育特色的要求,进行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加强了实践条件与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学产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保证了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受到中国海澜集团、江苏联发集团、中国华芳集团、江苏大生集团等纺织知名企业的欢迎,就业率达到了100%,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可喜现象满意请采纳
359 评论(9)

相关问答